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病毒及生物制药实验室操作规程目录血凝抑制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1) (1)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2) (5)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3) (10)引物设计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4) (14)质粒提取及纯化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5) (17)质粒线性化及纯化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6) (20)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7) (21)T载体克隆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8) (23)蓝白斑筛选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9) (25)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0) (26)CaCl2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1) (28)核酸连接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2) (29)琼脂糖凝胶回收纯化DNA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3) (30)病毒TCID50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4) (31)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干扰素效价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5) (34)反向遗传技术拯救流感病毒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6) (37)膜结合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7) (38)拓扑结构分析荧光蛋白酶保护试验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8) (39)转染细胞的稳定筛选实验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19) (40)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和鉴定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0) (42)FCM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蛋白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1) (44)FITC标记抗体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2) (45)HBV假病毒包装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3) (47)哺乳动物细胞HepG2电转化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4) (49)肝组织总蛋白提取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5) (50)慢病毒表达系统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6) (52)人肝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7) (54)提取纯化细胞和组织膜蛋白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8) (56)细胞计数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29) (58)PEI转染细胞方法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31) (61)真核细胞裂解和总蛋白提取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32) (63)ELISA方法确定制备抗体效价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33) (65)血清-病毒中和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34) (68)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35) (70)ELISPOT测定小鼠IFN-γ水平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36) (72)MTT法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37) (76)PCR鉴定目的基因在酵母基因组中的整合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38) (77)SDS-PAGE电泳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39) (78)毕赤酵母电转化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40) (85)蛋白质染色(银染法)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41) (88)基因重叠延伸法合成基因的PCR方法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42) (90)目的蛋白抑菌活性检测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43) (92)重组酵母的诱导表达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44) (93)提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外DNA 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45) (96)ELISA检测血清及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46) (98)哺乳动物细胞的脂质体转染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47) (100)重组腺病毒构建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48) (101)GST Pull-down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49) (103)免疫共沉淀(CO-IP)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50) (105)Western Blot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51) (107)RT-PCR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52) (109)Real-time RT-PCR 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53) (111)流感病毒的收集与纯化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54) (113)噬斑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55) (114)流式细胞仪标本制备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56) (115)细胞培养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57) (116)荧光共定位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58) (118)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流感病毒M1抗原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59) (120)FCM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蛋白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60) (122)噬菌体库滴度测定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62) (126)噬菌体库固相-液相筛选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63) (128)离子交换层析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64) (132)化学交联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65) (134)Ni柱亲和层析纯化poly-his变性重组蛋白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66) (135)Ni柱亲和层析纯化poly-his可溶性重组蛋白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67) (137)分子筛层析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68) (139)亲和层析纯化可溶性GST标签重组蛋白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69) (141)木瓜蛋白酶酶切IgG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70) (143)Tricine-SDS PAGE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71) (145)包涵体纯化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72) (147)大肠杆菌表达蛋白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73) (148)附录 (149)附录1实验室常用技术参数资料 (150)附录2 PAGE凝胶配方表 (168)附录3蛋白质电泳相关试剂、缓冲液的配制方法 (169)附录4实验室常用试剂、缓冲液的配制方法 (171)血凝抑制试验的标准操作规程(编号:001)1.目的该SOP是利用具有血凝性的病毒凝集动物红细胞的能力可以被相对应的抗体抑制使其不能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来测定与该病毒相对应的抗体的效价。
2.适用范围该SOP适用于具有血凝性的病毒类疫苗免疫动物后血清抗体的检测并依此进行疫苗的效力检验,可用于猪流感疫苗、禽流感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鸡减蛋综合症灭活疫苗等的效力检验;免疫后及时监测,辅助诊断病毒性疾病。
3.主要仪器1000~5000rpm台式离心机、冰箱、微量振荡器、96孔V型血凝板、八道加样器、200μL单通道加样器、积液槽4.试剂4.1 生理盐水、柠檬酸三钠、重铬酸钾、硫酸、蒸馏水4.2抗凝剂的制备用天平称量3.8g柠檬酸三钠,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待溶解完全后即可使用。
4.3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4.3.1 红细胞的采集:选1~2只健康鸡,将血液采集到等量抗凝液中混匀,置4℃冰箱保存。
4.3.2红细胞悬液的制备:以800~1000rpm离心5min,用吸管吸去上清液和红细胞上层的白细胞薄膜,将沉淀的红细胞加生理盐水,慢慢混合均匀,再在离心机中800rpm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再加生理盐水混匀,如此反复离心4~5次,最后一次离心后的红细胞,弃去上清液。
放入4℃冰箱中可保存2~3d。
使用时用1mL吸管吸取0.1mL红细胞,然后加入9.9mL的生理盐水,此即1%红细胞悬液。
4.4 清洁液的制备4.4.1 1%的稀硫酸溶液:水10kg,硫酸100mL,将硫酸慢慢倒入水中,不断搅拌。
4.4.2 96孔V型板和微量滴头清洁液的配制:重铬酸钾79g,水1000mL,硫酸100mL,将重铬酸钾磨碎,溶解于水中,然后慢慢加入硫酸100mL,不断搅拌。
5.操作步骤5.1血凝试验(HA)步骤5.1.1用微量移液器向反应板的每孔加生理盐水25μL。
5.1.2用微量移液器吸取待测抗原25μL于第1孔中并挤压6次混合,后吸出25μL至第2孔,依次倍比稀释到第11孔,弃去25μL。
5.1.3微量移液器再吸取1%红细胞悬液依次加入各孔,每孔25μL。
5.1.4 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min,室温静置30min后观察结果。
5.1.5 结果判定:将反应板倾斜成45°,沉于孔底的红细胞沿着倾斜面向下呈线状流动者为沉淀,表明红细胞未被或不完全被病毒凝集;如果孔底的红细胞铺平孔底,凝成均匀薄层,倾斜后红细胞不流动,表明红细胞被病毒所凝集。
能使鸡红细胞完全凝集的抗原的最高稀释倍数,称为该抗原滴度红细胞凝集效价。
即沉淀的前一孔即为该抗原的效价。
5.2 抗原校正5.2.1 根据抗原效价结果配制相应比例的抗原稀释液:即4单位抗原。
5.2.2首先用微量移液器向反应板的第2孔至第6孔加生理盐水25μL,第1孔不加。
5.2.3用微量移液器吸取4单位抗原25μL分别加入第1孔、第2孔中,从第2孔开始挤压6次混合,后吸出25μL至第3孔,依次倍比稀释到第5孔,弃去25μL。
5.2.4 用微量移液器再吸取1%红细胞悬液依次加入1~6孔,每孔25μL。
5.2.5置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min,室温静置30min后观察结果。
5.2.6 结果观察:第1、2、3孔为完全凝集,第4孔红细胞为50%沉淀,第5孔为对照完全沉淀,如果出现以上结果,表明所配4单位抗原准确,校正成立。
5.3 血凝抑制(HI)试验步骤5.3.1 用微量移液器先加25μL生理盐水于各孔中。
5.3.2 用微量移液器吸取待检血清25μL置于第1孔中,然后倍比稀释至第11孔,弃去25μL。
最后1孔不稀释,为红细胞对照。
5.3.3 用微量移液器吸取配制好的抗原,每孔25μL。
5.3.4 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min,混合均匀,室温静置20min。
5.3.5 用微量移液器吸取1%红细胞悬液于每孔各加25μL。
5.3.6 置于微量振荡器上振荡1min,混合均匀,室温静置40min后观察结果。
5.3.7 结果观察:以完全抑制红细胞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度为该血清的血凝抑制试验滴度,以2的指数表示。
5.4 结果判定“-”表示不凝集,红细胞沉积于管底,呈边缘整齐的圆盘状。
“+”表示微量凝集。
红细胞沉积于管底,呈边缘不清晰的圆盘状。
“++”表示凝集,红细胞沉积于管底呈环状,四周有凝集的小块。
“+++”大部凝集,红细胞呈颗粒状凝集,边缘不整齐,有下垂趋势。
“++++”完全凝集,红细胞均匀铺于管底。
以能完全阻止血球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血凝抑制效价。
5.5 试验用具处理5.5.1 96孔V型反应板的清洗:新反应板可直接放入清洁液中浸泡24h,用过的反应板先用流水冲净孔中的反应物,然后泡在清洁液中,24h后捞出,甩掉清洁液,放入流水中冲洗干净后,在蒸馏水中冲洗一遍,甩干,摆放在恒温箱中,烤干备用。
5.5.2 微量滴头的清洗:新滴头直接放入清洗液中浸泡,用过的用清水冲洗掉滴头中的血清后浸泡在清洁液中,最少浸泡24h,捞出后用流动水冲洗掉滴头内外的清洁液,然后在蒸馏水中冲洗一遍,甩干,放入恒温箱中烤干,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