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课件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课件

• 踝关节为屈戍关节,主要为负重。关节轴横贯距 骨的额状轴上,主要运动为背伸或跖屈
• 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外侧三韧带 • 跗骨间三关节、跗跖关节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转动轴
• 其旋转轴与地面平行,与小腿纵轴垂直相交。绕此轴足可 在矢状面上作伸屈活动
• 踝关节矢状面不同于人体正中矢状面,踝关节横轴外侧端 朝下偏后,与小腿轴线冠状面交角79°(68°~88°)。
• 胫腓骨下端由韧带紧密联合构成踝穴和下胫腓关 节
• 踝关节的稳定依赖下胫腓韧带联合维持踝穴的完 整,胫腓侧副韧带及关节囊维持距骨在踝穴的位 置。
• 下胫腓韧带:前、后胫腓韧带(胫腓骨下端,前 后各一);骨间韧带(增厚的骨间膜,其纤维自 胫骨向下、外斜至腓骨);横韧带(粗壮、胫腓 韧带下方,起自外踝,止于胫骨关节面的后缘, 即加强胫腓后韧带,又使踝穴后缘向下延伸)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Lauge-Hansen分类法
• 旋前-外展型:足在旋前位,距骨在踝穴内强力外展。造成三角韧带紧 张引起撕脱伤或内踝撕脱骨折,为Ⅰ度;暴力加大,撕裂前胫腓韧带、 前后下胫腓韧带及骨间韧带,造成下胫腓联合不全分离,完全分离, 或发生后踝撕脱骨折,为Ⅱ度;外展应力未使下胫腓韧带联合分离, 而使骨质脆弱的外踝在关节面上0.5-1cm处形成短斜行或蝶形骨折,骨 折片位于外侧,此为Ⅲ度。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严重性
• 踝关节是负重关节,一旦骨折就是关节内 骨折。若对位不好,将形成创伤性关节炎, 使伤踝肿、痛、僵硬,行走困难痛苦极大。
• 踝关节损伤多为骨பைடு நூலகம்韧带联合损伤,单纯 针对骨骼治疗,难有良好效果。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功能解剖
• 踝关节由胫、腓骨与距骨滑车组成,胫骨下端呈 四角形,内侧面向下突出为内踝。腓骨下端为锥 形,称为外踝,比内踝长而显著。也有称胫骨下 端后方骨突为后踝,胫骨前方骨突为前踝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Lauge-Hansen分类法
• 旋前-外旋型:足在旋前位,距骨外旋,造成三角韧带撕脱或内踝骨折,为 Ⅰ度;暴力加大,距骨外旋时分别撕脱前胫腓韧带和骨间韧带,发生下胫腓 韧带联合的不完全分离,或撕脱胫骨下端的腓骨切迹的前唇上附着处 (Tillux’frac) ,为Ⅱ度;暴力进而旋转腓骨, 造成腓骨高位螺旋形骨 折,最低也在下胫腓韧带联合上2.5cm,甚至高达腓骨颈 (Masonneuve’frac),骨折线自前缘向远端后方皮质,为Ⅲ度;如在Ⅱ度 基础上,撕裂后胫腓韧带发生下胫腓韧带联合完全分离或后唇骨折,骨折块 多半超过25%胫骨下方关界面,为Ⅳ度。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的负重面积
• 胫骨下端关节面(11x13cm²)略大于膝髋 关节,单位面积负重小于膝髋关节,原发 性骨性关节炎比膝髋关节少。
• 如发生关节倾斜和移位单位面积所受应力, 明显增加。Reide等研究距骨外移1mm,接 触面积减少42%。
• 所以骨折后对位要准确。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外踝的角度
• 横贯内外踝的顶端 • 踝关节屈伸时在水平面上足相对于相对于小腿矢状面有内
收和外展的活动,足背屈兼外展,足跖屈兼内收,即绕小 腿的旋转,平均19°,扭力矩7~8N.m。 • 内收外展的程度取决于踝关节旋转轴的倾斜度,及负重程 度。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的负重
• 主要由胫距关节负重,腓骨承受少量重量 Lambert研究发现静态下,腓骨承受小腿1/6的重量,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距下关节与足的活动
• 踝关节运动与距下关节及足的活动是联合 的。
• 踝关节跖屈时,足内翻、内旋;踝关节背 屈时,足外翻、外旋。踝背屈时,足外侧 缘抬高,内侧缘降低,足尖(底)朝外, 称为旋前;踝跖屈时,足内侧缘抬高,外 侧缘降低,足尖(底)朝内,称为旋后。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骨折的分类
• 初时按形态分类:稳定、不稳定;单、双、三踝骨折 • Ashhurs&Bromer(1922)按病因分为外展、外旋、内收
和垂直压缩四型,前三型又按严重程度分为3度。对下胫 腓联合的分离重视不足。 • Lauge-Hansen(1942)将踝关节骨折分为5类,名称的 前半为受伤时足的位置,后半为外力的方向。能表明受伤 时足的姿势,外力的方向,韧带损伤与骨折间的关联,能 阐明骨折的过程与程度。对手法整复帮助很大。 • Danis - Weber 分型法:Danis (1949)新用,Weber改 进,为 A-O系统采用。简明。对手术的选择明确、实用、 方便、容易掌握。有助于决定是否需要手术。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的稳定性-2
• 下胫腓关节:无软骨、无滑膜,仅为韧带联合。 踝背屈时内外踝间稍有分离,踝跖屈时合拢。正 常范围:0.13~1.8mm,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其距 离可增至4mm,如骨间韧带同时断裂,其距离可 增至5mm。
• Wilson(1975)指出,在小腿内旋20°照踝关节正 位片,胫腓骨之间宽度如大于3mm,应诊断为下 胫腓韧带联合分离。
主要通过腓骨和距骨间的斜坡形关节传导,另有 小部分经下胫腓韧带联合向上沿腓骨传导至上胫 腓关节,而很少通过骨间膜向上传导。 腓骨除维持踝关节稳定外,也承担负重功能,如腓 骨骨折后重叠缩短或旋转,则外踝上移,踝穴增 宽,距骨外移,导致踝关节退行性改变。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的稳定性-1
• 踝关节的活动是在负重下进行,所以稳定性极为 重要。
• 下胫腓韧带联合不仅保持踝关节的稳定,也使其 具有一定的弹性,使距骨在踝穴内能进行前后、 上下、旋转和侧方活动。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的稳定性-3
• 关节囊和内、外侧副韧带维持距骨在踝穴 中的稳定。其中外侧副韧带的作用最大。
• Yablon(1977)实验研究切断三角韧带或 内踝不造成 明显的踝关节不稳定;切断外 侧副韧带,产生30°外旋不稳,切除外踝 产生明显的旋转和外翻不稳。他强调外踝 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是一关键结构。踝关节 骨折移位,要首先予以准确复位和坚强的 内固定。
• 外踝与腓骨干有10~15°的外翻 角,如在复位和内固定时,使此 角减少会使踝穴变窄,影响踝关 节活动。
踝关节骨折的康复
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 踝关节约有60°活动度,背屈占1/3,跖屈 占2/3。
• Inman(1976)测量距骨滑车关节,其外 侧的曲率半径比内侧大,和斜向的踝关节 运动轴线形成一个基底在外的圆锥体,而 不是内外侧相等的圆柱体。在伸屈活动中 外侧的活动范围比内侧的大。所以踝关节 背屈时外旋,跖屈时内旋。其旋转角度 19°(13~2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