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内容丰富充实具体学习目标1. 运用联想,广泛选用材料,丰富文章内容。
2. 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
3. 思考分析、开拓思路,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
写作指要理清思路,只是竖立起文章的“骨架”;内容丰富,才能“有血有肉”,言之有物。
作文要做到内容丰富,充实具体,必须有充足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储备,开阔的社会视野,深刻的思想认识。
这些正是激发写作欲望的“源泉”,形成观念见解的“支柱”,充实文章内容的“基石”。
《飞红滴翠记黄山》的作者柯蓝,写黄山的峰石、松树、烟云、日出、温泉,千姿百态,准确生动,形象鲜明,是缘于作者对黄山地质演变作过深入研究,对眼前黄山景物作过细心观察。
鲁迅的《故乡》、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塑造闰土、杨二嫂和旧毡帽朋友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描绘旧时代江浙农村贫穷凋敝的社会面貌,是得力于作者对生活的高度熟悉,对社会的深刻理解。
作文要做到内容丰富,充实具体,一要留心生活、观察体验;二要调查采访、收集素材;三要思考分析、开拓思路;四要看书学习、不断充实。
长期积累,厚积薄发,一定能写出有思想、有内容的好文章。
写作提示一、本单元的四篇小说都出自文学大师之手。
学习后,你一定有许多心得和体会,课后也一定会选读他们的其他作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也会有一定的了解。
设想这几位文学大师仍然健在,请选择其中一位给他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价值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信中可以交流,可以讨论,也可以质疑,内容不限,但应该抓住一两个主要方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提示:本题写作是学会根据交际目的,运用书信体恰当得体地表达思想,交流感情。
内容上要求比较宽泛,表现形式上也没有过多限制,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推动课内外阅读和探究,在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在人格提升过程中加速语文素养的提高。
当然,写作中应该提醒学生不要贪多求全,那样只会泛泛而谈,蜻蜓点水,而应该抓住确有感悟的一两点,尽可能深入具体;还有在表现形式上,一要注意书信的格式,二要注意称呼语气、用词造句的得体性,交流讨论应该真挚坦率,探讨争辩应该有理有据,无论怎样都应该表现对大师的人格精神的崇敬之情。
二、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写一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的文章。
1.人工培植的蘑菇味道虽然好,但比起野蘑菇来还略差一些。
野生的双孢蘑菇、香菇、大红菇、竹荪、猴头菌,味道尤其鲜美,也更加富有营养。
但有些野蘑菇有毒,如鬼笔草、鬼笔膏菌、毒红菇等,误食后轻则口麻心慌慌,重则断送性命。
2.苦瓜味苦,好多人不爱吃。
但它营养丰富,吃上一段时间,还能品出甜味来。
吃惯后,隔一段时间不吃,又很想念它。
要求:1.可以将两则材料结合起来,也可以只用一则材料。
2.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提示:本题是材料作文,要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三、以“我眼中的网络世界”为题,写一篇文章。
内容要具体充实,不说空话。
提示:可以谈一谈网络的好处:开阔视野、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等。
也可以抓住网络的利与弊来进行理性的分析。
例文示范:【例文一】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尊敬的鲁迅先生:您好!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给您写下这封信。
您是我心中最伟大的文学大师,我一直想对您说出心中的景仰。
喜爱您,从喜欢您的作品开始。
您的文字冷峻,简练,给人深刻的启示。
您在作品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穷酸迂腐而又善良悲惨的孔乙己,冷酷狠毒的丁举人,自私刻薄的“豆腐西施”,憔悴麻木的中年闰土等等。
他们的人生经历引人深思,他们的悲剧给罪恶的封建制度以重重的打击,给读者的思想带来了新的革命。
从你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您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对广大人民深挚的爱。
我也很赞赏你那颗强烈得有些偏执的愤世嫉俗之心。
喜爱您,欣赏您的开拓创新。
您是新文化運动的领导人,也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先驱。
您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中国。
在留学过程中,为了从精神上拯救国人,您毅然“弃医从文”。
也许,中国少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医生,但中国多了一位文坛的精神领袖。
您用自己的作品给国人进行灵魂洗礼,为五四文坛带来了一场雷雨,为许多文人带来了勇气,为读者的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解放!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啊!喜爱您,还喜爱您的着眼长远。
最让我敬佩的一点,是您不但注重文学创作、翻译等工作,还很注重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
您经常接见一些学生团体,与学生一起交流问题,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等。
您是多么注重青年人,希望他们多接受新事物,多吸收先进的思想,在祖国危难之际,能够伸出巨手,为中国的崛起做出自己的贡献!鲁迅先生,以前我看过一封信,是您写给一个大学生的回信,那种语气是多么温和、朴实和平易啊!跟读您的文章不同,许多人都说,与您交谈,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因为您和蔼可亲,幽默诙谐,在笑声中,他们能学到许多东西。
通过阅读您的作品,我看到了您高尚的人格,您的崇高精神鼓舞着我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向前,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致敬礼一个热爱您的学生:黄生简评: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排比段落的形式,表达了内心对鲁迅先生的景仰之情,语句朴实,情真意切。
【例文二】苦瓜缘无论在家里吃饭,还是与朋友们在店里聚餐,只要桌上有苦瓜,我都决不会放过。
因此,在朋友们看来,我是天生吃苦瓜的命,天生与苦瓜有缘。
其实,我最初对苦瓜是望而生厌的。
有许多讨厌的理由:在一个孩子看来,苦瓜的名字一点都不美;它的外形也丑,长得疙疙瘩瘩的;再看苦瓜的枝蔓,靠攀援生长,像一个披头散发的老妈子;还有那叶子和黄色小花,与其他瓜果的比起来,显得很小气,闻起来,没有半点芳香,甚至还有点刺鼻。
这些就足以令我生厌。
而当有一次从大人的言谈中知道了苦瓜不能用来敬菩萨的习俗后,苦瓜在我家里的命运就更惨了:我只要看到桌上有苦瓜这道菜,一定会闹情绪,还要责问大人们,菩萨不能吃的东西,我们人怎能吃呢?我关于苦瓜的言行,得到了当时家里最具权威的奶奶的认可。
于是乎,苦瓜基本不上有我在的餐桌了,妈妈也越来越少种植它。
我对苦瓜态度的转变,缘于我5岁时看到的一个情景。
那是1973年,不知为什么,总见到有人进我们村子来要饭。
这些要饭者,一般都能在我们家里讨得一碗饭吃——并不是我们家里富裕,而是我的奶奶和妈妈是本地心肠最善的人。
那些要饭的,如果最先来到我们家,奶奶和妈妈是绝对不会把他们推到下一家去的。
而且,她们对于邻里引来的要饭者,也从来没有拒绝过。
一天中午,我们全家正准备吃中饭,隔壁的陈伯母带来一个要饭的中年汉子,对我妈妈说,她家的饭全吃完了,你们就给这个逃荒的人一碗饭吃吧。
陈伯母说完后,迈着胜利者般的步伐走了。
我妈用一个大菜碗盛了满满一碗饭,奶奶则给他倒了半碗苦瓜。
我们几个孩子只好在旁边看着这位要饭的先吃饭。
面对两位女人的善良与大方,他露出了感恩戴德的表情,同时迫不及待地从她们手里接过饭菜,也不坐下,站在那里张口就吃。
几大口下去后,他放慢了速度。
只见他夹一筷子苦瓜,再用饭粒把苦瓜团团围住,然后用筷子把它们一齐送进口里。
他就照这种方式一口接一口地吃着。
我感觉他吃得很香甜。
我讨厌的苦瓜被他吃得津津有味,馋得我直流口水。
懂事的姐姐还给他倒了一杯茶。
他很快吃完了,千恩万谢地离开了我家。
该我们自己吃饭了。
刚才还因为今天中餐只有大姐做的苦瓜和早晨的剩菜而很不开心的我,鬼使神差般地大喊一声:“我要吃苦瓜。
”亲人们巴不得,立即把剩下的半碗苦瓜端上了桌。
目睹了要饭男子吃苦瓜的情景,再来看躺在碗里的苦瓜,我对它们的厌恶感跑得无影无踪了,甚至似乎感觉到它们向我露出了友好的微笑。
我夹起一片苦瓜放到嘴里一嚼,一个劲地苦,只好强忍着吞下去。
尽管那时我只是个小孩,但我说到做到的风格表现了出来。
妈妈看出了我的窘态,对我说,凯文,不要怕苦,多嚼几下,苦味就没了。
我索性又夹起几片苦瓜放到嘴里,把眼睛闭起,在嘴里嚼。
真的,苦味越来越淡,嘴里越来越清爽,还感觉有丝丝的甜味。
我睁开眼睛,发现亲人们都在看着我吃。
我自豪地问妈妈,“苦尽甜来”是讲吃苦瓜的事吗?妈妈直夸我聪明。
我乘势大大方方地吃起苦瓜来,亲人们见了,比他们自己收获了什么还要高兴。
就这样,我与苦瓜建立了缘分。
随着吃苦瓜机会的增多、年龄的增长和对苦瓜知识的不断了解,学着思考人生的时候,我还从苦瓜和吃苦瓜的事情上悟出了很多道理。
苦瓜虽苦,外形虽丑,但它全身是宝,其药用功能是很多其他蔬菜无法比拟的。
它教会我“人不可貌相”——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我没有轻视过任何人。
苦瓜还可以配合其他蔬菜和荤菜做出很多道味道鲜美的菜来,苦瓜的苦不会传给它们,苦瓜也不会因为它们而改变自己苦的本色——它启迪我,做人要学会彼此包容,彼此尊重,永葆本色。
当我不满眼前的生活而顿生烦恼时,那个要饭的中年人大口苦瓜就饭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我会一遍一遍地告诫自己:眼前的一切来之不易,珍惜所拥有的吧!我的生活中有了苦瓜,我的人生也就豁然开朗。
看来,我与苦瓜的缘分,来得不容易,更加难以割舍。
简评:本文作者与苦瓜的这种缘分,无疑是独特的,其对苦瓜的情感变化,也的确非同一般。
然而,当我们看到作者因苦瓜而悟出的那些人生道理时,不免就觉得有些“眼熟”了。
且不说这样的话已经有多少人说过,只说这样的感悟,恐怕也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所以它们似乎多少有损本文的“独特”气息。
但作者这样的感悟——“当我不满眼前的生活而顿生烦恼时,那个要饭的中年人大口苦瓜就饭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眼前——我会一遍一遍地告诫自己:眼前的一切来之不易,珍惜所拥有的吧”,还是给予了我们惊喜。
【例文三】我眼中的网络世界世界不断地变化着,人类也是。
我们已经由工业时代跨入了信息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也进入了网络的世界。
一年级的我会做两件事情:在家里疯跑和在小区里疯跑。
六年级的我也会做两件事情:学习和上网。
网络改变了我很多,而那被改变的很多,或许是我最需要的。
记得在四年级的一天,我放学回到了家中,看见家里摆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从父母兴奋的眼神中,我读懂了这盒子里的秘密:一个好玩的大家伙!它的英文名字叫Computer,中文名字叫电脑。
从此,我和父母每天轮番着研究这个家伙。
一开始觉得很难,鼓捣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称得上得心应手了。
渐渐地,我在电脑上知道了一种叫网游的东西,它比在楼下玩过家家好玩几十倍。
一阵兴奋过后,我开始了对它的进一步摸索,从无从下手,渐渐地到无师自通,后来越来越上瘾,一回家,扔下书包直奔电脑,放弃了楼下的游戏时光,开始了坐在椅子上的那些模拟战斗虚幻英雄的网游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