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李业农项目组成员:本校教师:周小青、周开俊、马敏莉、陈旭东、王磊、陈振玉、陈广健、彭淑华、曹健、张丽萍、郝静、张佳兴、张凯外聘教师:沈锋南通科技投资集团总师、高工杨琪南通科技投资集团高工张芳言南通科技投资集团高工刘玉峰南通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总师、高工王建章南通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高工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1.10.7目录1、专业建设基础 (3)1.1 专业建设背景 (3)1.2 专业建设基础 (3)2、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4)2.1 专业发展目标 (4)2.2 人才培养目标 (4)3、专业建设内容 (5)3.1 校企共建“机械学院”运行的新机制 (5)3.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5)3.3 专业课程体系 (5)3.4 教学团队的建设 (9)3.5 实训基地的建设 (10)3.6 专业群建设 (11)4、改革举措 (12)4.1紧扣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岗位核心能力,改革课程结构 (12)4.2 联合地区核心企业,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14)4.3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14)4.4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组织,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 (15)4.5 利用各种竞赛推进职业核心能力 (16)4.6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 (16)4.7 围绕地区装备制造业需求,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16)5、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16)5.1 完善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16)5.2建立以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17)5.3 建立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18)6、绩效考核指标 (19)7、专业建设预算 (22)1、专业建设基础1.1 专业建设背景装备制造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行业,在近二十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已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世界制造业转移,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在未来10年中,中国企业规模、产品技术、质量等都将得到大幅提升,国产机械产品国际竞争力将增强,逐步替代进口,并加速出口,应该说未来10年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最佳时期。

南通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装备制造业是南通地区工业经济的主体,是财政收入和就业的主要渠道。

《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南通工业全面转型升级、向工业化后期发展迈进,围绕建设长三角北翼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精密高速数控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等通用设备、港口机械、船舶制造以及其他专用设备,到2015年,船舶及机械制造产值达到4000亿元,这将进一步带动金属加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南通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的数据表明:2010年,装备制造业在南通工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超过90%以上,装备制造业是全市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

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业也是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在本专业历年3000多名的毕业生中,80.32%的学生分布在江苏省制造业大中小型企业中,南通地区尤多,占63.42%。

随着南通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重型装备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一些重点工程项目的开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一种“旺盛”的态势,不管是南通科技、林洋新能源、九鼎集团、神马科技、万达锅炉等一批装备制造大中型国企,还是三资、民营企业等中小型企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类人才都表现出强大的需求态势,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凸显紧缺。

因此,服务地方经济,根据我国及本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加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调整力度,培养相关制造企业生产一线高级技能型、操作型的人才不仅势在必行,而且非常迫切。

在同类高职院中,本专业办学历史相对较长,有较好的专业发展基础。

任务导向、项目化教学落在实处,培养的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高。

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

很多毕业生已成为所在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例如在南通科技投资集团、南通柴油股份公司,本专业的毕业生占技术和管理骨干达70%,在南通地区广大的中小企业中,本专业毕业生起着人才支撑作用。

1.2专业建设基础1)专业办学历史长,综合实力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居先本专业创办于1983年,2005年成为首批江苏省特色专业,2008年成为江苏省示范建设重点专业,2011年本专业带头人李业农教授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于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专业核心课程《数控机床运行与编程加工》和《机械制造工艺编制及实施》先后于2008年和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出版了10本专业课程教材,其中有3本教材被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本专业现有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公差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控制、数控机床、数控编程等多个实验室;金工实训中心有100多台普通机床;数控实训中心现有数控机床50台多台,并拥有一批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2)人才培养特色明显,学生就业率高本专业把“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近三年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通过率均在90%以上,在省厅组织的数控编程操作、数学建模、力学等竞赛中,多次荣获一二三等奖。

毕业设计质量高,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一、二、三等奖。

近五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学校连续6年被评为江苏省就业先进集体。

3)产学研工作成效显著,社会服务能力突出本专业于2006年建立南通市数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2009年建立南通市数控机床重点实验室,2010年与南通科技投资集团合作建立数控机床研究所,并与多个企业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参与合作企业的数控机床设计与改造,如承担东豪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数控龙门铣床的设计,参与南通科技投资集团XH714加工中心、数控立式升降台铣床等产品的研制开发,获得江苏省和南通市科技进步奖四项,同时也为企业人员进行各种技术培训3000多人次。

2、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2.1 专业发展目标与南通科技集团共建“机械学院”,创新专业运行机制。

面向南通地区装备制造业,校企合作建立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吸纳企业专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途径,建立企业积极参与教学的机制。

依托本专业的南通市数控平台、数控重点实验室、数控机床研究所密切联系企业,将企业生产环境引入实训车间、企业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统一、课堂与车间的衔接。

切实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为地区装配制造业提供人才支撑,在同类高职院校中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2.2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适应装备制造行业发展需要、掌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理论和应用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从事机械类产品的工艺工装设计、数控编程加工、产品测绘、生产设备的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能够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内容3.1 校企共建“机械学院”运行的新机制以南通职业大学与南通科技投资集团合作共建“机械学院”为牵引,联合中职校,学校和企业人员分别担任学院的正副院长,共同管理学院,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教育,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数控机床研发和检测研究所。

南通科技投资集团选派有丰富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师,为企业后备人才的输入奠定扎实的基础。

通过校企共建,实现校内外教学环境的对接。

校企共同解决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要求和企业用人要求的适应问题;共同解决与中职校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共同解决双师队伍的来源、数量、质量的制度保障问题;共同解决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技术水平同步提升问题;开创专业运行新机制。

3.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南通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要求,按照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将集中实训、综合能力训练等环节与国家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接轨。

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专业课程体系1)职业核心能力的确定通过对南通科技投资集团、江苏润邦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南通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南通通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安金威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海门油压减振器厂等地区装备制造业重点和知名企业的重点调查,本专业历年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为:机械制造工艺编制岗位(约占30%)、数控编程及操作岗位(约占25%)、机械设备维护岗位(约占22%),还有部分毕业生从事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研发等方面工作。

结合装备制造业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和院校专家的咨询意见,本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及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核心能力和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2)人才培养规格依据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可概括为三个要求:素质培养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集体主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具有努力进取的创新精神。

知识掌握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机械产品CAD\CAM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专业核心知识,掌握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工程材料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外语、企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新知识新技术等专业发展知识。

能力分解要求:培养学生的机械产品测绘的能力,一般机械产品设计能力、公差与技术测量能力、金属切削加工机床的基本操作和选用能力、机械加工工艺编制能力、工装夹具设计能力、机械产品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能力、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等,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

3)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课程,形成“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和能力进阶分为四个阶段(见图2),各阶段均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安排相应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工学交替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养。

第一阶段重点是专业基础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主要在校内进行,该阶段学时数不超过总课时数的四分之一。

第二、三阶段主要是职业技能、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入企业的生产项目,实施项目化教学,实现课堂与车间合一,融“教、学、做”一体化。

让学生分别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交替完成机械制造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及加工、设备的维修维护等课程的学习项目;两阶段的总课时数约占总课时的二分之一;每门课程既配备校内专职教师、又有企业兼职教师。

第四阶段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通过生产性“任务”实训,实现职业能力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