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大跨文化沟通考试答案

电大跨文化沟通考试答案

《跨文化沟通》复习范围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二、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论述题(本题共两小题,一题25分,共50分)复习范围:1、文化的两个常用比喻文化洋葱说:表层文化: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东西中层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核心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关于人为什么存在的假设,它触及到该社会的中人们最根深蒂固不容置疑的东西。

比如美国核心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人人平等,但印度人生来不平等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某一社会的人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很难被生活在另一个社会中的人所完全理解。

2、文化习俗小测试1、在日本,喝汤时发出很大吮吸的声音会被认为是( B )A、粗鲁而讨厌的B、你喜欢这种汤的表现C、在家里不要紧,在公共场所则不要D、只有外国人才这样做2、在拉丁美洲,管理者(A )A、一般会雇佣自己家族的成员B、认为雇佣自己家族成员是不合适C、强调雇佣少数特殊员工的重要性D、通常雇佣比实际工作所需更多的员工3、马来西亚的主要宗教是(D )A、佛教B、犹太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4、在泰国(A )A、男性之间挽手同行很常见B、男女之间在公共场所挽手很常见C、男女同行是很粗鲁的举止D、传统上男性和女性在街上遇见会互相轻吻5、在印度,进食时恰当的举止是(D )A、用右手取食物,用左手吃B、用左手取食物,用右手吃C、取食物和吃都用左手D、取食物和吃都用右手6、美国在墨西哥工作的企业管理者发现,通过给墨西哥个人增加工资,他们会(C )A、增加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长度B、诱使更多工人加夜班C、减少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长度D、降低生产率7、在一些南美国家,出席社交约会怎样才是正常,可接受(C )A、提前10~15分钟B、迟到10~15分钟C、迟到15分钟到一个小时D、迟到1~2个小时8、在西欧,当送礼送花时,不要送(C )A、郁金香和长寿花B、雏菊和丁香C、菊花和马蹄莲D、丁香和苹果花9、在沙特阿拉伯,一个从事商业工作的男性行政官恰当的送礼方式是(D )A、托一个男人把礼物送给妻子B、当面把礼物送给妻子中最宠爱的一个C只送礼物给排行最长的妻子D、根本不送礼物给妻子10、如果你想送领带或围巾给一个拉丁美洲人,最好不要送( B )A、红色的B、紫色的C、绿色的D、黑色的11、德国办公室和家里的门通常是( D )A、打敞着,表示接受和欢迎朋友和陌生人B、微开着,显示进门前要先敲门C、半开着,显示一些人是受欢迎的,而另一些人是不受欢迎D、紧闭着,为了保护隐私和个人空间12、在越南,当你觉得自己在生意往来中被利用了,重要的是要( C )A、在表情而不是言语中表现出自己的愤怒B、说自己很生气,但是面部表情保持很镇定C、不以任何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愤怒D、立即结束这交易,转身离开13、在印度,当一个出租车司机左右摇头时,他的意思可能是(C )A、他觉得你出的价钱太高了B、他不想去你要去的地点C、他会带你去你要去的地方D、他不懂你在问什么14、在英国,手背朝向对方,食指和中指做成V字型(D )A、表示和平的手势B、表示胜利的手势C、表示某样东西你想要两分D、粗鄙的手势3、跨文化理论:①六大价值取向理论: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与乔斯贝克提出●对人性的看法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人们对自身与他人关系的看法●人的活动导向人的空间观念人的时间观念②文化维度理论: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郝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IBM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

理论逻辑:在IBM工作的员工大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智力水平,个性差异也会比较相似。

因此,他们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的回答反映的不应是其他方面的差异,而更多的是文化对他们的产生的影响。

五个维度●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不确定性规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4、口头语言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直接与婉转(2)插嘴与沉默(3)高语境与低语境5、非口头语言沟通的跨文化差异①副语言:语调、语顿、语速、笑声等②体态语:肢体语、表情语、姿势语、服饰语、空间距离、触碰等③倾听的文化差异:具有最典型“倾听文化”特征的国家是日本,然后中国、新加坡、韩国、土耳其和芬兰。

倾听时专注、不插嘴,回复时也不会用太强烈的语言。

此外,常常会通过问题来让讲话者澄清意图和期望。

6、总结⏹不要认为别人与你对事物享有共同的基本假设。

⏹你自己熟悉的,觉得普遍或平常的行为可能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一个看似熟悉的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不要假定你所听到的东西就是别人想要表达的东西。

⏹不要假定你想说的东西就是别人听到的东西。

⏹你不需要认可或接受与你表达不同的行为,但是你需要尝试着理解这些行为。

⏹其实,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只是你需要去探索和挖掘他人行为背后的理性究竟是什么。

7、谈判:谈判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双方为了取得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而进行协商的过程。

①谈判双方的立场和利益:立场是要达到的谈判目标,利益是隐藏在立场背后的原因。

在谈判时,多关注利益,往往能让谈判成功②讨价区间:正、零、负三种情况,在区间为整数或零时,谈判容易达成。

区间为负数时,不容易成功。

③有原则的谈判⏹把人与谈判事项分开对待关注谈判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具体事项上的立场。

把持客观标准,不向压力妥协。

⏹创造使谈判双方双赢的解决方案。

8、回顾看过的电影《喜宴》、《我的巨型希腊婚礼》,尝试用跨文化理论解读电影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9、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一个你感兴趣的文化差异现象,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喜宴》1、中国同志与美国同志电影一开始就介绍了旅美华人伟同(赵文瑄饰)在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区生活着,并拥有自己的房产。

他和他的同性爱人西门(利治坦斯汀饰)过着自由的快乐的生活。

为了快些人观众看到“同志”的标识,在影片的开始当两人在早上“亲密”吻别时,在邻居的注视下他们如同不见的在亲吻。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注视他们的人“惊恐”和“鄙视”的眼神。

这就向我们展示了在美国文化背景下同志的生活的环境:即便没有太高的地位,但是也没有人来制止你的行为。

但是反观中国的同志们,即使是勇敢的在公众面前认可自己的同志,也是决没有人敢毫无顾及的在光天化日之下“亲密”的,如果有个别人感,也不过是“壮举”和“醒目。

”这样的文化差异这就给予后面影片的矛盾和碰撞展开了铺垫。

2、中国的婚姻观在电影里,作为伟同的父母亲,一对传统的中国老夫妇。

当他们的孩子在年纪渐长后仍没有结婚表现出了我们的婚姻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这就是我们的观念,在中国,一个男人,如伟同,身体健康,学业有成,长得又俊,这样的好条件要是适龄还不结婚,不是只有家人为你担心,连周围的人也要为你担心,因为这可是件很重大重要的事情,人生就一次的大事。

而且家长不是都喜欢快乐的安享晚年吗?什么可以让他们快乐呢,当仁不让的一个要素是早日可以抱孙子。

于是伟同的父母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不远万里来到了美国,要为他们儿子的终身大事“操心”了。

为了应付伟同父母的这次行动,伟同决定和威威假结婚。

故事发展到这里,文化的差异又开始了:在美国人的眼里,结婚是浪漫的事情,可是在中国人的眼里结婚是“面子”的事情。

在中国领了结婚证还没有完全算是结婚,要摆了喜酒才是大功告成。

本来以为按西方方式结婚就完事的伟同,却因为父母需要“面子,”只得按中国人的传统在美国举行一场婚宴。

《我的巨型希腊婚礼》托拉生活在芝加哥一个希腊裔家庭中。

她那庞大的家族简直可以用“巨型”来形容,光堂兄妹就有27个。

古板的父亲加斯深为自己的希腊血统而骄傲,他甚至试图从每个英文单词中都找出其希腊语根源,他总把自己当成家庭中的绝对权威。

母亲玛丽亚则开明多了,富有心计的她不时与女儿联合起来暗中抵抗加斯的专制。

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里,托拉被教导人生的三大目标是:嫁个希腊人,生一群希腊小孩,然后把每个人都喂饱直到生命最后一天。

但托拉却对这样老式的主妇生活感到无趣,她暗自期待不一样的生活。

伊安对她一见钟情,他们开始约会,堕入爱河。

为了使自己被这个传统的希腊大家庭接纳,伊安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他在希腊东正教教堂接受了洗礼,身为素食者的他甚至破禁吃肉食,还要不停地参加名目繁多的聚会。

而托拉所做出的努力也不少,伊安的父母之保守比之加斯有过之无不及。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来每个国家的文化习俗有着很多的不同,礼节礼仪,希腊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常以握手为礼,较为熟悉的朋友、亲人间还常相互拥抱。

希腊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南欧希腊众宾朋,慷慨忠厚心实诚;落落大方有礼貌,尤对老人最尊敬;黄、绿、蓝、白四颜色,一般人员都欢迎;橄榄树枝吉祥物,象征友好与和平:凝视他人受反对,谁若这样都不行;忌讳“手势”招呼人,违犯这点可不成。

而美国,见面礼节去繁就简,西方国家人民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节,从握手、问候到互相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

相形之下,美国人在人与人间的交往上就比较随便。

在美国,朋友之间通常是熟不拘礼地招呼一声“哈罗”,哪怕两个人是第一次见面,也不一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还可直呼对方的名字,以示亲热。

但在正式场合下,人们就要讲究礼节了。

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

在美国,握手时,男女之间由女方先伸手。

男子握女子的手不可太紧,假如对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

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主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习俗,并且都各不相同,只要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大家都是可以和睦相处的。

道德传统与法制观念文化是一种上层建筑,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而且与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密不可分。

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依赖,团结合作,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或者说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只有道德准则,而没有法律依据,这与美国文化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追求个人利益,信奉法律至上。

曾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美国学生阅读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古代故事,儿子在母亲病危之际,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母亲煮汤喝,所有的美国学生都读不懂这个故事,对儿子的行为迷惑不解,有的猜测他有工夫,能使肉汤治愈母亲的疾病,有的干脆认为儿子有自残的嗜好,就是没有一个学生认为这是儿子用特有的方式向母亲表示孝心。

且不去讨论他的做法是否恰当,这个例子说明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如果不了解相应的文化,即使没有语言知识障碍,也难以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同样的,如果我们理解了这种文化的差异,就会对前段时间在美国发生的警察殴打中国留学生年迈父亲的不良行为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定位、去思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