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1.2 项目组织实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间
2013年1-6月
工作任务
1)完成国家、各省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 2)编写调查与评估综合报告与图集; 3)完成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编写综合报告与图集; 4)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建设。
2013年7月-12月
1)建成全国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综合系统; 2)完成全国、各省、典型区域调查和评估成果汇总、集成和发布; 3)形成全国、各省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9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0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
11 典型国家重点开发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12 重点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8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成果集成与综合分析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9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对策和建议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20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评估技术要求制定、培训与 质量控制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项目组织实施
2012年1月,环保部联合中科院召开四方协议 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李干杰副部长、丁 仲礼副院长出席会议,标志项目全面启动。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本次项目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
(1)全面掌握全国生态环境现状基础信息,阐述和评估十年来全 国生态系统格局、质量、服务功能等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编制 中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国家报告;
➢专题会议及报告制度:要求专题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交流会议,会议要求专题负 责人召集各课题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工作交流,并及时解决 存在问题。会议结束后,在两个工作日内,形成会议纪要报送实施管理组。
1.2 项目组织实施
3、档案管理 ➢各专题、课题技术文档应按完整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整理编制;各专题、课 题应对技术文档、数据资料、档案材料等由专人进行整理、立卷、归档、统一编号, 并报送项目实施管理组归档。 4、经费管理 ➢按照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经费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分别制定项目资 金使用管理办法。项目各有关单位按规定编制经费预算和支出计划,在批复预算范围 内合理、有效地使用各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专人负责。 5、保密规定 ➢项目任务实施中涉及到的相关保密数据、资料、文档等按照相应相关保密规定执行 。
1)初步完成全国土地覆盖遥感解译和遥感参数提取工作,并分发; 2)开展全国和各省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分析; 3)开展典型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调查与分析; 4)完成全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和“一张图”系统设计。
1)初步完成全国和各省生态环境格局、质量、生态服务功能十年变化分析与评 估工作, 2)进行典型区域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评估工作; 3)完成全国、省域、典型区数据获取、处理、分析。
(3)地面调查——在全国范围对3000多个样区、50000多个样点 的野外实地野外调查和核查,建立全国遥感目视解译标志数据库, 开展生态地表参数实地测量和生态项目调查。
(4)分析评估——提取全国范围内的地表覆被信息8大类25小 类,定量反演多尺度、多时相的生态格局、质量、功能、问题、胁 迫所需要的近100个生态环境参数,针对近20个主题构建指标体系和 评价方法,提出全国和区域生态保护策略和建议。
(2)深入分析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胁迫趋动因素,揭示存在 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未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推进国家“天地一体化”生态监管体系建设,为定期开展 生态监测评估的制度体系等,提高国家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奠定基础。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工作范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兵团;重点 生态服务功能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国 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等10大类、300多个重点项目区。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11年11月,庄国泰司长主持召开司务会,审 议项目实施方案;侯代军副巡视员主持召开 司长项目会议,研究项目相关工作;卫星中 心组织召开环保部相关直属单位工作座谈会 ;
2011年11月,李干杰副部长主持召开项目会议 ,审议通过生态十年调查项目实施方案;
2011年12月,生态司组织召开省级环保部门座 谈会,征求地方环保部门意见。
(2)遥感调查——2000-2010年期间县、市、省、全国的生态环 境背景数据资料;2000年至2010年逐旬的全国低分辫率的数据,2000、 2005、2010三年6个时相中分辨率数据;2010年重点地区高分辫率数 据。需要处理卫星遥感影像约13000多景,总数量量达20TB。数据量 约0.6TB。
1.2 项目组织实施
2、会议制度 ➢组织协调会议:项目组织协调组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项目工作会议,听取项目实施 管理组汇报,讨论项目实施的重要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下发至项目实施管理组和 各相关承担单位,或上报项目领导小组。
➢项目会议及报告制度:项目实施管理组每两月召开一次项目工作交流会议,会议要 求各专题负责人对工作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等进行工作交流,并及时解 决存在问题。会议结束后,在两个工作日内,项目实施管理办公室形成会议纪要,上 报组织协调组和领导小组。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10年10月,卫星中心联合中科院生态中心完成《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 (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案》编写; 2010年11月,周生贤部长在卫星中心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做好项目工作 ; 2010年12月,周生贤部长与路甬祥院长将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 感调查与评估工作的相关事宜联合函报李克强副总理; 2011年 1月, 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周生贤部长将“启动《全国生 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遥感调查与评估》” 列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 作之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13 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14
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 估
15 海岸带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16 华南地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17 全国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系统平台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 调查与评估项目
2012年4月24日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
1. 项目背景 和工作任务 1.1 项目目标与内容 1.2 项目组织实施
2. 各省工作内容和技术要求 2.1 各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2 各省典型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2.3 预期成果
1.遥感数据 2.生态背景数据 3.野外核查与调查 4.数据处理与分类 5.数据集成与分析 6.数据库建库 7.“一张图” 平台 8.项目图制作
12 3 4
1.2 项目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
组织协调组
实施管理组
领 导 小 组:负责项目重大决策、总体指导; 组织协调组:负责项目总体协调、调度,以及成果上
报、发布与应用等; 实施管理组:负责项目具体组织实施和管理、技术把
关、进度监督调度、质量控制、资金管 理等。
1.2 项目组织实施
领导小组: 组 长:周生贤部长、白春礼院长 副组长:李干杰副部长、丁仲礼副院长 成 员:庄国泰、范蔚茗、翟青、 赵英民、朱建平、曲久辉、吴国增
组织协调组: 组 长:李干杰副部长、丁仲礼副院长 副组长:庄国泰、范蔚茗 成 员:侯代军、冯仁国、尤艳馨、刘志全、朱建平、孟伟、罗毅、 高吉喜、李远、洪亚雄、吴国增
实施时间为2011年11月-2013年12月,工作计划为:
时间 2012年1月-3月 2012年3月-6月 2012年7-12月
工作任务
1)召开项目启动与动员会议,项目全面启动实施; 2)组织各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实施方案和任务合同书,开展项目实施方案论证和 任务合同书签定工作。 3)开展土地覆盖分类遥感解译和遥感参数提取工作; 4)进行野外调查和核查; 5)开展项目技术培训;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 全国分省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6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7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8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
1.2 项目组织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各专题
1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土地覆盖与地表参量遥感提取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 全国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数据整理与集成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全国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调查与评估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4
全国生态系统质量、服务功能、生态问题、胁迫十年变化 调查与综合评估
3. 项目野外地面调查/核查设计 4. 各省野外调查工作实施要求
1、项目背景和工作任务
2000年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 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首次全面获 取了全国生态环境空间信息;
十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发展速度远大于历史其它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 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建设突飞水猛进,开发规模空前;自然灾害 频发,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胁迫加大;同时,环境保护与生态 建设力度加大,成就突出。 面对十年来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有必要全面掌握生态环 境及其变化状况,以满足新时期生态监管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