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反胶束萃取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表 面 活 性 剂 极 性 头 的 面 积 为 As (m /m ol), 水 的 摩 尔 体 积 为 VH
2
2
(m /m ol), O
3
W 0为 反 胶 束 所 含 水 分 子 数 与 表 面 活 性 剂 分 子 数 之 比 , 反 胶 束 内 水 池 的 半 径 为 R m、 表 面 积 为 Am、 体 积 为 V m , 每 个 胶 束 平 均 含 有 n m ol 表 面 活 性 剂 分 子 , 则 : V m = n W 0V H 2 O = A m = n As 上两式相除得到: Rm = 3 W 0V H 2 O As 4 3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3.4 反胶团萃取操作
多步间歇混合-澄清萃取操作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连续循环萃取-反萃取操作
萃取
反萃取
料液
产物1
反萃液
产物2
பைடு நூலகம்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3.5 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应用
从发酵液中提取细胞外酶
直接提取细胞内酶
从植物中同时提取油和蛋白质 油溶于有机相,蛋白质进入内水相 纯化和分离蛋白质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第3章 反胶团萃取 3.1 概述 传统液液有机溶剂萃取的缺点
蛋白质与有机溶剂接触,易引起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分子表面带有许多电荷,普通的离子缔 合型萃取剂很难奏效
与一般有机溶剂萃取的区别:
利用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形成反胶团 (reversed micelles),从而在有机相内形成分 散的亲水微环境。 生物分子可溶解在反胶团的亲水微环境中,消 除了蛋白质类生物活性物质难溶解在有机相中, 或在有机相中发生变性的现象。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反胶团萃取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面活性剂污染
可用的表面活性剂不多
AOT,萃取效率不高,分相时间长 原因: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够高,而在水中 有相当的溶解
反萃取困难 蛋白质的变性
蛋白质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复合物而失活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蛋白质在反胶束内的溶解作用,与蛋白质的表面电荷 和反胶束内表面电荷间的静电作用,以及反胶束的大 小有关。因此,任何可以增强这种静电作用或导致形 成较大的反胶团因素,均有助于蛋白质的萃取。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形成反胶束的方法
相转移法.将含有蛋白质的水溶液与含表面活 性剂的有机相接触,在缓慢搅拌下,部分蛋白 质移人有机相中,直到萃取平衡状态 注入法 向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有机相中注入含蛋 白质的水溶液 溶解法对于水不溶性蛋白质,将含水的反胶束 有机溶剂与蛋白质固体粉末一齐搅拌,形成含 蛋白质的反胶束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反胶团萃取应用实例
反胶束萃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二—2—乙基己基磷酸钠 (NaDEHP):
助表面活性剂:磷酸三丁酯(TBP)
正向与逆向转移的机制
– 正向转移 氨基糖苷类可被萃取入反胶束的含水内核,这 种萃取是胶束内壁与氨基糖苷类分子之间静电引力相互作 用的结果; – 逆向转移 由于形成表面活性小很多且极易溶于有机相中 的Ca(DEHP) 2 致使反胶束破裂,氨基糖苷类分子又返回水 相。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会影响反胶束的大小和形状, 而其中的疏水部分对反胶束的影响最大
反胶团含水率降低,反胶团直径减小,空间排阻作 用增大,蛋白质萃取率降低; 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增大,空间排阻作用增大,蛋白 质萃取率降低。
疏水性相互作用 蛋白质的疏水性影响其在反胶团中的溶解形式, 因而影响其萃取率。 水相中离子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3.3 影响反胶束萃取蛋白质的因素
反胶束的大小
反胶束的大小和形状随着表面活性剂-溶剂系统 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受水相离子强度和操作 温度的影响; 反胶束的大小一般为纳米级微粒,直径介于 10~200nm;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反胶束中约有50~ 100个表面活性剂分子,而阳离子型的一般低 于50个; 反胶束的大小一般由实验测定,也可通过计算 推定。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疏水非 极性尾
亲水极 性头
pool
一种阴离子型 表面活性剂
可游离 离子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形状:多为球形或近球形。 反胶团内溶解的水通常称为微水相或“水池”。 大小:与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与浓度、温 度、离子强度等有关。一般为5~20nm。 常用于制备反胶团的表面活性剂是AOT(琥珀 酸二辛酯磺酸钠)。AOT在异辛烷中形成的反 胶团直径为: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3.2 反胶团及其基本性质 正胶团
向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浓 度达到一定值后,将发生表 面活性剂分子的缔合或自聚 集,形成正胶团。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 胶团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 团浓度(CMC)。
反胶团
向有机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 剂(琥珀酸二辛酯磺酸钠, AOT),浓度超过一定值时, 形成反胶团。
Rm
3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pH
反胶团萃取一般使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形 成反胶团内表面带负电荷(琥珀酸二辛酯磺酸 钠,AOT)或正电荷(氯化三辛基甲铵, TOMAC)。当水相pH偏离蛋白质等电点时,蛋 白质带正电荷或负电荷,与表面活性剂间的静 电相互作用影响其萃取率。
理论上,蛋白质所带电荷与表面活性剂相反时, 易溶于反胶团,反之,则不能溶解。
离子强度增大,反胶束内表面的双电层变薄,减弱了 蛋白质与反胶束内表面之间的静电引力,降低了蛋白 质在反胶束中的溶解度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反胶束内表面的双电层变薄后,也减弱了表面活性剂 极性基团之间的斥力,使大分子蛋白质进入胶束的阻 力增大; 离子强度增大后,增大了盐分向内反胶束内“水池” 迁移并取代蛋白质的倾向,使蛋白质从反胶束中盐析 出来; 盐与蛋白质或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可改变蛋白质 的溶解性,盐浓度越高,影响越大; 与形成反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带有相反电荷的离子对萃 取的影响大于带相电荷的离子,价数相同的条件下, 离子半径越大,影响越大;离子半径相近时,价数越 高,影响越大。不同离子对反胶束的影响强度基本与 感胶离子序一致。
d m 0.3W0 2.4
其中:W0为有机相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 即含水率。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制备介孔硅材料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生物分离工程前沿技术
反胶团的溶解作用
反胶团溶解蛋白质的 形式,有人提出四种 模型:
水壳模型; 蛋白质分子表面疏水区 域直接与有机相接触; 蛋白质吸附于反胶团内 壁; 蛋白质疏水区与几个反 胶团的表面活性剂疏水 尾相互作用,被几个小 反胶团“溶解”。 对亲水性蛋白质,普遍 接受水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