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龋病的预防 ppt

第三章龋病的预防 ppt


-
37
新龋诊断标准(Nyvad指数)
-
38
Nyvad指数
-
39
Nyvad指数
-
40
Nyvad指数
-
41
Nyvad指数
-
28
时间因素
年龄趋势 幼年时6-7岁为患龋高峰,老年人的根面龋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每 年 新 龋 数
12 3 4
4
8
11
18
年龄
55
65(岁)
-
29
龋病的预测与早期诊断
(一)易感因素预测 患龋经历 致龋微生物 唾液 全身健康状况 社会行为方面
-
30
龋病的预测与早期诊断
(二)实验室预测 Dentocult SM试验 Dentocule LB试验 Cariostat试验 Dentobuff Strip试验 刃天青纸片法 定量PCR方法
口腔中氟的水平是釉质脱矿与再矿化速度的 决定因子
-
25
宿主因素
三、行为和生活方式 四、机体的全身状况
-
26
饮食因素
过多过频的糖摄取
食糖的频率比量更加重要
酸性饮料
不良饮食习惯
-
27
时间因素
龋病是发生在牙体硬组织的慢性进 行性破坏性疾病。从菌斑的形成、致龋 菌的代谢产酸至釉质脱矿均需要一定时 间。碳水化合物在牙面上的滞留时间、 牙齿萌出后的时间等,均与其他三因素 相关连。
-
12
细菌因素
与龋病关系密切的细菌主要有
变形链球菌属 : 变形链球菌 远缘链球菌
(人类检出率) (90%)
(9%)
乳杆菌属
: 干酪乳杆菌 嗜酸乳干菌
放线菌属 : 粘性放线菌 内氏放线菌
其它
: 非变形链球菌
-
13
变形链球菌为主要致龋菌的依据
1、唾液或牙面的变链菌检出阳性率与龋病发生 呈平行关系。无龋者有20%的人无此菌。
-
20
宿主因素
一、牙齿
解剖形态 表面结构 排列 发育矿化
-
21
宿主因素
二、唾液
唾液是维持口腔生态环境的基地,物 理清洁、抗附着、抗菌及缓冲。 任何造成唾液分泌障碍的原因都可以成为 龋病的易感条件。
-
22
唾液
(1) 成分 水、有机物、无机物、悬浮物(上皮细胞、
细菌、白细胞等) 电解质:Na+、K+、Ca2+、Cl-、FHCO3-、PO43- 等 有机物:粘液素和糖蛋白的复合物、淀 粉酶、乳铁质、尿素及其他低分子物质等
-
31
龋风险评价
-
32
个体患龋风险
龋风险(caries risk) 一定时间内患龋或者新发龋损的可能性;确定 易患龋的个体或人群,在龋病发生前给予一 定的预防措施,防止龋病的发生。
龋活跃性(caries activity)
在单位时间内新龋的增值(新龋增值/时间)
-
33
龋风险的评价
临床检查 —— 已有的龋患情况、 牙齿排列、外 形等
2、变链菌对糖类发酵产酸强,PH值可低于5以下 3、将蔗糖合成葡聚糖,后者与龋病的粘附有关 4、能接种复制。 5、能制成疫苗使动物免疫。
-
14
人类口腔正常菌丛中的主要致龋菌
口腔放线菌
分类
粘性放线菌 长好
内氏放线菌 溶牙放线菌 依氏放线菌
需氧情况 兼性厌氧菌
兼性厌氧菌 厌氧菌 厌氧菌
有氧环境中加入CO2生
-
23
唾液
(2) 缓冲能力 作用:维持口腔恒定PH值 主要缓冲作用者: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HCO3-/H2CO3,Pk1=6.1) 占总缓冲力的85%
磷酸盐系统(HPO42-/H2PO4-, Pk2=6.8)
-
24
唾液
(3)再矿化能力 龋的形成是唾液PH降低时釉质间歇性脱矿 和PH值上升时再矿化现象长期交替进行 的过程
实验室检查—— 致龋菌评价 细菌产酸能力检测 唾液缓冲功能评价
问卷调查 —— 社会经济地位、蔗糖摄入情况、 口腔健康行为
-
34
龋病的早期诊断
1. 常规临床检查 2. X线诊断 3. 特殊仪器检查
-
35
早期龋诊断的重要意义
预防,控制和治疗方式选择 以对疾病的正确
诊断和病理变化的正确判断为基础;
保守治疗方式/非手术治疗:
放线菌与老年人根面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
15
人类口腔正常菌丛中的主要致龋菌
口腔乳杆菌
特点: 产酸力强、耐酸力高 与牙齿硬组织的亲和力很低, 附着力小于链球菌,大量存在于龋洞中。
作用: 加速龋病的发展。
-
16
人类口腔正常菌丛中的主要致龋菌
致龋菌应具备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①粘附于牙面——形成牙菌斑 ②产酸 ③耐酸 能在低pH(<5.0)环境中生长代谢。
氟化物促进再矿化 抗微生物制剂——抑制龋活跃性 窝沟封闭
发现高龋风险个体,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 控制疾病进展,使龋病发展静止甚至愈合,避
免过度脱矿和牙齿结构丢失; 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
36
视探诊技术
Visual-Tactile detection •依据颜色和质地
健康牙面——完整、光滑、有光泽、无染色 活动性病损——失去光泽,白色或者黄色,不透 明;探诊有粗糙感;无临床可见的组织缺失。 静止性病损——白色,棕色或者黑色,但有光泽 ;探诊表面感觉质硬光滑。牙根或者牙本质处病损 表现为黑色。 • 对新萌出牙齿和表面结构(病损)可能破坏 • 主观、定性评价
龋病的预防
-
1
提纲
1. 关于龋病的基本认识 2. 龋病致病因素 熟悉:龋病致病因素。 3. 易感人群的检测 掌握:龋活性试验。 了解:易感人群的预测在防龋工作中的意义。 4. 龋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 掌握:龋病的三级预防、菌斑控制在防龋中的作用。
-
2
关于龋病的认识
-
3
龋病
在以细菌为主的多 种因素影响下,牙 硬组织发生的慢性 、进行性、破坏性 的感染性疾病,主 要表现为色、形、 质的改变。
-
4
健康牙体结构
牙釉质

牙本质
牙髓
牙骨质 根
牙周膜
根尖
-5龋齿-来自6龋齿窝沟龋
光面龋
-
7
龋齿
恒牙龋
乳牙龋
-
8
龋齿
根面龋
-
9
龋病的危险因素
-
10
四 联 因 素
龋齿
-
11
细菌因素
龋齿
蛀牙 虫牙
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硬组织发生的慢性、 进行性、破坏性的感染性疾病
“《释名》云:龋,朽也。虫啮之缺朽也。” —— 张守节 ,《史记正义》
-
17
牙菌斑(Dental Plaque)
粘附在牙齿表面或口腔其他软组织上的微生物 群。它是由大量细菌、细胞间物质、少量白细胞 、脱落上皮 细胞和食物残屑等组成。不能用漱口 或用水冲洗的方法把它去除。
细菌粘附 营养维持 酸的宿集
-
18
-
19
危险因素
1、唾液内变形链球菌比例增加 2、唾液乳杆菌比例增加 3、牙菌斑呈酸性 4、牙表面菌斑致龋菌及产酸菌数量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