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我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制度、文化、国民、意识形态等所具有的吸引力、向心力、亲和力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影响力。
从其外延上来说,它主要表现为国家制度模式的优越性、国家的国际形象、历史文化传统和底蕴、国民的文化素质、精神风貌及对外交往能力等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2,正确认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领域的多边合作和磋商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
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我国文化软实力取得的成绩: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亮点”。
第二,文化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同。
第三,“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
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 文化逆差现象严重: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
文艺影视也有类似状况。
3 文化人才缺失,竞争力不强。
3,发达国家提升软实力的做法启示我们应该做得
(一)将提高文化软实力纳入本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或国家发展战略之中,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实施。
文化软实力攸关一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二)将文化视为一种创造财富增加价值的创造性产业,集聚各方力量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增强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重视思想、观念和原则的生产和传播,支持本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思想库的发展,努力使本国成为国际社会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原则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思想库的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
4,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你个人有何打算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也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更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自身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惟其如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不会偏离正确的航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既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又努力实现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正确认识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方面工作,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硬;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着力优化文化发展布局和结构,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
效益。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进一步推进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而携手奋进。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要在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集思广益,凝练、升华、概括出易懂、易记、易传的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要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贯通历史和未来,熔铸精神与智慧.有利于全民族凝神聚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5,青年大学生应当怎么看待文化产业带来的新机遇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是否协调成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
第一,大学生就业应在就业观念上求突破。
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就业的目的。
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
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
第二,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
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
第三,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破。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以创业促就业,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第四,大学生就业应在人才资源充分利用上求突破。
一是高校应建立人才库,对最优秀的人才向企业等用人单位输送,进行重点培养。
二是企业和学校实行联合办学,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适用人才。
三是利用并进一步完善现有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
四是通过与更多的国家的合作,拓宽大学生出国深造和工作的渠道,让越来越多的学子在全球范围内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