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

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

试论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一、青海省实施双语教学的现实意义青海是我国藏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全省总人口518万,其中藏族人口11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1.89%。

青海省的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6个藏族自治州、29个牧区县、18个纯牧业县,藏族人口的分布特征是“大分散、小聚居、交错杂居”,就本民族现在所使用的交际语言看,虽然具有共同地缘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但随着各民族日愈频繁的交流和融会,民族语言的单一特性正在逐步发生变化。

其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由于农耕文化的普遍性,接受汉文化影响较早,具有一定的汉语言环境;纯牧区牧民群众随季节流动、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存方式仍未彻底改变,母语交际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区域汉语言文字使用率低,在实施藏汉双语教学当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城镇及城乡结合部由于社会发育程度较高,受外界传媒的影响较大,社会主流文化对其个体侵入程度较深,因而对双语价值的认可程度较高。

首先,藏语是藏族人民的生活语言,是母语,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要着力提高本民族素质,就要求我们在基层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当中加强藏语的教学,否则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奏效,提高全民素质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根据最新资料统计:在青海省藏族在校小学生中,大约只有7%的学生在城市小学就读,另有13%的学生在县镇小学就读,而将近80%的学生在农牧区小学就读。

从以上青海藏族小学生的分布状况来看,大约有90%以上的藏族小学生都生活在藏语环境中,他们从小接触的是藏语,使用的是藏语,熟悉的还是藏语,藏语是这些孩子的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和最有效的思维工具。

再次,藏语文是一种很成熟的拼音文字,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字母,基本能记载人类口头发出的所有音节。

藏族学生从语言的学习实际看,由于藏文和藏语是一致的,读出声音就能了解意思,不存在语言障碍,再加上藏文是拼音文字,易读、易记、易写,无论是高等教育或普及教育,在短期内均可见成效。

因此,使用本民族语文在开发民族智力,提高民族素质和科学文化方面非常有效。

从这两方面看,藏语不仅是青海省藏族人民使用的主要语言之一,也是发展青海教育和本省经济所使用的主要语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全国的92%,汉语是我国的国语,是国内各民族的共同交际语言。

因此汉语是功能大的语言。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语言的使用范围内,使用功能大的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占优势。

为了交际的需要,学习、使用交际中占优势的语言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着眼于藏族更加繁荣的发展,学习和赶上政治、经济、文化先进的民族,那么仅有藏语是不够的。

如果我们对双语使用的趋势没有充分的认识,就忽视了双语教育与使用,就会妨碍藏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往来,同样不符合藏族人民的利益与愿望。

因此,以藏语文为主,开展双语教学是青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对青海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据统计,截止2001年,青海全省开展藏汉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共有1040所,在校学生108441人,其中藏族小学1000所,在校学生93747人,藏族中学40所,在校学生14694人。

由于双语教学地区间的差异性,各地根据不同的语言实际,采用了多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青海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他课程均用民族语言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藏语文课程外,其他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

海南、海北州和海西州天峻县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两种教学模式并存(即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和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小学主要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民族初中和高中基本采用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教学模式。

黄南州、果洛州的各民族小学、基层寄宿制学校基本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

民族初中和高中两种教学模式并存。

为了协调小学和中学阶段双语教学计划,青海省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课加授汉语文的中小学统一执行原国家教委转发的《五省区义务教育全日制藏族小学、初级中学及中学教学计划》;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民族中小学,均执行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原国家教委印发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

随着各地办学条件的改善,部分藏族中小学开始加授了《英语》和《计算机》课程。

实现“三语一机”正在成为藏族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如何判断在一些地区实行的双语教学体制是否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呢?群众的意愿应被作为一个主要的参照系数。

据双语问题问卷统计,大多数群众开始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性。

我国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少数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这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的语言平等。

但是,人们根据实际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交流的需要,特别是经济的发展,从实用性的角度来学习和使用一种最通用的语言作为公共性交流语言,这又是一个自然的选择和没有政治考虑的发展过程。

就青海省而言,目前已基本建立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民族教学体系,教学秩序趋于稳定,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等各方面亦有新的起色。

然而,在双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教学用语的衔接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实行了以藏语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后,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在学校教学用语之间出现了相互脱节的现象。

其初中新生多数来源于用藏语授课的小学,这部分学生汉语水平多数在初小左右的程度,很不适应初中以上用汉语授课的要求,这是藏族学生学习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个别院校虽然开设了藏文课,但由于受社会不重视藏语文的影响,藏文课有名无实,致使许多藏族学生成了“四不像”,汉文不过关,藏文没学好,外文也不会用。

这是汉语授课学校中的藏族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果初中仅用藏语授课又难以与高中或中专学校的教学语言衔接。

因语言衔接的困难和汉语文基础差,适应不了以汉语为主,藏语作辅助的教学形式,造成了高中藏语文授课试点班的学生毕业考入高等学校后,听不懂高校用汉语讲授的课程,学习跟不上,既给学生本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又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师资结构不合理,双语教师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

双语教师是指接受过师范教育和训练,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并能用两种语言文字讲授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师。

从青海省的双语教学现状看,主要是以农牧区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并是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

而农牧区所需要的老师既不是单用汉语授课的老师,也不是单用藏语授课的老师。

而是需要一支学历合格、藏汉两种语言兼通,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能用双语授课的、合格的师资队伍。

就目前青海培养出来的双语教师来看,不仅数量少,而且他们的整体素质不十分理想,不少教师专业知识不过关,部分教师藏文程度很低或汉语文水平不过关,不能用藏语授课或不能用汉语授课。

基层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专业教师紧缺,而生物、地理、历史等专业教师过剩。

致使有的学校所开设的数学、物理等课程由其他专业的教师代授,因教师本身不是教授此类专业的,故专业名词术语不熟悉,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第三,双语教材使用不规范。

一是小学教材。

实施双语教学的各民族小学普遍都在使用藏语文、藏数学教材,使用藏思想品德、藏自然教材的学校也比较多,只有少数几所学校在使用藏社会、藏劳动教材。

各学校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

除小学一年级外,汉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五协版《汉语文》,也有部分学校采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甚至还有用《汉语会话》(项目试验学校试用)作为汉语文教材的。

目前,各州普遍从一年级开设了汉语文课,人教社的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正在小学一年级陆续采用。

果洛州部分小学在课外活动中安排了汉语会话教学内容。

二是初中教材。

各民族中学均使用藏语文教材,对新版藏语文课本的反映比较好;部分学校初一年级开始使用人教社的新版《汉语》(专供藏族地区使用)教材,其余年级或使用全国统编的《语文》教材或使用五协版《汉语文》教材。

使用藏文版的数理化及历史教材的民族中学比较多,约占青海省藏文中学总数的68%左右(如玛沁县民族中学、泽库县民族中学、同仁县民族中等),其他科目如《生物》、《地理》、《劳动技术》,各校根据双语教师的配置情况,也在有选择地采用藏文版教材。

各中学基本不用藏音乐、藏美术教材。

三是高中教材。

青海省农牧区的藏族高中只有极个别学校采用以藏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文的教学模式,其余藏族高中均以汉语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

所以,除了《藏语文》外,基本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不用五协编译的高中教材。

四是辅助教材。

青海省自1992年以来,根据原国家教委”同步供书、配套建设”的要求,逐步配套编译了藏语文、汉语文、物理、历史、生物以及高中数理化的练习册、假期作业、试验报告册、课外习题集、填充练习册、课外阅读等辅助教材。

这次调查发现,许多学校一方面为没有配套的学生练习册而苦恼,另一方面却又没有征订这些辅助教材,主要原因是不愿增加学生负担,同时学校又无力为学生购买这些辅助教材。

另外,也存在练习册内容与新版教材内容不配套的问题。

教材的名词术语不统一。

藏语文教学也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中,如果背离了它的规律,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自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青海省的双语教学及教材建设工作,特别是1978年以来,这方面的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当前藏语文授课教学班的教师和学生的教材品种短缺、不配套、教材内容脱离实际、编辑出版机构不健全、印刷设备陈旧、教材供应不及时、出版经费严重短缺以及藏、汉对照的工具书极为缺乏等问题还存在,教材供应慢、乱、差以及缺乏相应的辅助教材是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此外,数、理、化、生、地、史等现代学科的民族文字教材,有的翻译还不太准确,名词术语不规范、不统一。

这样就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发展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一)进一步提高对藏汉双语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当前,在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正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

这一宏伟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创造了空前的历史机遇。

民族教育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少数比族人才,就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以藏汉双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全面推进藏族教育的整体改革。

任何一种少数民族语文都还不能超越汉语文所起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