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规划

①科技部于2011年7月13日发布
绿色生态建设:进入法定规划
一、绿色生态城区与绿色建筑:“十二五新起点”
相关部委全面启动低碳城市试点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1年6月发布了《住房和城 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 2011,财政部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 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支持绿色重点 小城镇开展相关工作” 2011年9月1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与发 展和改过委员会联合发布了《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建 设评价指标(试行)》,进一步明确了试点示范的遴 选、评价和指导工作要求。
提升城、乡生态系统运行的效率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5~10年中国经济的核心引擎
更多利用市场机制 的城镇化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注重质量和内涵 的城镇化
生态文明贯穿 全过程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建设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的城镇化
最大限度撬动内需 的城镇化
城乡统筹的城镇化
促进“四化”同步 的城镇化
土地混合利用
立体社区
城乡规划:通过对规划要素(内涵、技术、 政策、体制)安排实现生态城市发展目标
城乡规划内涵
发展容量 产业体系
内容 延伸 技术 创新
生态城市规划 建设在法定规 划体系的体现
城镇体系规划
空间布局结构
交通体系 生态功能 能源 水资源
城市总体规划
体制 改革
详细规划
绿色生态建设:进入法定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规划
2014年注册城市规划师继续教育 必修课程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毕凌岚教授 2014年11月3日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规划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政策目标 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发展 绿色生态规划技术 绿色生态城区与绿色建筑 绿色交通 绿色市政基础设施 绿色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保障
绿色城市建设重点
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模式
基于城市生态系统与乡村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 解析,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城市。
高山 水生 自然生态 系统 海洋 淡水 水陆交界 湿地 河口 海岸 陆生 荒漠 陆生 海滩 草原 森林 极地 冻原
地球 生态 系统 构成
半自然生 态系统 人工生态 系统
生态文明与 城市发展模式
区域自然环境系统 自然环境系统
碳源:
•建筑 •交通 •能源供应 •市政能源
产出
碳汇:城市绿地
城市建成环境系统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一、规划师的挑战? 空间规划与资源管理的结合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技术与法定规划的整合
跨维度理论在规划编制中的运用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基于城乡统筹、适应自然、生态优先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资源调 配、社会稳定、文脉传承、经济优化的集约发展模式。
改变资源利用模式、倡导再生与循环——提升重要资源利用率、改变 废弃物的处制模式,强调再生利用和有机降解。(小循环、大循环) 功能布局的综合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适用、小型、分散化, 交通系统构建的人性、绿色和减量化,物质空间利用的复合化。
输出
资源
能源与资源的利用
损坏的 自然 生态 环境
输出
废弃物 温室气体 污水
输出
生产
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生活
用地
交通
建筑
环境
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模式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发展和概念辨析
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 生态低碳城市……
二氧化碳逐年递增图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
它们在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 相关。基本的核心思想是一 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的 系统问题。 生态城市关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关系。强调立足系统平衡, 基于系统有机整体性,如何 促进其整体运行的综合高效 等方面问题。 投入 低碳城市则重点关注全球气候变 化和碳排放量的控制。 生态城市的概念更为宽泛和综合, 低碳城市仅仅是生态城市的 一个子集。 “低碳生态城市”应该强调的是 将减少碳排放作为达成生态 城市目标的一种途径。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跨纬度规划
城市层面 空间 维度
城区/社区层面
生态 城市 建设 实践
建筑层面
建筑节能减排
资源 管理 维度
能源 交通
水资源、废弃物
生态绿地
保温屋顶外墙门窗
绿色生态规划技术
一、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技术体系
常规能源
生态城区 绿色建筑 建设核心 相关技术 应用分类
水源/地源热泵 智能照明 太阳能热水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文件内容供 8 篇 31 章: 1. 规划背景 2.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3.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4.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5. 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 力 6.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7. 改革完善善城镇化发展 体制机制 8. 规划实施
2005 2010
说明
数据来源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官方发布最新 数据。网址: /site/377/default.aspx#ancor
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模式
理念基础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在城 市空间中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态转型。
建筑社区遮阳 分散式能源小区 建筑寿命延长 交通需求管理 再生能源交通工具
推行建筑配件化 绿色建筑认证 公共建筑能耗监测 创新城市交通技术
建筑节能 技术
被动式太阳能设计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生产 畅通自行车/人行系统 立体步行系统 屋顶楼宇间通道 雨污分流管网系统
绿色交通 技术
膜技术运用 低冲击开发模式 (LID) 非工程式洪水管理
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依 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社会经 济发展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各类给予生态建设的实践措施试点。
②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报告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 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 路” 。
也就是按照“生态”的理念,实现传统城市发展 模式的3R转型——减量化(Reduce)、再利用 (Reuse)、再循环(Recycle) 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是城市与自然体系共 生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模式
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运转的关系分析图
自然系统 自然 生态 环境
输入
城市系统 能源
规划师要重新认识空间的意义 城市本身为一个综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的系统。 有资源投于产出的过程,亦有新陈(生成)代谢的循环。
生态城市
城市本身同时为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对自然生 态的影响可以是相辅相成的。但也可能产生不可逆转的负 面效应。
由于城市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有关应用生态学的概念,如 承载力、生态价值、多样性、生物链、资源使用及供应、生 态足迹等,都可以应用在城市规划和管理。
节能/能 源利用 节水/水资 源利用 节材/材料 资源利用 室内环 境质量 运营管理
建筑光伏发电 自然采光 中水回用 雨水回收
可回收/本土建材使用
电力基础 设施
可再生能源
低碳城区 建筑
废旧建材回用 暖通空调系统节能 自然通风 垃圾分类回收 楼宇智能系统
清洁交通 清洁工业
清洁水
采用低品质能源
绿色照明 建筑太阳能一体化 屋顶与立体绿化 交通导向城市发展 (TOD) 发展BRT 道路和停车场绿化 节能污水处理设施 分散式污水处理厂 水系河道的生态改造
生态城市 建设技术 政策系统
水生态系统 技术
中水回用 雨水回收和再利用
垃圾处理 技术 城市绿化 技术 城市规划 技术
分类回收/卫生焚烧填埋 厨余垃圾就地降解 平面绿化建设 立体/屋顶绿化建设 保护历史/自然遗产 都市农庄 地下空间综合开发 有机废料生成有机肥
生态城市规划 建设技术体系
旧城改造填充式开发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政策目标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①
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思,人类自我意识的突破 和重新定位。
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哲学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包容
基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资源利用的理念改变——循环与开放
满足自身有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以人为本,高于以人为本——众生平等,尊重生命本身的 价值。适度消费,取足不取奢。
草场
45.66 46.33 46.63 47.45 48.33 49.21 49.34 49.21 48.94
森林
41.90 41.69 41.12 40.87 38.98 41.68 41.26 40.85 40.33
自然生态系统
城市发展不再是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局部问题,全球 经济与贸易、交通运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息传播网络把地球上所有 城乡都串联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 身。从某种程度上讲,全球环境危机应该被看作是城 市时代城市问题的全球化扩展。
人工草原 水生 水陆交界 人工森林
海洋牧场 池塘河湖 水产湿地 河滩 乡村 城市
生态文明与城市发展模式
地球 生态 系统 构成
人工生态系统`
乡村 半自然生态系统 城市
年份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总面积(亿公顷) 耕地
13.30 13.41 13.52 13.93 14.03 13.94 13.82 13.94 13.88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