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授渔计划平安成长

最新授渔计划平安成长

写下这个题目已是百感交集,至今想起那个场景仍是泫然欲泣。

一对读小学的双胞胎姐弟为救同学,手牵着手掉入水库一去不返,已届中年的母亲对着那片水哀哀悲泣。

当时我在读高中,双胞胎姐弟与母亲都是我认识的人,孩子品学兼优,唯一的这次淘气便是瞒着妈妈与同学去水库玩水。

那个母亲瞬间老去,看到她哭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她将他们教得太好,不会游泳却也不畏牺牲地去救人。

日后当我成为一个媒体人的时候,每当看到“孩童救人典型”的宣传,即便并无孩子牺牲,亦觉不妥。

十年前在一次几个孩子救同学牺牲的新闻事件中,我就很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孩童牺牲自我去救助其他孩童的行为,不能提倡;媒体尤其不能大张旗鼓地树立典型,因为对于无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不会游泳却跳入水中、不具备救人的能力却冒险去救其他人是“正确的”,是“英雄”,牺牲生命是“有价值的”。

在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懂得失去生命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一些那么美好的幼小的生命,就永远失去了懂得的机会。

个人以为,宣扬这种行为是非理性的。

因为救助孩童是社会的责任,给孩子们提供平安健康的成长环境是成年人的责任,并非未成年人应该承担的内容。

媒体报道此类事件时的态度应该是:客观报道事件,同时要强调,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未成年人应保护自己及尽快知会大人,而不是贸然施救。

但我至今基本上仍未见到中文媒体如此“说话”。

故留意到《英国儿童十大宣言》时(宣言具体内容见59),便觉“于我心有戚戚焉”。

其中第一条“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和第八条“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尤其与上文所言种种相关。

而第六条“不与陌生人说话”等内容可能会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若改为“你有不与陌生人说话的权利”更为适宜,但总体而言,这份宣言很值得为人父母者、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媒体从业人员等等细心阅读,更值得大人们推荐给孩子们看。

读者稍稍留意一下便可发现,本期《看世界》除了主话题之外,还有一个有关教育的“小话题”,《英国人教出小绅士》只是其中一篇。

另外很触动我的,是《最好的儿童教育在日本?》一文(见60)。

秉承“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理念的日本,在儿童教育方面的高额投入、长远规划、注重细节等等均令人叹为观止。

我每一次去日本,都有一个强烈的印象,他们的少年普遍阳光友善且长于沟通,让人感觉其教育制度确实优秀。

在儿童教育方面,英国人和日本人的公立学校有一个共同点:除非孩子出现生病和受伤等特殊情况,一般不鼓励父母开车接送孩子。

连日本皇室的爱子公主,也同样得循例走路上学。

这一个细节,已让人感觉到某种差距。

我们即便有学校出台这样的规定,估计能够遵循
的家长也寥寥。

那么,谁该反思?该反思些什么?
日本的教育,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思并确定了“将儿童自我成长放在首位,强调心灵自由,人格独立”、“(幼儿教育)重点是培养幼儿社会化教育能力,培养健康、安全的日常习惯”等等原则之后才取得长足发展的。

孩童平安成长之后,才有可能言及“成功”,而成功并非要成为第一名。

因此,浦野起央(见83)是成功的,泰国那位在奥运会上拿到第四名的(见78)也是成功的。

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在接受央视记者柴静的采访时(见62)说的话很在理:我们的选择永远取决于一个人的潜力。

所谓的成功也是如此,它是一场时光的马拉松,谁也不必着急。

赵夙岚
新浪微博@广州阿岚
2012年9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