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妆浓抹总相宜——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内容提要】作为祖国文化瑰宝的文言文,语言凝炼,篇幅精悍,文质兼美,已在小学第三学段课文中涉及。
本人在教学中对此作了粗浅的尝试,坚持本真教学,把握语文工具性,同时实施各种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让学生在“淡妆浓抹”的课堂教学中尽享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本真教学工具性教学策略有效性乐趣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已出现了少量的文言文。
虽然文言文语言凝炼,篇幅精悍,意蕴丰厚,文质兼美,但对十一二岁的学生来说,要正确解读,是有一定难度。
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淡妆浓抹”的手段,即坚持本真语文的教学,加强诵读积累,同时实施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与提升,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紧扣文本倡简有效——淡妆美张庆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务本,求实,倡简,有度”的八字方针,其核心就是教学求实、设计有效,即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就得坚守本真教学。
在教学中,我由浅入深,架设文意桥梁,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轻轻松松感知课文。
1.扎扎实实读文“言”文言文生涩、拗口、难懂,其朗读难度远远高于现代文。
我们不但要读准确字音,关注其音变,更重要的是正确断句。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读自然是第一位。
而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
读中体悟,读与文思相生,方能熟读成诵。
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做到朗读时不掉字、不加字、不结巴、不破读。
首先把好字音关。
无论是课题的引入、作者的介绍,还是生字及个别音变字的认读,都步步到位。
我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及文下的注释提示先试着自读,重点词点拨准音:如这阶段文言文中出现的“惟弈秋之为听”、“为是其智弗若与”、“为设果”中多音字“为”的读音确定,“思援弓缴而射之”的“缴”的音变,“曰”与“日”的读音区别等,这些在学生眼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只有正确朗读才能正确理解。
其次把好句读关。
学生试读后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在检查课文朗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长句、难读句子进行点拨或示范朗读,必要时划分朗读节奏线,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伯牙绝弦》中的“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杨氏之子》中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样就能帮助学生读得流利,准确把握节奏、轻重音、停顿和语气,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而我将文言文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的音调美、声韵美、节奏美与和谐美。
第三指导感情诵读。
读悟相生,由悟生情,以情促读。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辩斗”时,我启发学生: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怎样的场景?接着就通过语速、语势、节奏的变化,以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等多种方式朗读,演绎“辩斗”的场面,加强朗读实践,情、境、美感、韵味自然相生,令人身临其境。
在执教《伯牙绝弦》一文时,我引领学生读出如高山之巍峨、大海之宽广的气魄。
学生激情飞扬,读得有声有色。
引读,对读、循环追读,吟诵表演读、体验读,多种方式的朗读,不仅深化理解,培养语感,更是尊重文本。
最后引导诵读积累。
课标第四学段才出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要求。
第三学段作为铺垫,就要让学生学会读,学会积累优秀诗文。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读成诵是读的最高境界,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丰富语言的积淀,更利于创造性运用。
我常常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背诵了全文,使他们无形中觉得学习文言文一点也不困难。
2.细嚼慢咽明“言”意小学阶段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操,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要指导学生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并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通过“增、补、删、留、调、换”的方法,疏通文句。
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努力中尝试,在尝试中合作,在合作中点拨,感受“跳一跳摘果子”的快乐。
在教学《杨氏之子》中点拨古今义区别较大的“家禽”一词,巧妙增补和推测:(谁)为(谁)设(什么)果?孔指(什么)给(谁)看,“杨梅是你家的果子”,他为什么这么说呢?“未闻”的“闻”在这儿你认为(听说,用鼻子嗅,消息)哪种意思更合适?不足百字的文本,经此点拨,大意一目了然,再通过“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想毕,答曰:‘此是孔家禽’”句子的比较,思维敏捷、幽默机智、不失礼仪的杨氏之子形象呼之欲出。
再如理解了《伯牙绝弦》中的“善”的不同意思和语气词“哉、兮”、重点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意思,全文大意就迎刃而解。
教师点拨的应该是通假字、古今义区别较大的词,点拨的是句序有调整、语汇有增删补留等现象的语句,点拨的是用联系上下文推测句意的方法。
学生要熟记古义中比较稳定的词。
文言文的理解过程让每位学生全程耐心、潜心、创造性地参与。
几经指导,学生也渐渐掌握文言文通晓大意的方法,提高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勾画圈点品“文”法每篇文章写作意图各不相同,人教版中的四篇文言文,或感受人物形象的聪慧,或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或领悟所讲的道理。
字里行间,作者是如何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寄情说理?在教学中,通过抓重点词句,勾画圈点写旁注,反复吟诵品情趣。
钟子期何为伯牙知音?子期的联想“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正是伯牙的情操、胸怀与智慧的见证,比喻联想手法运用,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结合,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两个“善哉”不正是子期为伯牙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情不自禁发自肺腑的赞叹?一曲“高山”余音未绝,又一曲“流水”奔腾而来,不正是伯牙为“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而激动、欣喜写照吗?以琴交友,以情感友,每每读此,耳边仿佛琴韵悠扬,令人沉醉其中!一曲“高山流水”成了千古美谈。
然而曲未终人却散,伯牙悲痛欲绝,破琴绝弦,悲壮感人,怎不令读者为之震撼?细细品味,荡气回肠。
潜心吟咏间,不知不觉间你随着文字来到春秋时代。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是文言文凝炼的语句让你的想象驰骋在遥远的时空中,岂不快哉!教《学弈》时,我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文中学弈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同的心理,探究不同的结果,对比体会,直奔中心:学习贵在专心。
全文记叙故事,议论说理,结构清晰。
实实在在地研读欣赏文言文的方法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期盼?“淡汝”,显自然,显本真,简单有效,强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来。
二、深化文本手段各异——浓抹艳如果说“淡妆”如一弘清泉,滋润孩子们文言文的荒地,让这儿绿意葱茏,那么“浓抹”让这儿繁花似锦,充满生机、奔放和激情。
因为它能有效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深化对文本的感悟与启迪,感受文言文的意境之美。
运用教学机智,实施各种教学策略,调控教学节奏和气氛,激起学习的期待,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进行语文学习,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正是教师对教学唯美的追求。
1.想象补白丰富内涵文言文语言凝炼,文字有深度、有高度,意蕴丰厚,文本空白较多,跳跃度大,为学生自主想象提供宽泛的空间。
想象补白能有效建构文本意境,丰富文本的阅读,拓展文本的宽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如《伯牙绝弦》一文在理解“伯牙所弹,钟子期必得之”时有意识地引导运用“伯牙志在,钟子期曰:‘哉,兮若(似、如、犹、)。
’”句式,想象伯牙还可能会弹什么?钟子期又想到什么?学生在音乐声中想象、交流、吟诵,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对“善鼓”、“善听”有了更为真切、更为形象的理解,体会到抚琴者用琴声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为走进伯牙“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种痛不欲生的情感世界进行铺垫。
有效的想象补白,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伯牙绝弦》,一曲高山流水的情歌,一曲催人泪下的壮歌,一曲珍惜友情的赞歌。
2.情境再现妙趣横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有差异的,所以对文本的理解具有宽泛性。
通过设计人物对白,续写下文、情境表演、视频再现,既能调动多种感官补充文言文的理解不足,又能再现文本意境,深化文本主题,更能激起阅读兴趣。
在理解《杨氏之子》文本大意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孔君平和小儿不同的心理,进行表演旁白,再创设意境续写下文:某日,孔君平遇杨氏,。
学生兴趣盎然,互动对话,有的竟用文言文续写:某日,孔君平遇杨氏,曰:“汝儿甚惠。
”杨氏惊曰:“何出此言?”孔曰:“吾诣汝不遇,儿为吾设梅果。
吾戏言‘此为君家果。
’儿应声即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此不为聪惠乎?”“过奖过奖,愚儿顽劣。
”揣摩心理,表演续写,让阅读呈现立体性。
学生在阅读中享受,意犹未尽。
3.有效拓展融会贯通语文学习“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将课内习得的方法迁移到课外的学习中,学习才有生命力。
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拓展到课外,不仅让学得的知识得到巩固,又让孩子为有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而愉悦。
当然拓展的内容可以是与文本可直接相关的补充材料,也可是与教材主题相关的或同一出处的浅显文言文,更可以是熟知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等。
课内得法,课外融会贯通,进一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当然在文言文中还可运用故事会、擂台赛、辩论赛、看文绘画、看画会文、分角色表演、音乐动画渲染气氛等各种教学手段,让课堂更具活力。
三、注重简朴关注整合——求高效如何在一堂课中处理好“淡妆”和“浓抹”关系,以达最佳效果呢?1.落实基础化淡妆语言文字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最直接最便捷的媒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要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语文教学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实践性,简约不凡。
相对陌生的文言文领域的教学,我们更应注重基础,注重积累,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努力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淡妆”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在字词句篇中、在思悟赏辩中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获得情感的陶冶。
2.突破重难宜浓抹“语文教学加强对语文的个性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身心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为达到教学目的而选择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自觉地接近文本,积极地对文本予以高度关注,步步深入,追根寻底。
浓抹在教学重点处、难点突破处,浓抹在课堂高潮处,浓抹在有意无意间,不露凿痕,自然流露。
文言文教学尤其浓抹在语意的理解处,情感的体验处、主题的升华处。
3.淡妆浓抹互融合西施美在天生丽质,“淡妆浓抹”都靓丽。
一堂好课也应该在教学预设计中做到“天生丽质”,有张有弛,有粗有细,有高亢亦有低沉。
只有充分利用教材特点,“淡妆”、“浓抹”自然交融,教者的“浓抹”当是听者眼里的“淡出”,“浓抹”亦“淡妆”,相得益彰!语文如诗般纯情,语文如画般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