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
17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 ①病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 ②对侧中枢性偏瘫 ③双眼向病变同侧同向运动不能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意识 清楚,能随意睁、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眼球运动障碍(中脑),瞳孔改变(丘脑),觉醒 和行为异常(颞叶),偏盲或皮质盲(枕叶)
14
深穿支闭塞:
①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丘脑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深感觉为主) 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对侧轻偏瘫,可有 偏盲 ②丘脑穿动脉闭塞:(红核丘脑综合征) 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 意向性震颤、 小脑性共济失调。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③中脑脚间支闭塞:(Weber综合征)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偏瘫
16
(3)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主干闭塞:眩晕、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及 共济失调、 球麻痹、四肢瘫、昏迷,死亡 基底动脉分支闭塞综合征: 脑 桥 腹 外 侧 综 合 征 : (Millard-Gubler syndrome) ①病侧展神经及面神经周围性麻痹 ②对侧中枢性偏瘫 ③可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定义:相当于旧分类的“脑血栓形成 (thrombosis)”加“动脉—动脉栓塞(artery to artery embolism)”。 在颅内外大、中动 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 变的基础上发生, 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
3
动脉血栓与栓塞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在长期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动脉病变引起的 血管壁损伤的基础上, 血管内膜斑块、炎症、 损伤及溃疡处血小板粘附聚集, 释放各种因 子启动凝血过程, 导致局部血栓形成,使血管 腔狭窄、闭塞, 血流停滞, 供血区脑组织缺 血坏死。
40
辅助检查
1.头部CT及MRI 显示脑栓塞的部位和范围 出血性梗死 (低密度的梗死区出现1个或多个高密度影) 2.脑脊液检查 压力正常或升高 出血性梗死时红细胞增多 蛋白常升高,糖含量正常
41
3.TCD、MRA和DSA TCD可检测颅内血流情况,血管狭窄和 阻塞部位 MRA和DSA显示闭塞动脉及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栓子等 4.其他 心电图、胸部X线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要查血常规、血沉 及血培养
38
病理
发生于脑任何部位,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较多 栓塞易引起脑血管痉挛,加重脑组织的缺血程度 脑组织可是缺血性、出血性或混合性梗死 (出血性 常见) 栓子可不移动,阻塞管腔 常见栓子分解碎裂,进入更小的血管,形成出血 性梗死 炎性栓子可能引起脑脓肿、脑炎及局部脑动炎等
39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可发病 ● 多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及大动脉粥样硬 化病史 ●发病无明显诱因,数秒或数分钟达到 高峰,多 为完全性卒中,多有意识障碍,时间短 ● 大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栓塞,脑水肿致颅压增 高,昏迷、癫痫发作 ●颈内动脉系统占80%,椎—基底动脉系统占20 %
42
诊断
起病急 数秒或数分钟达到高峰 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头颅CT和MRI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脑血栓形成 脑出血
43
治疗
治疗原则同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急性期卧床休息,减少再发风险 出血性脑梗死:停用溶栓药、抗凝药和 抗血小板聚集药 防止出血和血肿扩大;应用止血药物 消除脑水肿,调节血压 血肿较大,内科治疗无效,手术治疗
15
(2)椎动脉血栓形成: 一侧闭塞,可无明显的症状 (通过对侧椎动 脉的代偿) 延 髓 背 外 侧 ( Wallenberg ) 综 合 征 : 眩晕、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 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丘脑 束) 同侧Horner征(下行交感神经纤维)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疑核) 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
12
(3)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 近段阻塞(前交通动脉的代偿):可无症状 远段闭塞:对侧偏瘫(下肢重于上肢), 感觉障碍,尿失禁及对侧抓握反射 深穿支闭塞:对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淡漠、欣快,双 下肢瘫痪,尿失禁,抓握反射
13
2.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脑梗死 (1)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主干闭塞: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 丘脑综合征。 优势半球受累有失读 皮质支闭塞: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黄斑 回避)视幻觉、视物变形和视觉失认等。 优势半球受累可失读及命名性失语
44
感染性栓塞:抗生素,禁用溶栓和抗凝 脂肪栓塞:肝素、右旋糖酐及5%的碳酸 氢钠(助于脂肪颗粒溶解) 治疗原发病 纠正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和引起心内膜 病变的相关疾病根除栓子来源,防止复发
45
预后
急性期病死率为5%-15% 死于严重脑水肿、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 10%~20%在10天内发生第二次栓塞 复发者病死率高
18
辅助检查
1.血液化验及心电图、血糖及血脂 2.头颅CT 发病后的24 h内,一般无影像 学改变。24h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病灶。 3.头颅MRI 发病数小时可显示T1低信 号,T2 高信号病变区 4.DSA、CTA和MRA可以显示脑部大动 脉的狭窄、闭塞和其他血管病变
19
CT图示:右大脑中动脉中央支供血区 脑梗塞
34
2.恢复期治疗
尽早进行,减轻功能缺损,提高患者 及其亲属的生活质量 药物治疗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促进神经细胞代 谢的药物,抗血小板聚集预防疾病复发 预后 急性期病死率为5%-15% 存活者致残率约为50%
35
二、心源性脑栓塞(cardiac embolism)
病因及发病机制 心脏脱落的栓子把相当口径的脑血管堵塞, 而侧枝循环不能及时恢复有效供血, 将导致 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其后血栓 溶解或侧枝血流恢复, 由于梗塞区微血管通 透性增加, 血脑屏障开放, 将变为出血性梗 塞。
5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或血栓脱落栓塞 远端较小动脉, 使其供血的部分脑区缺血 坏死,即为“动脉—动脉栓塞”。 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往往同时有血流动 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改变引起的脑有效 灌流及侧枝循环代偿不足。
6
●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十几秒出现电位变化, 20s大脑皮质的生物电活动消失脑动脉血流 中断持续5min,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 害(脑梗死) ●梗死病灶:缺血中心区及缺血半暗带组成 中心区血流阈值为10mL/100g· min 细胞膜离子泵和能量代谢衰竭 (不可逆损害)
10
(2)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 主干闭塞: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 盲,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 病有体像障碍 主干闭塞多有意识障碍,脑水肿严重 可致脑疝,死亡
11
皮质支闭塞: 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 (面部和上肢为重,下肢和足受累较 轻) 优势半球有失语,意识不受影响 深穿支闭塞: 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可有偏盲、失语
7
●缺血半暗带血流量处于电衰竭20mL/ (100g· min)与能量衰竭10mL/(100g · min) 间,损伤具可逆性 ● 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是动态病理 生理过程(缺血加重和时间的延长,中心坏死区 扩大, 缺血半暗带缩小) ● 有效治疗减轻脑损伤的程度,促进功 能恢复(治疗时间窗)
8
临床表现
31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32-340C)降低脑氧代谢率,抑制 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减少自由基生成;抑 制白三烯的生成和释放,防止钙离子、钠 离子的内流 (7) 脱水降颅压: 高峰期为发病后的3-5天,20%的甘露 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6-8h 1次; 呋塞米20-40mg,静脉注射
1.病史及发病形式 A.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 B.多安静起病;进展慢. 2.全脑症状的有无,定位症状和体征的轻重 决定于梗塞灶的大小和部位。 3. 意识清楚 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可出现意识 障碍
9
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脑梗塞 (1) 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无症状 同侧Horner综合征,对侧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优势半球受累可失语 眼动脉受累可单眼一过性失明 触诊颈内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29
(3) 抗凝治疗: 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 适应证:进展性脑血栓,椎-基底动脉系 统血栓形成 并发症:出血倾向和血小板减少 (4) 降纤治疗: 降纤酶及安克洛酶:首次剂量10BU, 后隔日5BU,静脉注射,共用3次 (5) 抗血小板聚集:发病48h内给予抗血小 板聚集药
30
(6)脑保护治疗: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尼莫地平、盐酸氟桂嗪 自由基清除剂: 维生素E、维生素C、 甘露醇、谷胱甘肽 胞二磷胆碱: (稳定细胞膜,减少游离脂肪酸) 0.5-1.0g加入到250-500mL生理盐水静脉 滴注,每日1次
36
1.心源性脑栓塞 (1)心房颤动是最常见原因 (2)心瓣膜病 (3)感染性心内膜炎 (4)心肌梗死、心肌病 (5)心脏手术 (6)先天性心脏病 (7)心脏黏液瘤(原发性心脏肿瘤)
37
2.非心源性脑栓塞 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脂肪 滴、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卵和异物 3.来源不明 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23
诊断
中、老年患者 有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危险因素 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起病 可有反复的TIA发作 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 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 意识清楚 头部CT出现低密度病灶 脑脊液正常
24
鉴别诊断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栓塞 硬膜下血肿 硬膜外血肿 颅内占位性病变
25
治疗
1.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 皮肤、口腔及尿道 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深静 脉血栓和肺栓塞 调控血压 超过220/120mmHg,或溶 栓时高于180/105 mmHg,给予降压 控制血糖 早期不主张用葡萄糖溶液 血糖高于10mmol/L给予胰岛素治疗
32
(8) 其他: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静脉 滴注,持续7-10天 中医中药治疗 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三七、丹参、川芎、红花 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