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核磁共振光谱法 PPT课件

第九章 核磁共振光谱法 PPT课件

N N
1 2 1 2

h H 0 E exp( ) exp( ) KT 2 KT
T 300 K
1000007 1000000
化学工业出版社
K 为玻尔兹曼常数、
N N

1 2 1 2


2.弛豫过程
高能态的原子核通过非辐射形式放出能量而回到低能态 的过程叫弛豫过程。 处于高能态的核将能量以热能形 式传递给周围粒子而回到低能态。周围粒子,对固体样品 是指晶格,液体样品是指同类分子或溶剂分子。
化学工业出版社
对于 I = 1/2 的 H 核,其 m 取值为 +1/2 和 -1/2,
m = +1/2 的取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同,能量较低,m = -1/2 的 取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能量较高,即在外磁 场下 H 核的能级分裂为两个。 根据电磁理论,原子核在磁场中具有的势能 E 为:
h E mH 0 2
化学工业出版社
磁的各向异性效应是通过空间传递的。在氢谱中,这种 效应很重要。 ① 叁键的磁的各向异性效应 碳碳三键是直线型,π 电子以园柱形环绕三键运行,若 外磁场沿分子的轴向,则π 电子流产生的感应磁场是各向异 性的。 ② 双键的磁的各向异性效应 当外磁场的方向与双键所处的平面互相垂直时,π 电 子环流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也是各向异性的。 ③ 苯环的磁的各向异性效应 苯环的电子云对称地分布于苯环平面的上下方,当外磁 场方向垂直于苯环平面时,在苯环上下方各形成一个类似面 包圈的 π 电子环流,此电子环流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也是各 向异性的。
HC C H
CH2 CH C C H
δ
1.80
2.8~3.10
化学工业出版社
H
OCH3 C C H
CH 2 CH 2
H
δ
5.25
3.99
5.50
3.磁的各向异性效应 所谓磁的各向异性效应就是当化合物的电子云分布不 是球形对称时,就对邻近氢核附加了一个各向异性的磁场, 从而对外磁场起着增强或减弱的作用,使在某些位置上的 核受到屏蔽效应(+),δ 移向高场,而另一些位置上的 核受到去屏蔽效应(-),δ 移向低场。
电负性 δ
1.8 0
化学工业出版社
CH3 Br
CH3CH 2 Br
CH3 (CH2 )2 Br
CH3 (CH2 )5 Br
δ
2.68
1.65
1.04
0.9
诱导效应通过化学键传递,间隔的键越多,诱导效应的影 响越小,诱导效应是预测化学位移的最重要因素。 2.共轭效应 与诱导效应一样,共轭效应亦可使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 使化学位移向高场或低场移动。
T1 为自旋-晶格弛豫时间,与峰的强度成反比。 T1 一
①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晶格弛豫
般在 0.01~100 s 之间,固体样品 T1 大,故一般配成溶液。 高能态的核将能量传递给低能态 核,使它变成高能态而自身回到低能态。 T2 为自旋-自旋弛豫时间,与峰宽成反比。
化学工业出版社 ② 自旋-自旋弛豫
第二节 化学位移
第九章 核磁共振光谱(NMR)
第一节 NMR 的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磁性质
1.原子核的自旋 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带电粒子,大多数原子 核都围绕着某个轴自身作旋转运动,这种自身旋转称为自旋运 动。有机械的旋转就有角动量产生,核由自旋产生的角动量是 一个矢量,其方向服从右手定则,与自旋轴重合。自旋角动量 的绝对值为: h
化学工业出版社
2.原子核的磁矩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当作自旋运动时,会产生 循环电流,也就会产生磁场,用磁矩μ来表示这种磁性质, 其大小与角动量 P 成正比。

P
称为磁旋比,是原子核的重要属性。
二、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无外磁场时,原子核的自旋取向是任意的,但有外磁场 存在时,原子核就会相对于外磁场发生自旋取向。按照量子 力学理论,核的自旋取向数为: 自旋取向数 = 2 I + 1 原子核在磁场中的每一种取向都代表了某一特定能级, 可用磁量子数 m 表示,m = I,I-1,…,-I。
较低能级的能量为:
E

1 2
h H 0 4
化学工业出版社
较高能级的能量为:
E

1 2
h H 0 4
两个能级的能量差为:
E E
1 2
E

1 2
h h h H 0 H 0 H 0 4 2 4
三、核磁共振条件
在外磁场中,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存在着不同能级。此时, 如运用某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来照射样品,当电磁波的能量 等于 ΔE 时,原子核即可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从而产生 核磁共振吸收信号。所以产生核磁共振的条件为:
P 2 I ( I 1)
式中,P 为核自旋角动量的最大可观察值,I 为核自旋量 子数,h 为普朗克常数。
化学工业出版社
核自旋量子数与原子量与原子序数有关,详见下表。
I = 0 的核没有自旋现象,不产生 NMR 信号;I>1/2
的核,有电四极矩,不适于 NMR 研究; I = 1/2 的核,其 电荷呈球形发布,是 NMR 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尤以 1H 和 13C 核研究的最多。 6 1
一、化学位移的产生
1 rH 0 2
分子中的磁性核都不是裸核,它们被不断运动着的电 子云所包围,产生环形电流,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这种 环形电流会感生出一个对抗外磁场的次级磁场,这种对抗 外磁场的作用称为屏蔽效应,为此引入屏蔽常数 σ,以表 示核实际受到的磁场强度,即
H 实 H 0 H 0 H 0 (1 )
1 H 0 (1 ) 2
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X S 106 S ( 0 )
HS H X 106 H S (H 0 )
三.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诱导效应
(CH3)4Si (CH3)3H 2.1 0.23 (CH3)3I 2.5 2.16 (CH3)3Cl 3.1 3.05 (CH3)3OH 3.5 3.40 (CH3)3F 4.0 4.26
化学工业出版社
h h H 0 2
1 H 0 2
当满足核磁共振条件时,产生核磁共振吸收,观 察核磁共振吸收的方法有两种,即 固定照射频率,改变磁场强度-扫场 固定磁场强度,改变照射频率-扫频

扫描
化学工业出版社
四、弛豫过程
1.Boltzmann 分布
低能态的核和高能态的核在热力学平衡时,其比值符 合 Boltzmann 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