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考前指导
文学类文本阅读
特别强调
通读全文,圈关键语句, 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读懂!
(注释、背景、文本)
文学作品答题要求
读好——读文章(标题、开头段、过 渡段、结尾段等),理解主旨,整体把握。
审好——读题干,画出限制性词,切 准要求,明确答题方面,准确定位。
析好——相关信息的筛选,按要求适 当整合。
写好——写出要点,结合文章分析, 写出层次,最好标出①②③。(贴紧文本)
第一位:考试中的心态
第二位:考试前的心态
第三位:学习方法
第四位:学习基础。
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公式:
高考成功=实力+心态。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调节得好 能提高60分到100分。
考前知识上的的准备
• 一、查漏补缺(诗词情境式默写、已学诗歌、 小说和散文课件、文言常识、已做试卷、小 练、早读材料、积累本)。
答案 ⑴亦就是“也”,承认他乡风光也好;(解释字 与句1分)蕴含了一种不满和无奈(效果之一1分) “亦”字用来含蓄委婉,耐人寻味。(效果之二1 分) ⑵角度:人的活动,自然风景(2分);手法:动 静结合、对比。(2分) ⑶对商山风光的喜爱,从“可怜”、颔联颈联写 人与写景中看出(1分),因为离家和赋闲惆怅寂 寞(1分),劝勉自己,还有钱可以消磨时光(1 分)。(蓝色之外,属于题目“试作分析”内容)
★在考场中做语病题,一定要快速默读!!!
特别注意病句的16个标志
• 一、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 、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
• 二、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 语序不当
• 三、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 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 四、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 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名句:
1、注意同音和形近字如:“禁”和“尽” 取之无禁。 2、务必工整,一笔一划,不清楚划去重写;(名句默写
不清楚算错) 3、“一字不差”原则,写完再读两遍; 4、想不起来的句子做好标记暂时放过,有时间再回头想, 回想时尽量朝前背诵段落。 • 5、写好后不忘检查(习惯性写错的字要小心)
看清题目设置的情境最为关键
• 二、梳理各类题型答题思路(答题技巧模板 课件及纸质版材料)。
• 三、积累时新作文素材(典范的写作模式 , 文化、创新、价值观、法治社会等各方面的 材料)。
• 四、做适量练习题,保持题感。
语文卷中各板块平均用时参考值:
(120分钟)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11分钟
文学类文本阅读
15分钟
文言文阅读
文化常识
熟记已学篇目的课下注释和印制的 文化常识材料 可适当刷题(平板语文题库)。
翻译题:
1.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注意特殊句式 和词类活用,根据上下文推敲重点词语, 做到字字落实等。根据上下文语境补充省 略内容(如主语,介词宾语,介词) ,使 句意更通畅。
2.翻译时,既要理解透实词的语境意义,也 要把握住虚词的具体用法,更要注意有无 特殊句式和全句的语气、语调,点好句末 标点。力求做到准确、通顺。
19分钟
诗歌阅读
10分钟
默写句+语言文字运用
13分钟作文Leabharlann 50分钟机动、检查
2分钟
切记:别在某一题上超时过多!
规范书写!(区间意识和卷面即分
数意识 )
各类题型的应考策略
论述类文本阅读
• 整体阅读方略:作阅读标志,“不动笔墨不读 书”。
• 如何读懂科学类文章 1、注重整体阅读,说明性的文字抓住基本概念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 考试注意事项
故 事:
后羿是一个神箭手,平时射箭都 是箭无虚发,然而有一天,夏王指着 一块一尺见方、射心一寸的兽皮箭靶 对后羿说:“请射吧!如果射中了, 赏你万金,如果射不中就削掉你千户 的封邑。”后羿结果屡射不中。夏王 问之何故?
心理学家曾进行过20个因素在高考 中作用的研究,对考入北京大学的51 名状元的调查显示,在高考中的作用:
对话标志断句法(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重要名词断句法(词性词义要精研,名词代词作主宾) 重要虚词断句法(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特殊句式断句法(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修辞方式断句法(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顶真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注意选项之间的差别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认真审题,善于从题干中找出至少一 个答题要点来。(命题者必在题干中明示或暗
示答题信息)(如: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的含意)
⑴答案在文中(题从文中出,答案文中来,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 ⑶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如果题 干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哪 些”“哪几个方面”等提示,点数较多。
4.答题一定要带进诗歌内容(还原诗歌)。 *临考复习:如何读懂诗歌、精细规范到位、
古诗鉴赏答题方式
一、分析意境(描图景+点氛围+析情感) 二、分析技巧(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三、分析语言(明特色+列例证+析感情) 四、炼字赏析(释含义+描景象+点情境) 五、词句统领(思结构+虑主旨)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3.回归语境,理解大意,补充省略成分,画 出得分点,翻译后读一遍,确保通顺。
文言文复习注意 :
1. 18个文言虚词各个义项要再记忆,例句要 读懂、理解。120个文言实词的义项、例句要 读1—2遍。复习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 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与词类活用。
2.复习教材里的文言文,包括注释、课后文言 实词、虚词、一词多义、文言句式等。
1.诗中要素:人、景、物、情、理;写人、
景、物,为了抒情或者为了说理;有人有景,景 是为衬托人,为抒情;
2.从题材类别上(特别注意山水田园诗、托 物言志诗、贬谪诗三类)把握主旨和情感;
3.突破薄弱点,如“描写景物的角度”先观 察角度、再感觉角度、再状态角度(静态描写、 动态描写),诗中对比有今昔、物人、景情、人 己、虚实、正反对比(昔盛今衰,昔宠今贬,物 是人非,乐景哀情,人喜己悲,人顺己逆,梦想 现实);
• (1)“合并同类项”:当答案不是集中在某一段,而 是分散在多个文段时,原则是不遗漏,不重复。方法是 先罗列,再“合并同类项”。
• (2)“划分层次,归纳层意”:当答案集中在某一部 分时,要将原文中密密麻麻的一大片文字变成按点列出 的答案(要点数可根据分值推断),原则是条理清晰, 语言简练。方法是“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3.已做文言文。
诗歌鉴赏
三个忠告: 1.抓住古诗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不要被繁多的 诗歌术语、表现方法弄花了眼,所有的古诗不管怎么设题,都要回 到“景”和“情”上来,即: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 (意境)有什么特点,和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也就是 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2.将古诗分类,归结各类诗主题。如古诗可分为咏史诗、山水田 园诗、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抒怀诗等。以咏史诗为例,它又 可分为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伤己三小类,主题无外乎昔盛今 衰、警戒后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3.学说“行话”,规范表述。如,技巧方面:对比比较、映衬比 较、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动写静、渲染烘托、借景抒情等。高 考所给答案用的都是“行话”,同样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简 洁,也不准确,再者也易让阅卷老师“走眼”。(对于此点,不懂 也要装懂)
以及对基本概念解释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抓住 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 2、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 的句子,并用笔划出指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 。 3、阅读题目,找出选项肢相对应的区域。文章 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辨别正误。
解题技巧:
1.理解文章中有特定含义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答题时既要注意文 章中与备选答案相对应的句子,注意两者的细微差别,同时“瞻 前顾后”,整体把握相关信息。指称代词,要由近及远,找指代 内容。
文言文
基本认识—— 不可能句句都理解,但是题目 可以全做对,关键要细心。
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
1.文本的阅读难度不会很大。即使有些难,但不妨碍
做题。 2.接触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先要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 考试时千万要大句大句阅读,要上下文快速推断把握, 要整体理解。 3.阅读时应注意文中的帝号、庙号、年号以及任职变 化、空间位置转移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能显示出文 段的结构层次。
【实用类】 【传记】真实性、文学性、时代性。 注意把握传主的人生轨迹,认识传主的
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全面评价。明晰刻画 人物的方法:语言、肖像、传神的细节、细 腻的心理描写等等,直接间接描写。
【访谈类】注意“问”与“答”的内容, 看清问题的指向。
答题时注意要点全面,分点陈述。不宜 大段照抄!顺着问题回答。
成语(3分必得!) • 逐字解释成语,不能望文生义,四个选项
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 特别注意题干要求:选正确(恰当的)还
是不正确(不恰当的)的一项。
成语设错的角度
望文生义 用错对象
褒贬失当 谦敬错位
重复赘余 不分轻重
不当搭配 不合逻辑
病句(细心则不难!)
• 语序不当〔词序不当;虚词位置不当〕、 • 句式杂糅(两个句子拼接到一起,两种格式套用)、 • 成分残缺或赘余〔无主语、无宾语,多成分〕、 • 表意不明〔陈述对象多变有歧义〕、 • 搭配不当 (动宾、主谓搭配不当等) • 不合逻辑〔一面与两面、分类列举不当〕。
寒 食 王禹偁 今年寒食在商山①,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②。 注:①淳化二年,王禹偁由汴梁至商州任团练副使。②撰 碑钱:替别人写墓志铭的稿费。 ⑴结合全诗内容,赏析诗歌首联中的“亦”字。(3分) 【提示】炼字:解释该字、放到句中理解句意、分析特殊 用法(若有)、分析表达效果。 ⑵诗歌颔联、颈联是从哪两个角度、用什么手法写山里风 光的?(4分) 【提示】从红色字看出,答借景抒情对吗? ⑶全诗蕴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作分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