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学校中的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
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美育教学;教师;学生
美育对美好心灵的塑造有着较大作用,而且也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密切联系。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教学中的美
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
养学生的创造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做到课前挖掘
教材美、课上释放数学美、课后延伸数学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美育对于培养
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
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小学数学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抓住小学数学美育教学的特征
在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发掘,就不难发现数学美的重要特征。

1.简洁与灵巧的美。

数学中简洁与灵巧的美到处可见。

如通行世界的阿拉伯
数学符号,可以说是当今世人公认的最简洁的文字,用这种文字写出来的数和算式,不仅全世界的儿童都认识,而且它的妙处还在于用10个有限的符号能表示
出无限多的数。

这与作曲中凭借7个音符能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一样,是
多么令人惊叹的简洁美!又如有些巧妙而简洁的解题思路,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

2.对称与和谐的美。

在小学数学中,对称与和谐的美比比皆是,简单的几何
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都是具有对称美的直观而浅显的例子。

又如,平均分具有和谐的匀称美。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就是通过对图形
的平均分这种和谐的美所引起的形象思维,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

相反,
任意分就会产生不和谐不匀称,这又反而强化了分数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到分数概念中平均分的涵义。

3.深刻丰富的内在美。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内容高度
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是它的特点。

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数学
深刻丰富的内在美。

数学中的这种内在美,不是以色彩、线条、旋律等形式表现
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
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像。

如在分数运算教学中,由于倒数概念的建立,除
法可以转化为乘法,乘法也可以转化为除法,乘和除这一对矛盾于是达到了辨证
的统一,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

二、遵循美育的特点,科学地组织教学,是小学数学美育教学的关键
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认识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课堂教学中渗
透美育,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鉴赏数学美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诸
多方面得以和谐发展。

1.数学过程情感化。

在教学中,教师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和
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沉浸其间,产生积极的情绪,形成宽松、愉快的学习心境,这是美育情感特点的外在表现。

因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角色和心理位
置的互换,设身处地地思学生之所思,积极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和谐、合作
的教学氛围中,达到和教师感情共鸣、思维共振的目的。

2.教学手段形象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

”而呈现形象的世界,借助具体、鲜明、生动的美好想象去反映对人类和社会有需
的事物,尽而引出深刻的教育,恰好是美育形象性的特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采用边讲边画边演示的方式,用语言和
动作引导学生注意的方向,用图形和板书色彩的变化来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性特
征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抽象中看到具体形象,在认识人具体事物中了解一类事
物具有的特征。

这样,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需要解决的实际
问题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欲,使之获得成功的美感体验,进而培养他们
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3.知识获取实践化。

美在实践中产生,美感的获得离不开人们的实践。

学生
鉴赏数学的美,是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
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不仅有利于他们新的认识结果的构建,而且有
利于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用两个完
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观察、研究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
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去解决有关三角形面
积计算的问题。

这样,让学生通过学习的实践活动,去领略数学知识面的内在联
系美和应用的广泛美。

4.教学活动愉悦化。

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数
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兴趣保持的持久程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形成与保持,仅靠简单的数学学习目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必须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通过揭示数学知识蕴含的各种美和教师科学施教的艺术美,去唤起他们内心对数
学知识的爱,才能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
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三、美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行,是小学数学美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学生的“向师性”“好模仿”决定了教师的审美修养,实际上也成了影响教育学
生的一种手段。

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严密的科学性、丰富的启发性,并
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特别要体现数学语言的简炼和极富于逻辑性。

教师的板书
安排,每一个文字、图像、每一个算式、法则、定理、公式,在内容上应计划周密、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清楚地反映教学的全过程,
在形式上应布局合理、书写工整、简洁明快,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这样可以
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数学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

美育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创新意识,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备浓厚的美育意识,把大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语言
中的美、教材教法中的美化作阳光,变成雨露,深深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美、赏析美、体验美,进而创造出美,寓教于乐,寓教
于美。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中心小学 7307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