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提出,现在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是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

今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2、毛泽东指出:“与私有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抗性矛盾相反,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

“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

”3、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但是,它又还很不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完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 、生产力: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包生产力:括劳动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

2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生产关系: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可分为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遣。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体系。

马克思在1895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指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这就历史唯物主义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恩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思想是十分明确的。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由此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可见,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引发者和内在动因。

对社会发展来说,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生死存亡意义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在地球上制度化后,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其发展动力是什么?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苏东国家剧变后,这个问题以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意义上提出来。

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邓小平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直接动力,科学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体系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难题,在理论上解决了马恩对社会主义设想与实现的反差,使社会主义又一步迈向了科学,解开了困扰人们长达近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之谜,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第二,揭示了改革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同步性及改革的根源性、必然性和长期性,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依据。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这个预见十分宝贵。

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并没有说明。

邓小平则科学、正确地答上了这道历史性难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其必然与社会主义同步,必然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因而改革是客观的,是长期的,将伴随社会主义始终,将推动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参加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用改革的动力机制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第三,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科学认识,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在现实基础上,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仅从理论形态,指出了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但怎样发展更快,其发展动力是什么,并没有象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那样明确的论述。

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填补这个理论空白。

邓小平深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论上并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邓小平从实际出发,破除了这种僵化的理论,不但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一个解放生产力的任务,而且强调要用改革来解放生产力。

这样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就被揭示出来,改革使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作用变为现实,改革自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样,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填补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空白,使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上,确保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其特点:(1)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因而不可能在资本主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自觉地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矛盾,础上的非对抗矛盾,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求。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双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应的一面是非基本的、次要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求得解决。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括首先,看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特征是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我国社会化大生产还不全是);其次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还引进了私有制的几种形式),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则上是平等互助关系,与人之间的关系原则上是平等互助关系,实际上还存在各种不平等现象,由于传统家庭形式中的家庭私有观念私有观念的存在,不平等现象私有观念客观上还不是完全的互助形式,在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完全实现平等互助的条件下,分配形式不是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无关。

因此,概括如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公有制下的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公有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与传统的家庭形式之间的矛盾。

因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的内外关系则是生产关系的基本单位。

1957年,毛泽东发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重温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对认识改革的必然性、性质、目的,继续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决定改革的必然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通过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同时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社会中出现反对改革甚至否定改革的言论。

这就需要从唯物史观层面和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角度,把握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而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这说明,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改革的要求,仍需要通过改革来推动社会发展。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2]。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旧社会的矛盾,例如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根本不相同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这些论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肯定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基本矛盾,这些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自身能够解决基本矛盾,而不是通过否定社会主义社会来解决,这就是改革的哲学依据。

邓小平根据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指明了改革的必要性: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好制度,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须坚持。

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只是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前提下,对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进行改革。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5],邓小平从理论上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要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一天,改革就必然存在一天。

那种否定改革开放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是有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

因此,从基本矛盾层面看,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在思想理论上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坚持改革,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事业。

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认识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认识改革的性质,它关系到改革的政治方向。

从唯物史观层面上讲,改革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

毛泽东指出:“同其他社会一样,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矛盾的状态已同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同了。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基本上适合生产力性质的。

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必须按照具体情况,克服这些不完善的方面,解决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

”[6]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面,这是基本的方面,必须坚持;而不相适应的方面,这是局部的方面,必须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