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苏教版2016新教材七年级上 《梦溪笔谈二则》
苏教版2016新教材七年级上 《梦溪笔谈二则》
7、盖
盖钉板上下弥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因为
原来
通假字 同“旁”,旁边 土人谓之“傍不肯” 人皆伏其精练
“
同“服”,佩服
词类活用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名词用作动词, 用钉子钉
译文及疏通理解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 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 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 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 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 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 “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
了解短文内容:
1、虫害发生的时间: 2、虫害发生的季节: 3、虫害发生的范围: 4、傍不肯的外形、数量、威力: 5、灭虫成效:
将本文分层,并概括其大意
①说明子方虫灾害出现的年代、季节和范 围。
②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消灭了子方虫, 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③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旧 曾有之”。
全文结构分层及大意
①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 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②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 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 此事的反应。
难点探究
1、匠师遇到的难题是什么?怎样解决? 为什么要说匠师“无可奈何”? 以大家无计可施,反衬喻皓轻易解决 问题的技术高超。 2、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一句表 现了什么?
患:嫌,担心 方:才。
布:铺排
贻:赠给。
密:暗中,秘密地。
问:询问,打听。
耳:语气词,不译。
讫:终了,完毕。
但:只。
实:使坚实。
钉:用为动词,用钉子钉。 使:派。 如:遵照。 遂:于是,就。
重点字词提示:
盖:因为。 相:互相。 如:像。 履:走,踩踏。 弥束:紧密约束。 联:连接。 自:自然,当然。 持:支撑。
你知道吗?
北京东单到秀水街 一带马路边的每 棵大槐树上都有 一两个牛皮纸信 封,信封朝上的 口开着,中间被 一颗摁钉摁在树 上。你能说说这 是什么回事吗?
揭开谜底:
• 北京市绿化局检查执法处的工 作人员解开了谜团:原来信封 里面装的是一种名叫“蒲螨” 的寄生性螨虫。它能寄生在树 木害虫叶柄小蛾体内,杀灭害 虫。而一般的喷药方法则对叶 柄小蛾没有多大效果。据悉, 这种“以虫治虫”、环保的消 灭树木害虫方法,如果试验成 功,有可能在全市推广。
正当,正在 遮盖 年成 庄稼大丰收 称,叫
重点词义自检(2)
喙: 皆尽: 搏: 悉: 旬日: 旧:
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 全部消灭 搏斗 都,全 十天 过去,先前
文中虚词的用法
“为” 1.方为秋田之害: 成为 2.二虫尽为所吞: 被(表示被动) 3.项为之强: 因为 “之” 1.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则以钳搏之: 它,代词,指子方虫 3.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意义 它,代词,指子方 4.土人谓之“傍不肯”: 虫的天敌。 “以” 1.岁以大穰: 因 2.以钳搏之: 用
参考译文自检
子 方 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 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 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 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 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 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 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疏通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梵天寺 fà n 喻皓
hà o qì lǚ
贻以金钗 yí chāi 讫
胠箧 qū qiè shuà i dì ng 履
帅
便实钉之
钉板 dīng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盖/钉板上下弥束
解释红字,疏通文意。
伏:同“服”,佩服。 六幕:上、下、左、右、前、后六面。
胠箧:打开的箱子。胠,从旁边打开。
文言总结
方:方出神 方为秋田之害 正 方两三级 才 遂:塔遂定 于是 遂不得履 终于 之:其虫旧曾有之 语气助词,无义 方为秋田之害问塔动之因 结构助词,的 土人谓之“傍不肯” 代词,它 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义 以:贻以金钗 把 岁以大穰 因为 则以钳缚之 用
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术高超。 3、人们如何评论这件事的? 人皆伏其精练
揣摩人物的心理
文章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心态? 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怎样心理?
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践中的问 题,为了向钱俶交代而又不失面子,写 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 “笑”字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 嘲笑,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 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3、 “岁以大穰”的“以”字作用是什 么? ——“岁以大穰”是个省略句,即“岁以 (之)大穰”,意思是:年成因此(傍 不肯)而获得大丰收。
“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 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 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说明文特点 语言的准确严谨
说一说:作者在这里记录了一种什么 现象?试举生活中这样的现象的几个 例子。 生物治虫现象
青蛙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啄木鸟吃害虫
猫头鹰 吃田鼠
…………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
傍 不 肯
①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 保护生态环境……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 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 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 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大家知道我国有哪四大发明吗?
• • • • 指南针(司南) 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火药
提起中国古代科学,就不能 不提到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 ――沈括。而提到沈括,我们自 然会想到他的被后人誉为“中国 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伟大著作 --《梦溪笔谈》。今天让我们 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学习选自 这部伟大著作的短文。
研读短文,分析人物的刻画
1、本文是怎样突出喻皓才能的呢?
使用 的手法:本文用“匠师”的言行举止 和喻皓作对比,从而突喻皓的高超的才能。
对比
“无可奈何”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匠师” 的样子;“笑”表现出喻皓的 从容,胸有成竹 。 无计可施 “此易耳”与“匠师”挖空心思、____________ 对比 的神态形成___________ ,反映了这道难题对喻皓 来说是多么的 __________ 。 容易
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的 危害
之害。
译文:宋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 子方虫,正要危害秋天田地里的庄稼。
它的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
遍地。蔽,遮盖。
用
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
它,代子方虫 全,都
之,悉为两段。
译文: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 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 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二十四
梦溪笔谈二则
二十一梦溪笔谈二则
傍 不 肯
·
子 方 虫
沈括(1031—1095),北宋
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 州钱塘人。晚年居润州,筑梦 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 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 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 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 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 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 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 及,无不详为记录。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
统治 才 层 介词,在
塔,方两三级, 钱帅登之,
代正建造的木塔
患其
担忧
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
说
用
铺排 但是 当初
所以
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解释红字,疏通文意。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
没有办法 暗中,秘密的;派 赠给;用,把;询问
此外,他在解剖生理方面也有比较精 深的研究,他在《梦溪笔谈》中明确提出, 人有咽和喉两个部分,咽用来咽食物,喉则 用来通气。他对化石也有正确的认识,他在 太行山上看到螺蚌壳化石,据此他正确地指 出这一地带过去曾是海滨。 沈括广泛记载各地动植物的《梦溪笔谈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学著作。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 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 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短文又是如何刻画那位“匠师”的?
——“塔动”的问题,匠师凭自己的经验无法解决。 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向权威——喻皓求教。但是 作为一名“匠师”,他又不好意思亲自去问,只 好“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这样,一位 爱面子 既 希望得到别人帮助 ,又 的“匠师” 形象就活灵活现的站在我们面前了。
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比一比,看谁译得准。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 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 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 (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 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 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 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以虫治虫》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记述的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 敌消灭虫害的生动事例。 2、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 “喙”、“钳”、“穰”‘、“傍”等。
3、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 “岁”、“穰”等。 4、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 “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