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
——来自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王恩界乐国安
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P52-56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20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

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范伦理学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的阐释应该受到人性假设和人类心智模式等心理学基本问题的限制。

不过,规范伦理学的道德理论其实也可以不依赖于实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的许多道德命题在实证心理学产生之前已经被提出,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不同类型的解答。

因为近九十年以来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体系基础上的研究,所以其跨文化的解释力是非常值得质疑的。

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也是如此。

当东方的研究者对一些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文化分析时,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文化系统都会涉及是非善恶以及道德与否的评判标公正道德观认为,符合道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公正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的道德表现应该根据社会公正的规范和价值观来加以评价,因此,道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客观存在的、不偏不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也有赖于个体公正意识的发展和成熟。

在皮亚杰看来,具有社会公正感才是个体道德成熟的主要表现,这样的人才能按照社会规定的准则和规范去公正地为人处世。

因为公正道德观的基调是个人主义,所以在公正道德观看来,个体没有助人的义务,促进他人权利的实现或帮助他人不是源于道德准则的要求,因此,一个人是否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取决于他的个人选择,助人和集体优先等原则都不是公正道德观的必然要求。

迄今为止,大多数有关道德观和道德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基于公正道德传统的。

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随之悄然发生改变。

道德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反应了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关于道德的本质、善恶美丑等问题的
根本看法和观点体系,因此,研究道德观可以了解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周围
环境和自身关系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中坚
力量,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与文明的进
步。

通过构建大学生道德观结构模型,研究其统计学上的差异,可以加深对大学
生道德观的认识,了解大学生对道德的具体理解,可以为我们采取更好的方法培
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效的科学根据,同时也能为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提供有力的心理学依据。

道德观是人们
内心信念的反应,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和规
范。

它强调人的内在自觉性,核心在于自律。

人的道德观形成于
后天生活的客观环境,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环境。

良好的道德观
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
有促进作用。

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支流存在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