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5-04-09T14:43:31.4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3期供稿作者:王旭艳
[导读]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

王旭艳
(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0)
【摘要】探讨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

通过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49例亚急性感情性心内膜炎患者,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其中男性33例,女性16例。

经我院的精心治疗及护理,46例患者康复,3例患者好转。

对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对症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291-02 感染性心内膜炎(IE)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面,伴赘生物形成。

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最常累及瓣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分析我院2009年~2013年收治的49例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男性33例,女性16例,年龄在20~60岁。

1.2 治疗方法本病大多数病原菌对青霉素敏感。

用1000万~2000万U/d,分3~4次静脉注射,也可加用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合用,效果更好,但后者应注意毒副反应。

四环素、红霉素和氯霉素均为抑菌药物,一般不用或不单独使用。

1.3 结果49例患者中,46例患者康复出院,3例患者好转留院继续治疗。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治疗期间应尽量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必要时应用缓泻剂,减少栓子脱落的机会。

长期高热及贫血患者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质、多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发热引起的机体消耗。

心功能不全患者限制钠盐摄入量。

2.2 病情观察
2.2.1 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每4 h测量体温1次,准确绘制体温曲线,帮助判断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

2.2.2 观察有无口腔黏膜、眼结膜及前胸部皮肤瘀血点,有无指(趾)甲下出血、Osler结节、Jane-way损害及其消退情况;每日听诊心脏杂音的变化。

注意观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表现,一旦发现尽快报告医生。

2.2.3 密切观察有无脑、肾、脾、肺、冠状动脉、肢体动脉等器官栓塞的表现。

疑有栓塞征象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治疗结束后,甚至痊愈后1~2年内仍有发生栓塞的可能,均需密切观察。

2.3 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及其副作用,如用青霉素类药物应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并及时给予处理,告知患者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病原菌隐藏在赘生物内和内皮下,需坚持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才能杀灭。

严格按时间用药,以确保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注意保护静脉,可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痛苦。

2.4 抗生素应用的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药物疗效、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

告知患者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病原菌隐藏在赘生物内和内皮下,需坚持大剂量长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才能杀灭。

严格按时间用药,以确保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注意保护静脉,可使用静脉留置针,避免多次穿刺增加患者痛苦。

2.5 正确采集血标本告知患者及家属为提高血培养结果的准确率,需多次采血,且采血量较多,在必要时甚至需暂停抗生素,以取得理解和配合。

对于未经治疗的亚急性患者,应在第1天每间隔1h采血1次,共3次。

如次日未见细菌生长,重复采血3次后,开始抗生素治疗。

已用过抗生素者,停药2~7天后采血。

急性患者应在入院后立即安排采血,在3h内每隔1h采血1次,共取3次血标本后,按医嘱开始治疗。

本病的菌血症为持续性,无需在体温升高时采血。

每次采血10~20ml,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

2.6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2.6.1 发热护理高热患者卧床休息,注意病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

可予以冰袋物理降温,并记录降温后的体温变化。

出汗较多时可在衣服与皮肤之间垫以柔软毛巾,便于潮湿后及时更换,增加舒适感,并防止因频繁更衣而导致患者受凉。

2.6.2 栓塞心脏超声可见巨大赘生物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赘生物脱落。

观察患者有无栓塞征象,重点观察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及皮肤温度等。

当患者突然出现胸痛、气急、发绀和咯血等症状,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出现腰痛、血尿等考虑肾栓塞的可能;当患者出现神志和精神改变、失语、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瞳孔大小不对称,甚至抽搐或昏迷征象时,警惕脑血管栓塞的可能;当出现肢体突发剧烈疼痛,局部皮肤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要考虑外周动脉栓塞的可能。

出现可疑征象,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3 讨论
近年来,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已少见。

本病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起病相对缓慢,且有些症状和体征通常在病程晚期才出现,因而,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不明原因不规则发热1周以上,应怀疑本病,并即做血培养。

如伴有进行性贫血、栓塞现象和心脏杂音,应考虑本病的诊断,并及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血培养。

血培养阳性具有决定性诊断价值,同时对抗生素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对不明原因的贫血、顽固性心衰、卒中、瘫痪、周围血管栓塞等,均应注意本病的可能。

对肺炎反复发作,继而肝肿大、黄疸、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即使心脏无杂音,也应考虑是否有右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预后取决于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治疗早晚、瓣膜损害程度、病前心功能和肾功能状况,患者的年龄以及手术时机与治疗条件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等。

本病未经治疗而自愈者罕见。

患者治疗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此外重要脏器栓塞、肾功能不全、动脉瘤破裂或心脏手术并发症均可导致死亡。

参考文献
[1]杨凯,周达新.感染性心内膜炎176例临床分析.上海医药,2009,02.
[2]王世英,施海燕.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抢救的护理体会.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