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教学的新途径——谈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的新途径——谈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的新途径——谈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汪后礼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第19期
汪后礼
(北碚区莲华中学校重庆北碚400713)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
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
绽放。

它不但包容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
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下面
就在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1.合作学习小的组建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要组织好小组合作交流,最重要的一环是组建好学
习小组。

我们常见到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组展开讨论,而现
行学校课堂中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显然是不合适的。

如何
组建好学习小组呢?我以为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至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

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
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
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
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
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由于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自学协作式、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课前自学协作式:课前自学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
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

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
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
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
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课内疑难问题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
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

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
辨论。

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

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课后研讨式: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
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

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

这时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

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怎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合作效果?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要合理搭配人员
每个班的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有的善言谈,有的爱思考;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强,有的形象思维占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划分小组之前,必须全面地了解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为原则,把学生按照性别、能力、成绩等情况合理搭配成四至六人的学习小组。

这样分组,能使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2)不能流于形式
近来,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有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四人马上聚在一起,满教室嗡嗡声,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这种几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组建了合作小组后,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

小组合作还需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分工:领导者、记录者、联络者、检查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增进角色的互赖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注重有效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都是不行的。

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而另一些人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

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

决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演变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要求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并在这一宽松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此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探究精神。

可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能力的获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