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富强与梦想——现代化的追求与探索》汪受宽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政治·教育·社会》林家有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近代中国留学生与中国政治变迁——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留学活动为例马俊青公共管理学院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大计,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部分,深刻地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并会持久地影响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以近代以来中国留学生群体与中国政治的变动为例,论述中国留学教育是如何被政治影响的,又是如何在动荡的近代社会中影响政治的。
关键词:近代中国留学生政治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社会现状是这样的——落后的经济,腐败的政治,废弛的军事,沉闷的思想文化,封闭的对外政策。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清王朝统治者由“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和“中华乃天朝上国,其他皆为蛮夷”的闭关思想,逐渐开放,开始重视西方的存在。
从器物层面的“中体西用”,到制度层面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在到后来的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文化。
而要学习西方,其中的一个途径便是派遣留学生。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留学生是两支主要力量。
传教士通过在中国译书、办报纸和建立教会学校等活动,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但是从这个层面看,传教士传播西学目的是为了让中国基督教化,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中国留学生群体不仅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引入中国,而且以西学为武器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贡献了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一、容闳与近代留学活动容闳(1828-1912年),我国第一个留美大学毕业生,近代留学活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本人自小早洋学堂读书,校长布朗回国时他抓住机会跟随布朗来到美国,又坚持入读耶鲁大学。
面对中美实力悬殊对比,容闳的爱国之心驱使他回到中国,他希望帮助中国青年赴美接受教育,学习技术本领,再回国建设祖国,“汲西方文明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
1854年,容闳回国,回国后他四处奔走,见到曾国藩后提出了他的“留学教育计划”,得到曾的赏识,曾与李鸿章一起上书,获得清廷的批准后,遂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
实质上,清政府派遣幼童留美,是想让他们把美国的先进技术学到手,从而便也就破解了西方钳制中国的利器——技术。
从这一角度看,清朝政府既然肯花公费派遣,必定反映了官方的利益需求。
这个需求,便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维系和巩固封建统治,实现政治上的稳定。
历来教育总是与政治目的挂钩,留学教育也不例外。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清政府执政的封建社会受到帝国文明席卷时,统治者迫切渴望稳定的政治环境。
要稳定就要有底气,这种底气,便来自于掌握西方的先进技术。
于是这些留美幼童在一开始,便肩负起了统治阶层的厚望。
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幼童来到美国后,仍要学习汉语,且每次汉语课前,要“先朝中国方向向清朝皇帝朝拜,再给孔老夫子的画像叩首”。
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幼童们受传统管制较多,传统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根深蒂固,此时,政治因素仍在留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留美幼童的成长,他们逐渐融入西方社会,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美国生活适应地很快,有许多学生穿上了西装,甚至剪掉了辫子,采用西方礼节待人接物。
”留美幼童西化的趋势引起了驻美公使的恐慌。
人的行为礼仪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品性,如果留美的幼童果真西化,也就和清廷最初的想法相违背了。
于是驻美公使陈兰彬和留学生正监吴子澄联合上奏清政府。
奏文说,留美幼童已经西化了,将传统礼节抛弃了,这样的人怎么为大清服务,不如早将他们召回去,免得酿成祸患;并竭力诬陷容闳。
清政府对国外情况不了解,加上这时美国发生了排斥华工的浪潮,于是下令撤回留美学生。
1881年,他们被迫辍学回国。
这期间,容闳曾致电清廷,申明幼童完成学业的必要性,但清廷不予理睬。
在那个时代,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统治者发现教育有偏离政治路线的苗头时,这样的教育是必然不能继续的。
守旧势力之强大,是空有教育抱负的容闳鞭长莫及的。
虽然容闳发起的中国近代第一次留学活动就此夭折了,但他开创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留学事业。
后来又有几批赴美、日、法等国留学的留学生,这样的一批批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提供了许多智力支持,甚至成为革新时代的主力军。
这一部分内容,将会在后面两章做出论述。
二、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留学生与近代政治变迁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地主阶级看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下决心力主学习西方科技,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构想付诸实践,由此掀起了浩浩荡荡的洋务运动。
打着自强的口号,洋务派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等近代军事企业;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目的,又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企业。
在创办近代企业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和外国技术人员和各国列强打交道。
于是,洋务派开始派遣留学生赴西方学习外交和科学知识。
如果说容闳第一次的赴美幼童教育计划中途夭折,那么洋务运动时期后来的的选派留学生计划就明显卓有成效了。
派遣留学生出国对西学的输入和传播,思想的革新,社会变革都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留学生归国后,多数成为社会各行业的中流砥柱,涉足近代工矿业、铁路船舶业,还有教育界、金融业等等。
在这样一支归国队伍中,有一群精英的作用不可忽视,他们是一批思想改良家和政治运动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人。
例如,留法归来的马建忠,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了中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通商、开矿、兴学、储才”1诸事。
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章和书信中,除了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法进行了批评。
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2;竭力主张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关税制度予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解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多次上书朝廷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与违约不同。
这一主张后为总理衙门所接收,并实际运用于对外谈判中。
留学期间,马建忠写过《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提出应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归国后,他继续鼓吹发展资本主义,维新变法。
可以看出,留学生受国外思想影响,因而能够依时局提出较为先进的政治主张。
严复同样是留法归来的学生,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西方著作在中国广泛传播,成为近代民主斗士们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
1《清史稿·马建忠传》赵尔巽主编2《东行初录》清马建忠三、二十世纪初的留学生群体与中国的政治大变动十九世纪洋务运动时期的公派留学生计划,在刚实行时,其实并不热门,因为中国曾经闭关锁国太久了,民众对国外知之甚少,同文馆这样的新式学堂尚且不愿意入读,更别提海外留学了。
普通百姓甚至认为“国外是剥人皮吃人肉的野蛮之地,不敢让孩子出洋留学,只有少数沿海地区居民了解外情,才敢让孩子报名留学。
”3到了二十世纪初,情况有了明显改观。
究其原因,是义和团运动造成列强大举入侵,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
要不然就是等死,要不然就是变法自强,清政府选择了后者。
从1901年清政府实施清末新政,其中之一就是废科举,鼓励出国留学,归国后赏予进士举人等头衔。
于是,二十世纪初,形成了一股出国留学热。
政治的变动、政府政策的鼓励推动了此阶段的留学活动,虽是苟延残喘之时无奈之举,现在看来却有一定现实意义。
此阶段里,留学生以赴日、美居多。
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从没把日本放到眼里过。
哪知日本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实施的明治维新效法西方,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军事实力上都渐渐超越了中国。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深深刺痛了爱国进步人士。
因此,仿效日本变法,成为许多进步中国人的呼声。
清政府听到了这一呼声,开始选派赴日留学生。
后来,自费赴日的留学生数目也骤增。
原因有以下两方面,一是清政府实施的清末新政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二是日本距中国较近,风俗习惯相近,留日成本低。
在这些赴日学生群体中,杨度是一个奇人。
杨度(1874年—193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特的政治家。
杨度思想非常先进,1902年他不顾老师的劝阻自费留学日本,受留日学生影响,思想日趋激进。
杨度在日本读大学期间爱你,研究各国宪政,主张宪政,之后, 杨度作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参与了中美粤汉铁路的收回。
他与孙中山一直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 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也促成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却依然拒绝孙中山加入国民党的邀请,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的道路。
后来,清政府下诏立宪,杨度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君主立宪, 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他与袁世凯私交甚深,后来助袁世凯出台洪宪帝制。
但也因为开历史倒车,杨度遭到全国的唾骂。
但不得不说,他的政治抱负一直随着世事的变迁而前进着,从他风云的一生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近代政治那不平凡的缩影。
另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孙中山。
孙中山留学日本后,创立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
以至于后来的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孙中山留学期间,确立了他的政治主张,即通过革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走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之路。
作为留学生中成就颇丰的一位,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起了重大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他也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中国民众,为中国革命准备了群众基础。
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的变革起了巨大作用。
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日本接触到了资产阶级理论后,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家。
诸如陈天华,邹容,他们都写书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呼唤国民觉醒;同时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共和国。
黄兴和陶成章还分别组织了民间团体,参与到孙中山的革命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
留日女学生秋瑾也在推翻清廷反动统治的过程中壮烈牺牲。
3《富强与梦想——现代化的追求与探索》汪受宽主编第68页而留美学生群体的增加则和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有关。
4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意味深长,其中一个原因是想用这部分钱在中国兴办教育,传播基督教,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后,类似义和团运动这样的民间反帝活动也就会相应减少,同时庚子赔款也将应用于中国选派赴美国、欧洲留学生。
在这次历史机遇中获得宝贵的赴美欧机会的人,在后来的中国社会中也多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诸如茅以升、梁思成、费孝通等,都是当年的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