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多高层建筑的体型与结构布置
第十一章 多高层建筑的体型与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的基本原则是: ①结构平面应力求简单规则,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 件应对称均匀布置,尽量使结构的刚心与质心重合, 避免地震时引起结构扭转及局部应力集中。
刚度中 心
质量中 心
结构布置
②结构的竖向布置,应使其质量沿高度方向均匀分布, 避免结构刚度突变,并应尽可能降低建筑物的重心,以 利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B 0.3Bmax
1
2
Bmax
B 0.3Bmax
Bmax
B 0.3Bmax
Bmax
2 1.2
2 1
2
B 0.3Bmax
Bmax
扭转不规则 凹凸角不规则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扭转不规则 定义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 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设置变形缝是避免建筑体型与结构 受力之间矛盾的方法。但也会带来弊端 。如材料用料增加;结构构造复杂;建 筑立面处理困难;变形缝易渗水。因此 在一些建筑中不设或少设变形缝的做法 日趋流行。
结构构造
一、温差及混凝土收缩对结构布置的要求 设计中一般通过设置伸缩缝,来避免由 于温差及混凝土的收缩产生的附加应力 的方法。 伸缩缝的宽度与结构型式及保温隔热条 件有关。 伸缩缝应从基础顶面开始,基础可不分 开。
结构布置
2、质量布置的对称性 仅仅由于建筑平面布置的对称并不能 保证结构不发生扭转。在建筑平面对称 和结构刚度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若建筑 物质量分布有较大偏心,当遇到地震作 用时,地震惯性力的合力将会对结构抗 侧刚度中心产生扭矩。
结构布置 3、结构抗侧刚度的对称性 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对结构受力有重要影响。 如在对称的建筑外形中进行了不对称的建筑平 面布置,从而导致了结构刚度的不对称布置。
结构布置
③合理地设置变形缝。
结构布置
④加强楼屋盖的整体性。使结构受力均匀。
⑤尽可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结构布置
二、连续性 连续性是结构布置中的重要方面,而 又常常与建筑布置相矛盾。 建筑师希望从平面到立面都丰富多变 ,而合理的结构布置却应该是连续的、 均匀的、不应使刚度发生突变。
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可以利用多种手 段实现设置多道防线的目的。 例如:采用超静定结构、有目的的设 置人工塑性铰、利用框架的填充墙。设 置耗能元件或耗能装置等。 但在各种设计手法中应注意的原则: 一是不同的设防阶段应使结构周期有明 显差别;二是最后一道防线要具有一定 的强度和足够的变形潜力。
结构构造
凹凸不规则
楼板局部不连续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 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b 0 .5 B
B
大开洞
错层
B
A0 0.3 A A Bl
l
局部不连续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结构构造
防震缝 高层建筑宜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 当建筑平面过长、结构单元的结构体系不同、高度和 刚度相差过大以及各结构单元的地基条件有较大差异时, 应考虑设防震缝。所有抗震缝宽度不宜小于70mm,其最小 宽度应符合下面要求: ①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
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7、8、9度相应每增加高 度5m、4m、3m、2m,宜加宽20mm。
结构是均匀对称的,基本的抗侧力体系包 括4个L形的桶体,对称地由连梁连接起来, 美洲 这些连梁在地震时遭到剪切破坏,是整个结 银行 构能观察到的主要破坏。 分析表明:1.对称的结构布置及相对刚强的 联肢墙,有效地限制了侧向位移,并防止了 明显的扭转效应;2.避免了长跨度楼板和砌 体填充墙的非结构构件的损坏;3.当连梁剪 切破坏后,结构体系的位移虽有明显增加, 但由于抗震墙提供了较大的侧向刚度,位移 量得到控制。
严重不规则是指体型复杂,
Qy ,i 1
Q y ,i
Qy ,i 0.8Qy ,i 1
多项不规则指标超过表中指标或某 一项大大超过规定值,具有严重的 抗震薄弱环节,将会导致地震破坏 的严重后果者。 注:以上规定主要针对钢筋混凝 土和钢结构的多层和高层建筑。
竖向抗侧力结构屈服抗剪强度不均匀 (有薄弱层)
建筑体型的形成
平面、立面:凹形、凸形 四种基本类型:简单平面+简单立面 复杂平面+简单立面 简单平面+复杂立面 复杂平面+复杂立面
建筑体型
建筑体型的变化
1、简单平面+简单立面 (1)H越大,水平荷载作用越大 (2)H/B越大,结构抗侧刚度、抗倾覆稳定性越差 (3)H/B一定时,质心越低稳定性越好 2、复杂平面+简单立面 肢翼越细长,抗震越不利 复杂平面 简单平面,悬挑、变形缝、连梁 3、简单平面+复杂立面 小塔楼造成鞭梢效应 4、复杂平面+复杂立面 (1)限制:裙房外伸、塔楼高度、内收尺寸 (2)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3)分解:设缝(复杂 简单)
图11-2-6a由于底层空间要求抽掉了部分柱子, 即由于结构构件布置的不连续形成了薄弱层。 图b由于结构底层层高较高,即由于结构尺寸变 化在竖向的不连续形成了薄弱层, 图c是建筑物建在山坡上,由于结构尺寸变化在 层平面内的不连续形成薄弱层。
结构布置
图11-2-7为剪力墙布置不连续的例子。 图b,c为不规则布置的剪力墙结构,由于 立面造型上的要求或者门窗布置的要求 使剪力墙布置上下无法对齐。 图d 常常出现在楼梯间,由于楼梯间采 光的要求使洞口错位布置。 这些情况最终导致由于应力集中而产 生裂缝或造成局部的损坏。
结构布置
角柱震害: 由于双向受弯、受剪,加上扭 转作用,震害比内柱重。
结构布置
五、多道防御 即在 结构中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如框架结构中的强柱弱梁。 存在两道防线:一是从弹性到部分梁出现 塑性铰;二是从梁塑性铰发生较大转动 到柱根破坏。在两道防线之间,大量地 震输入能量被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所消耗 。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
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 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扭转不规则
凹凸不规则
楼板局部不连续
2 1 2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 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结构布置
结构布置
一、对称性
对称性包括建筑平面的对称、质量 分布的对称、结构抗侧力刚度的对称三 个方面。最佳方案为使建筑平面的形心 、质量中心、结构抗侧刚度中心在平面 上位于同一点上,竖向位于同一铅垂线 上,简称“三心合一”。
结构布置
1、建筑平面的对称性 平面形状最好双轴对称。 不对称的建筑平面对结构来说有三个问题: 一是引起外荷载作用的不均匀,产生扭矩; 二是在凹角处产生应力集中; 三是不对称的建筑平面很难使三心重合。
例马拿瓜国家银行,在矩形的建筑平面中,一侧 集中布置了实心填充墙及两个核心筒,而另三边采用 了空旷的密柱框架,楼盖结构为单向密肋板。结构的 抗侧刚度中心明显与建筑平面形心和建筑质量中心偏 离。该建筑在一次地震中倒塌。
试问: 那一幢破坏严 重呢?
马那瓜美洲银行大厦
马那瓜中央银行大厦
马那瓜 中央银行大厦
K i 3 Ki 2
K i 1 Ki
Ki 0.7 Ki 1
K i 0.8( K i 1 K i 2 K i 3 ) 3
沿竖向的侧向刚度不规则(有柔软层)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
不规则类型 侧向刚度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楼层承载力突变 定义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 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 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 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不规则类型
侧向刚度不规则
定义
该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 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外,局部收进的水平向尺 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楼层承载力突变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 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结构构造
二、不均匀沉降的影响 沉降缝为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 内力而设置的。当建筑物两部分高差悬 殊时,或当建筑物两部分荷载相差悬殊 时,或建筑物先后建造且先后间隔时间 较长时。 沉降缝应将建筑物从基础至屋顶全部 断开,并有足够宽度。
结构构造
三、抗震的要求 对需抗震设防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对建筑体型有限制,主要原则:建筑的平 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建筑的质量分 布宜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 结构抗侧刚度沿竖向应均匀变化,楼层 不宜错层,构件的截面由下至上逐渐减 小,不突变。
无法定量分析而仅从定性角度进行限制。 在结构设计中,有许多问题还不能进行准确 分析,如混凝土结硬过程中的收缩在结构中产 生的内力,气温或温差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地 基的变形对结构的影响,地震对结构的复杂作 用。因此,结构设计时只能通过一些定性的分 析对建筑体型做某些限制,或设置变形缝来分 隔单元。
结构构造
②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第① 条数值的70%,抗震墙房屋可采用第①条数值 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 框架 t 框架-抗震墙
③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
同时,按不利体系考虑, 并按低的房屋高度计算 缝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