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我们称之为童年期或学龄初期。
第一节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儿童自身的生理发育以及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两者的交互作用促进了小学儿童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生理发育的特点(一)身体的发育(二)神经系统的发育二、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一)小学儿童学习的衔接1.从幼儿到小学生(1)幼儿园到小学的断层▪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学习环境的断层。
(2)入学的准备第一,幼儿入学后学习感到困难的真正原因是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低,即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差,表现为学生对小学的学习内容——符号学习(文字,拼音、数字均为符号)感到听不懂、不理解、没掌握。
第二,幼儿入学准备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得差,即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发展水平低,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幼儿入学后不能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等。
▪研究表明两种准备之间有极高的正相关关系,即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水平低的幼儿入学后学业成绩差的启示:第一,我们不能就知识准备论知识准备,而要看到幼儿学习困难背后的能力原因;第二,幼儿入学准备是全面的准备,不仅要在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而且要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它内在地影响着幼儿的行为。
准备:第一,发展幼儿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心理能力,即: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想象、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第二,发展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即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等。
(3)初入学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对学校的消极态度学习障碍交往障碍2.从小学生到初中生▪初中的学科门类大大分化,学习内容也更专业、更抽象,学习活动更加高级,难度也更大,因此初中生需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更多的学习策略,才能适应新的学习活动。
▪初中生的学习需要更自觉、更独立、更主动,如要形成自我检查、反思、管理、调节的能力,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方法等。
▪初中生的集体生活也有了新的变化,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已明显减弱,自主独立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他们能独立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
同时,初学生与同伴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友谊有了明确的要求。
初中生在集体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能够承担更多、更复杂的学校工作和社会义务。
(2)升学的准备(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学习的社会性要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2.教学的要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3.集体生活的要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三)小学儿童学习的发展1.学习动机的发展2.学习兴趣的发展3.学习态度的发展▪思考讨论:你怎样理解考试分数的意义?如果你是小学教师,你希望你的学生对考试和分数抱持什么样的态度?你准备做些什么来使学生形成这样的态度?第二节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与训练一、小学儿童注意的特点(一)小学儿童注意有意性的发展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3.小学儿童的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二)小学生注意特性的发展小学生注意广度的发展2. 小学生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的发展3.小学生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三)小学生注意的培养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对需要儿童注意的对象,尽可能使它具有吸引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特点,对不需要儿童注意的对象,尽可能使它不具有上述特点。
2.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3.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注意力训练:▪方案1:家长读下列短文,孩子认真听,当听到一个“一”字就用笔在纸上打一个“√”,家长读完后统计“一”字的个数,直到孩子记录的个数与短文中“一”的个数相同为止。
有一小鸟,它的家搭在最高的树枝上,它的羽毛还未丰满,不能高飞,每日只在家里叽叽地叫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他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
那两个老鸟都找食物去了。
一看见火红的太阳,它们又害怕了,因为太阳太大了,它们又看见一棵树上的一片好大的树叶,树叶上已经站着一只小鸟,正在吃害虫,害虫吃了很多树叶,让大树不能长大,大树是我们的好朋友,每一棵树都产生氧气,让我们每一个人呼吸。
这时老鸟马上飞过去,与小鸟一起吃害虫,吃得饱饱的,并为民除害。
方案2:家长念词语,孩子认真听,当听到电器就马上举起右手,当听到学习用品就马上举起左手。
▪凳子餐桌电风扇篮球计算机自行车书包电视机作业本葡萄洗衣机电话机被子杯子钢笔手机篮球羽毛球笔记本打火机飞机橡皮擦刀剑电冰箱土豆花生拖拉机卷笔刀萝卜青菜空调电灯方案3:仔细听下面几组句子中的甲、乙两句话,快速找出乙句中与甲句不同的地方。
▪第一组甲:树林里的动物和植物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自由自在地成长。
▪乙: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和雨露,自由自在地生长。
▪第二组甲: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后做一个植物学家,种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送给妈妈。
▪乙: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长大后做一个植物学家,种出世界上最漂亮的花送给妈妈。
二、感知觉的发展(一)小学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小学儿童感觉的发展▪小学儿童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随意性、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特别是差别感受性的增长要比绝对感受性的增长快得多。
2.小学儿童知觉的发展(1)空间知觉的发展(2)时间知觉的发展(3)运动知觉的发展(二)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发展阶段概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力大部分属于认识“空间联系”和“因果联系”阶段;中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因果联系”阶段;高年级学生大部分属于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2.小学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1)精确性方面(2)目的性方面(3)顺序性方面(4)判断力方面3.小学儿童观察的培养(1)要使儿童明确具体的观察目的和任务(2)指导观察方法,培养观察技能(3)观察时要运用言语(4)重视对观察结果的处理(5)观察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三、小学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一)小学儿童记忆的特点1.小学儿童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2.小学儿童的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3.小学儿童的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二)小学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三)小学儿童的元记忆四、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一)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二)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
▪关键年龄可确定为三到五年级之间。
3.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
4.小学儿童的思维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第三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1.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时期,其中一年级到二年级的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主要发展时期。
二年级到三年级的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在上升期中居于次要地位。
2.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3.五年级到六年级又处于第二个上升期。
(二)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2.自尊的发展特点3.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二、社会认知的发展(一)小学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第一,由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对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第二,由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地看待问题;第三,由刻板到灵活的思维;第四,从对个人和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其他人的利益和长远利益;第五,具体到抽象的思维;第六,从弥散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二)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1.角色采择的定义2.角色采择的发展3.角色采择的影响因素(1)社会经验对角色采择的影响(2)父母和兄弟姐妹对角色采择的影响三、社会性交往的发展(一)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减少;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需要处理的问题增加,除了处理儿童发脾气、打架等问题外,还需要处理儿童对家务的参与、同伴交往及家庭外活动等问题;儿童与父母的冲突数量减少,而且当冲突产生时,亲子开始具有解决冲突的选择性模式;父母开始采用推理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所下降,儿童更多地自己决策。
(二)同伴关系▪进入小学以后,同伴交往的频率和深度都进一步增加,发展了同伴间的友谊。
在这一时期,儿童较喜欢与同性别的儿童一起玩,而且不同性别的儿童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的地盘,这种行为是高度仪式化与刻板化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平行的伙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同伴交往呈现出下列特点: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儿童更善于选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也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在交往活动中,有的儿童更善于结交朋友,心理学家认为,这与他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较高有关。
与同伴的交往发展了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尤其是角色采择能力,而较高的角色采择能力又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三)师生关系▪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性甚至高于父母。
▪三年级以后儿童对教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对教师有所评价,对不同教师表现出不同的喜好。
四、道德的发展(一)道德认知的发展(二)道德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家建议父母从三个方面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第一,强化道德行为;第二,惩罚非道德行为;第三,自己做道德行为的榜样。
▪确定了与高水平的道德发展相联系的教养方式,包括爱的收回、惩罚和引导。
爱的收回是在儿童做错事之后不再给予关注、不再付出感情或者认可;惩罚则是使用权力去执行体罚或剥夺特权等;引导则是通过强调这种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让儿童理解这种行为为什么是错的,为什么需要改变。
▪与爱的收回、惩罚相比,引导是一种更积极的与儿童的道德成熟相联系的方法,它能帮助儿童理解一种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同时强调了这种不良行为对他人带来的后果,因而能促进了儿童道德情感、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使用引导技术的父母会向儿童解释如何应对违反规则的诱惑,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
因为引导同时关注了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并有助于儿童将这几个方面进行整合,所以引导是道德社会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爱的收回在一些研究中有积极影响,但在另外一些研究中有消极影响。
与道德上的成熟相比,惩罚的使用可能与道德上的不成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