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阶段博物馆旅游 和发展 状况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博物馆旅游 和发展 状况存在的问题

旅游打开博物馆院门
收藏和分享到:
来源:湖北旅游网作者:klyx
“有幸悠闲而不是一路小跑地在卢浮宫中徜徉,可以为了想到的一张画而只去看这一张画,然后在塞纳河畔坐一坐,回味刚才画里的色彩光影,是多么奢侈和幸福。

”《蒋勋的卢浮宫》一书中对于卢浮宫博物馆这样诗意的描绘,带给人们对于“博物馆旅游”无限的憧憬和想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注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既可领略到历史文化精粹,同时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因此留住了越来越多游客匆匆的脚步。

博物馆成重要旅游吸引物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积极对接市场,不断创新展陈方式,实现了从静态资源展示向具有吸引力的动态资源的转化。

拥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品位的博物馆,正渐渐成为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曾侯乙编钟复制件的演奏一直是湖北省博物馆的特色项目之一。

从2007年开始,湖北省博物馆将编钟乐团作为培育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开拓演出市场,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深度挖掘游客体验性项目。

从应邀出访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到参加建国35周年大典、香港回归庆典等演出;从与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纽约交响乐团等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到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的常设演出项目……一组组清脆悠扬的编钟古乐演奏,不仅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更是将“荆楚文化”发扬光大。

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市场化经营,湖北省博物馆的游客数量稳步上升。

自2007年以来,湖北省博物馆共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400万人次,年均观众量140万人次,是之前年观众量的7到10倍。

如今,类似湖北省博物馆这样以独特的文化特性集聚人气、吸引游客的博物馆已不在少数,长沙马王堆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博物馆旅游尽显魅力。

“博物馆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物、一种旅游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说,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是“文化的守望者”,博物馆与旅游的联姻,打开了博物馆的院门,丰富了旅游资源,依托博物馆的特性与功能开发博物馆旅游,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提升和推动作用。

旅游激活博物馆文化资源
博物馆几乎涵盖了各种文化形态,如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是含金量极高的文化旅游资源。

但如果没有旅游开发,这些文化资源恐怕只能被束之高阁。

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上就地兴建的一座大型遗址类博物馆,占地面积6.6万多平方米,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距今2.05亿年至1.3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罗纪恐龙化石最多的展馆之一。

虽然自贡恐龙博物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开放了,但是门票收入无法满足日常运营需要,每年要靠政府大量的财政支持。

而邻省云南的禄丰世界恐龙谷同样是恐龙博物馆,且资源远没有自贡恐龙博物馆丰富,但是却因为在2004年便开始招商引资,用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博物馆“叫好不叫座”的难题。

目前,禄丰世界恐龙谷靠门票收入已经能够收支平衡,并有望实现盈利。

世界恐龙谷已经从原来的一个博物馆,发展成了国家4A级景区,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恐龙化石保护遗址,还有以恐龙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乐园。

据悉,截止到2010年底,禄丰世界恐龙谷在开放不到3年的时间里,已经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8000万元。

目前,世界恐龙谷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中,国家发改委还专门拨出120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

旅游开发也成为很多小型博物馆提升“人气”的方法之一。

杭州市刀剪剑博物馆、扇子博物馆、伞博物馆等中小博物馆就是旅游发展的受益者,原本分散的单体博物馆被旅行社设计成了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不仅为其带来了人气,也带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旅游的发展还极大地促进了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挖掘。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一个。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在馆内开设优雅茶艺馆,包括自然标本学习室、文物鉴赏厅、歌舞文艺表演厅、茶艺讲座等多项服务功能,将博物馆打造成社区文化休闲中心,让观众在参观瓷器的同时品茗香茶,在欣赏中得到休闲享受。

此外,旅游的发展还促进了博物馆服务质量的提升。

以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例,自2010年12月正式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来,中国航海博物馆进一步加强了服务设施配套,规范博物馆内外引导标识系统,设置咨询服务、纪念品经营、讲解导览等多项服务功能,实现以观众为中心的全方位个性化旅游服务。

相关专家表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博物馆的文化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和更有效的保护,旅游业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动力。

新机遇需要新定位
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遗产旅游的兴起、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等都为博物馆旅游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

“博物馆免费开放对促进博物馆旅游的作用不言而喻。

”张柏表示,但如何让更多的大众百姓走进博物馆,实现博物馆与旅游的双赢,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和探索。

一位资深导游告诉记者,由于博物馆的展品大都是静态展示,目前旅行社组织的博物馆旅游大多还停留在初级的游览观光阶段,互动性活动较少,体验活动不多,也因此单纯的博物馆路线吸引力较弱,难以调动普通游客的参与积极性。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嵩龄曾表示,博物馆内的遗产旅游展示类服务具有公益属性,应进行非营利性经营,而餐饮、纪念品销售、休闲娱乐服务等非遗产展示类旅游服务可以通过转让和特许经营的方式由企业进行营利性经营,既可以获得效益,又丰富了博物馆旅游的内容。

在去年首都博物馆举行的“2011博物馆发展”论坛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建议,在旅游开发方面整合首都功能核心区博物馆资源,不同特色的博物馆打破隶属关系,分门别类设立博物馆参观专线,并与教育、旅游等相关产业对接,整体包装,着力打造北京“博物馆专线参观品牌”。

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谢治秀表示,免费开放后,山东省内不少博物馆丰富了展品介绍内容,通过声、广、电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创新了展陈手段和表现方式,使观众能够更轻松地“读”懂博物馆,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观众和博物馆的疏离感,对观众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

国家文物局相关数字显示,“十二五”末,全国博物馆总数将达到4000个,国家将立足行业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发展科技、艺术、自然、民族、民俗、工业遗产等类型的专题性博物馆,推进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等新形态博物馆建设。

在免费开放方面,按照日前印发的《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到2020年,民办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比例逐步达到20%,公共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

博物馆旅游也因此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