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帛书简况: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万字的帛书。
其中有《老子》、《经法〉、《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第三讲文献产生与文体分类新课内容一文献的形成与流布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
(1)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称作“作”、“著作”。
(2)编述:集合各种文献资料,重新加以编排整理,“述而不作”,称为“述”,也称“编述”。
(3)抄纂: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为抄纂。
(4)丛书:丛字具有总括、聚集之意。
汇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成一套大书,而自立名称的书,称为丛书。
丛书的种类:按内容分,可分为综合性丛书(如《儒学警悟》《四库全书》等)和专门性的(如《地理书》《二十五史》等)两类(5)类书:汇集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为“类书”。
《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一)类书的功用史料汇编,可借以考求事物的源流;词语类编,可用来查找书证和出典;佚书的渊海,可据以辑佚;引文的总汇,可用于校勘。
类书与从书的区别采用汇集资料、述而不作的编制方法。
它既不同于现代那种系统地论述事物发展源流的“百科全书”;也不同于古代那种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对材料加以熔铸的“政书”;也不同于“丛书”。
第二节古代文献的散佚及现存历史文献的类别及数量一、历史文献的散佚:(一)有形的摧毁:《隋书·牛弘传》隋秘书监牛弘在开皇初曾上书请开献书之路,总结了隋以前文献所遭受的“五厄”: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之乱、八王之乱、侯景之乱与周师入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补论“十厄”:宇文化及兵变、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变、绍定之祸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又补论“四厄”:乾隆年间的编《四库全书》、鸦片战争以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十年浩劫。
(二)无形之摧毁: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归结为五个方面:重德轻艺;以新掩旧;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因人废言;秘不示人(三)现存历史文献的类别史部文献:A、纪传体文献: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史书B、编年体文献:按年月的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书C、纪事本末体文献: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D、典志体文献:以记典章制度为主的史书第二章历史文献的版本历代版本之概述:(1)唐代刻本:我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大约是在唐代。
现存至今最早的唐代印本是1966年在韩国东部庆州佛国寺《陀罗尼经咒》,其次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发现的《金刚经》(2)五代刻本:五代后唐长兴三(932),宰相冯道奏请朝廷,由国子监负责,依唐石经雕印“九经,统称“监本”。
私刻本也出现,毋氏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私刻家。
(3)两宋刻本:A、官刻:分中央、地方两种:中央以国子监为首,其刊印装潢精美,校雠详审。
中央刻本还有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等刻本。
地方刻本有茶盐司本、转运司本、安抚司本以及府、州、县学、书院等刻印的书B、私刻本:又称家塾本;C、坊刻本(4)元刻本:A、官刻:中央主管刻书的机构是秘书监的兴文署和艺文监。
B、私刻:叶德辉统计有40家之多。
有的往往由名人手写,或用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体刻印明代刻本:(5)A、官刻:中央各机关都兼事刻书,以司礼监为最,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刻印B、藩府刻本(6)清代刻本:A、官刻:1672年,康熙在武英殿设修书处,由翰林院词臣总领其事。
第二节版本的种类A、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B、闽本(建本):福建地区的刻本;C、蜀本:四川地区的刻本,“眉山七史”、《宋书》、《齐书》按质量和价值来区分:(1)精刻本:指精校、版刻清湛的本子。
(2)写刻本:指由作者本人或名家书写上版,再刻印的本子。
(3)影刻本:指模仿原版刻印的本子。
(5)百衲本:衲,原指和尚所穿经过许多补缀的衣服。
指选择一本书的不同版片合印的书籍,因其补缀很多,故名。
善本:古代稀有的旧钞旧刻,凡经前代专家用古刻数种精心校勘,精心注释,付刊时无阙卷,未删削,可称之为善本。
第三章历史文献的目录第一节目录的产生与发展一、目录及其起源: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二、群书目录的创立:我国目录虽萌芽于先秦时期,但目录的建立,却在汉代,刘向《别录》,刘歆继承父志,以《别录》为基础,加以删削,并按图书的性质和学派分类,写成我国第一部群书分类目录——《七略》三、古书分类法:(1)六分法:始自刘歆《七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2)七分法:始于南朝刘宋王俭的《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
梁阮孝绪《七录》,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佛法录、仙道录(3)四分类:起源于魏晋之际。
荀勖《中经新簿》甲乙丙丁(经、子、史、集);东晋李充甲乙丙丁(经、史、子、集)(4)唐魏征撰《隋书·经籍志》,把甲、乙、丙、丁四部正式命名为经、史、子、集。
从此四部分类法成为定制。
乾隆三十八年编《四库全书》,采用四部分类法第四章历史文献的辨伪第一节、辨伪学简史(一)、疑古思想的萌芽:春秋战国时期(二)、两汉的辨伪与造伪:梁启超:“作史学的史祖是司马迁,辨伪学的始祖也是司马迁”(《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总论”)司马迁在史料收集和考辨的过程中,主要奉行两个原则:(1)“考信于六艺”。
(2)“择其言尤雅者”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录了刘歆《七略》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一些辨伪考据性文字东汉王充《论衡》(三)、魏晋南北朝的造伪与辨伪:豫章内史梅赜(颐)献了一部58篇的《古文尚书》,以后这部伪书竟然登上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四)、唐代的辨伪:唐初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隋书.经籍志》;刘知几在《史通》中设有《疑古》、《惑经》等篇目柳宗元在《柳河东全集》:(五)、宋元的辨伪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既辨伪史又辨伪书(六)、元末宋濂《诸子辨》,这是辨伪学史上专著一书以考辨群书的第一部著作(七)、明清的辨伪学成就胡应麟《四部正讹》中,他将考辨伪书的范围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清代姚际恒著有《尚书通论》专攻伪《古文尚书》闫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是一部考辨伪《古文尚书》总结性的著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认为:刘歆为了替王莽上台制造理论根据梁启超辨伪代表作《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八)、现当代辨伪学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在胡适、钱玄同等人的倡导和支持下,掀起了考辨古史的热潮,形成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第二节伪史、伪书产生的原因(一)虚构理想化的远古时代,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社会追求的目标:(二)、借重远古圣君明主,以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三)、借重名人,以提高书的价值(四)、为炫名或贪赏牟利而作伪:(五)、为了政治斗争需要而作伪:(六)、为了学术上的争胜而作伪:(七)挟私嫌诋毁他人而编造伪书第三节伪书的种类(一)伪书的范围:胡应麟《四部正讹》指出:“凡四部之伪者,子为盛,经次之,史又次之,集为寡”(二)、伪书的种类:(1)全伪:子部居多。
(2)部分内容伪:(3)本无其书,后人臆造(4)曾有其书,因佚而伪(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第四节、考辨伪书的方法一、胡应麟的“辨伪八法”二、梁启超总结的辨伪方法:(1)、从书的传授来历方面辨伪:指为前代著作,而前代不见著录或没有人引用过的书,一般是伪书。
前代有著录,但佚失已久,忽然重新出现,又来历不明的,一般是伪书。
前代有著录,但今本在卷数、篇目、作者诸方面与原著录本不同的,今本一般是伪书或者可疑。
(2)从书的本身方面辨伪:主要从称谓、用名、记事、佚文、文字和书的语言风格、思想体系等方面辨伪剽窃群书;从学术源流辨伪;从称谓辨伪第五章历史文献的校勘第一节、校勘的源流与内容一、何谓校勘?(1)校勘,古称“校雠”或“雠校”。
何谓校,校的原意是考核查对,校勘一词用在校书上始于南朝梁朝《沈休文集》(2)由政府组织,有计划,有分工的大规模的校书始自汉成帝河平三年三、校勘的内容:(1)讹文、误字(2)脱文:传抄传刻中脱漏的文字(3)衍文,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4)倒文:即文字的位置被颠倒了第三节,校书的方法及校书应注意的问题一、校书的方法:(1)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2)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较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3)本校法:不采用他书来校本书,而是以本书前后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错误(4)理校法:无古本可作依据,或者数种古本互异,在此情况下可采取此法,即据理推测正误的方法二、校书应当注意的问题:(1)切忌乱改,凡遇疑讹,最好存其异同,缺字不可妄补,旁注更不可混入正文(2)不随便补缺:相传孔子在校书时,为了保存古书的原貌,从不随便补字(3)要审慎的对待善本:善本并不是没有一点错误,所以引用时要加以分析艺文志与经籍志艺文志与经籍志是属于“正史”中各史志的一部分,多采录当代国家现存的与私藏书目所著录的图书,汇编而成为间接性质的文献目录,是了解当时文献典籍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