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设计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市民对城市生活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我们在追逐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逐步关心如何将城市变得更舒适、更美好。

本文将探讨公众参与在城市设计中的用途和方法,并提出设计人员在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中应当起到的作用,终达到公众参与的目标。

关键词:公众参与城市设计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市民对城市生活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我们在追逐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逐步关心如何将城市变得更舒适、更美好,如何以人的感受为标准来评判,满足人的生活、工作以及情感的最基本的需要。

近年来,公众参与的体制越来越受到城市设计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设计引入了这一机制。

1.现阶段城市设计公众参与的缺失
我国的公众参与状况不论是组织的形式上、参与的深度上,还是参与的程序上都是初级的。

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只是在局部的范围内,在特定的层次上有一些零星尝试,在制度和实践整体上则尚未全面推行。

城市设计几乎由城市的长官决定。

城市设计的变更,增加与修改都随着行政长官的意志而改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市民的基本利益。

城市规划和设计者也只能按照市长、书记的意愿来改变城市的发展和走向,这样就无法按照城市的总体利益来规划和设计。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很多诸多问题:
1.“政绩工程”的出现。

大尺度的市政广场、宽大的马路、不切实际的中央商务区便林立起来。

而这些“宏大”的工程不仅耗费了许多资源,而且由于尺度的不符,并不能为市民提供舒适的环境。

同时,为修建广场、城市道路而拆迁的民房也带来了不少社会矛盾。

2.规划设计和执行不严密。

城市设计并不总能反映出城市的需求,总会因为长官的想法而发生突然的变更,而至于合理与否,并没有深入的探究。

有时城市规划的执行也不尽如人意,随意变更用地使用性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导致了最后实际的城市格局与设计有悖。

3.城市的发展呈现“破坏”和不健康的状态。

在城市中心区,许多见证城市历史和印记的民居、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广场或一幢幢高楼,城市的符号与历史在“设计”与“发展”中被无情的抹杀。

在城市边缘,大量的森林、农田被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所淹没。

城市的发展少有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性和舒适性,经济发展一点一点蚕食着城市环境。

由于城市公众参与的缺失,城市真正的需求没有被及时发现,城市问题也逐步增加。

2.公众参与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能在城市设计和实践的各个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

公众参与的目的是能让城市设计更实际地满足城市的需求。

而没有公众参与的加入,许多信息和要求就不能体现在设计中。

1.能让市民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

通过公众参与的各种方法如
听证会、调查问卷等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实施通过市民参与所得的城市设计,让市民满意设计所得,并更多地参与进来,从而增强城市的活力。

2.能收集到许多城市问题。

通过公众参与,能直接发现城市的基本问题和基本需求,通过问题的发现,接下来的方案就更加具有针对性了。

3.能解决问题和发现思路。

市民往往会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发现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这些方法和思路通常在设计师眼中可能不容易引起重视。

4.能让市民参与比较方案的优劣。

设计师给出多方案比较,然后让市民自己选择方案的优劣,并提出方案的改进意见,这样,方案就能进一步符合市民对城市设计的需求。

3.公众参与的方法
由于城市设计的内容会因为不同环境存在差异,但它帮助城市空间的发展,创造城市骨架空间、目的空间和象征空间的特点是一致的。

但实际过程中许多公众参与的实施流于形式,变成了“象征性参与”或“被动式参与”,这种参与形式不能调动公众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也难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后使用者和设计师仍然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或者会产生意图的曲解,使最后的结果面目全非。

因此有较为正确的参与方法,才能让公众参与的机制更为有效。

总的来说,公众参与的方法有很多,并不仅限于问卷调查和访
谈的形式。

有些方法能在整个规划过程中起作用,如专家研讨,邻里会议,公众听证会,特别小组等等。

有些便适用与确定目标和问题,如医院调查,邻里规划委员会,公众代表的陈述等等。

有的则适用与方案的选择,如多方案公众投票、社区专业协助、直观设计、公开性规划、目标达成模型等等。

有的则可以用于方案的实施阶段,如市民培训等。

而热线、巡防中心的方法也能使用于方案的反馈和修改过程中。

于此同时,各种信息媒介也可以参与到公众参与中来,并且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报纸、收音机、电视报导等。

运用多种方法能让民众有发表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平台,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1971年旧金山城市设计规划的案例。

设计者在设计初期采用了社会调查,公园使用者调查等一系列调查民意的方式了解了公众的意向并由此了解到城市设计的主要问题和任务。

从而使得设计有了更加直观的依据更加人性化。

4.设计人员在公众参与中发挥作用
公众参与在城市设计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却很难驾驭公众参与过程的程度,同时在众多反馈意见中,如何分析与取舍也是很重要的问题,这就需要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强调个性化城市空间,让市民拥有自己设计城市的群里,一方面又要统一城市的发展战略,在城市发展的大前提下让市民拥有更多的设计权利。

第一,要给与民众表达真实想法的机会。

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让
公众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收集信息过程中设计者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有个简单的例子,城市设计师在对社区作城市设计时,给出多方案比较,他说:“对我们需要真正的社区参与来做出决定。

方案一太昂贵,方案三无效率可言,那么你们同意哪一个方案呢?”事实上,如果民众参与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那么所收集的信息又能有多大参考价值呢?
第二,要对各种信息作及时的处理和利用。

设计者应当充分利用通过公众参与所得到的信息,切实反映在城市设计中,否则,仅从设计者、理论家对环境的感知很容易将环境设计成“高雅风格”,让城市失去它本来的面目。

设计者与使用者对环境的反应非常不同,其偏爱也有较大差异,原因是他们所站的角度有所不同,所以应当从使用者和设计目的出发来考虑问题,对环境进行多角度研究,而不是建筑师或理论家所考虑的问题。

正如现在城市历史保护中所存在的同一化和高雅化的问题,如果设计者不能良好的将公众参与的信息投入使用,那么城市风貌的保护便会变得异常复杂,结果也通常会不理想。

第三,应当合理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并对公众参与的信息做一些必要的筛选。

对待公众参与的信息和意见,不能做简单的采纳和不采纳的选择,而应当区分那些意见有真正的参考价值,哪些意见是纯粹个人化的,哪些意见是参与者出于自己的其他利益作出的。

个人的背景、个性、知识系统、价值观念、社会道德、文化习俗等都是造成不同环境评价和不同信息的基础,因此,区分不同意见和
信息中的社会共识因素和以个体背景为主的因素,将有利与我们甄别参与者提出的有益意见,并深入发现关于设计中的其它问题。

在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的一项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生活在历史街区的居民都建议将整片历史街区进行拆除,这在调查初期给我们造成很大困惑,我们也一度从设计者的角度认为这些意见不能被采纳。

但在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之后,我们发现居民提出这样意见的原因:老房子年久失修,经常出现渗漏、潮湿的问题,并且小区的设施不能满足车辆停放等的要求,住在这里也多有不方便等。

这些信息对设计者对城市设计和更新就很有帮助了。

因此,公众参与不仅仅是让公众在选择时表个态,而应当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深入的整合公众参与的所有信息,并在获得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这才是真正合理的公众参与。

5.结语
城市设计中公众参与是需要在城市设计的各个时期都有所介入的,但其最终目的都在于使城市环境成为公众自己可以设计及规划的事务。

尽管目前阶段在我国要全方位的实现公共参与还有一定难度,但设计者已经在向这一目标努力。

我国的实践与公众参与还存在一定距离,但我们应当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探讨出更适合中国的公众参与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刘宛,2004,公众参与城市设计,建筑学报
方婧,2008,浅谈人性化的城市设计,山西建筑
周俭,1996,现代城市设计的环境与空间策略,城市规划
陈为邦,2004,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城市规划学刊
徐苏宁,赵志庆,李罕哲,2005,城市设计与设计城市,城市规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