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综述孙 红(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摘 要:在投资项目管理中,投资之前事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过程。
本文从可行性理论的起源出发,综述了从可行性理论的提出、发展到如今在各行各业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有关文献,以期为项目管理的可行性研究实践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可行性研究;投资项目;理论综述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603(2008)0620042205收稿日期:2008210220作者简介:孙红,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 )是指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并试图对其可行或不可行评价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投资建设程序的重要环节,一个工作程序。
在投资项目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调查、研究与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投资建设方案,预测、评价项目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财务上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等,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一门横跨技术科学、经济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的综合性科学,可行性研究近年来在企业投资、工程项目、研究课题、基本建设等各类问题的决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1.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
2.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
3.作为工程设计和建设的依据。
4.作为向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
5.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
6.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
7.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
8.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和实施的依据。
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
一、国外可行性研究的文献综述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对项目进行投资决策前,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其本质就是简单的财务评价。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和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
于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针对第6期2008年12月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E 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 )N o.6December 2008财务分析方法不能正确评价公共事业项目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问题,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
这种思想引起了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兴趣,他从多方面研究,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随后,这种思想发展成社会净收益的概念,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可行性研究的雏形。
在20世纪初30年代,美国引入了这种分析方法,并将其用于水资源综合开发、港口和内河航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赫赫有名的田纳西河流域工程规划。
在此基础上,50年代至70年代间的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企业财务分析和效益分析,来对项目的投资可行性进行分析。
1950年美国发表了《内河流域项目经济分析的实用方法》,规定了研究效益、费用比率的原则程序、评价项目效益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随后,195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计量经济学家丁・亭伯金首次提出影子价格的主张,对完善经济分析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60年代,美国实行《规划计划预算制度》(PP BS),要求政府机关对各项计划方案都要从费用-效益的角度来审查其是否合算。
1968年,牛津大学著名福利经济学家I・利特尔和经济数学家J・米尔理斯联合为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编写了《发展中国家工业项目分析手册》,该书中的方法被称为L-M法。
在70年代,可行性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72)委托P・达斯普塔和S・玛尔果林等编写了《项目评价准则》,在该书中,他们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命名,提出了UNI DO法(传统法),为可行性研究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7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阿拉伯国家工业发展中心(1977)出版了又一本重要著作《工业项目评价手册》,在该书中,将项目评价分为商业获利性评价和国民获利性评价两部分,并首倡了社会分析的概念,其被认为是项目评价当时最理想的方法。
在此之前,联合国还相继出版了《联合国在发展中国家顾问使用手册》(1972)、《联合国、工业可行性研究摘要》(1973)等指导性文献,推动了可行性分析的理论进展。
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1978年出版了《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1978)一书,书中正式规定了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计算方法,至此,可行性研究理论框架初步形成,并传至世界各国作为订立可行性分析标准的基础。
各国根据《手册》中的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应用。
同时,国际性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等银行都把可行性研究作为申请贷款的必要条件,各国要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必须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否则将无法获得国际银行的资助,这种作法也使各工业国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在此过程中,可行性研究得到了广泛普及。
8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理论逐步向各种专业领域渗透,与各专业进行理论交叉和融合。
根据专业差别,可行性研究理论在基础理论、方法论和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探讨。
许多研究者详细分析了项目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完善了可行性研究理论,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G eorge Wu& Richard G onzalez(1999),B・Mulholland&J・Christian (1999),R obert T・Cheme&T erence Reilly(1999), Dele C ooper&Chris Chapman(1987)等。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代表作有James E Smith(1994),G raig R.F ox &Am os T rersky(1998)等。
此外,在预测方面,可行性理论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如S pyros Makridaks 和Steven C.Wheelwright出版了《预测方法及应用》,科学地论述了预测的相关方法及其优缺点,同时对其应用给出了指导;日本住宅新报社出版了《住宅投资的长期预测》用较科学的预测方法分析了商品住宅在21世纪的需求预测量。
在项目投资决策分析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纯经济效益的静态评价法和动态评价法之外,又发展了实物期权法(Real Options法)(Myer,1977)和可用于多目标评价决策的层次分析法(AHP法)(T.L. Saaty,1980)等。
同时,许多国外研究者将可行性分析运用到了各专业领域,如美国1999年出版了《REIT不动产投资信托务实》,日本评论社出版了《公共项目投资的经济效果》、《公益事业的投资评价与展望》等。
各国在项目投资领域中对预测、风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这些丰硕的成果为可行性研究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应用案例。
二、国内可行性研究的文献综述在可行性研究理论发展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的可行性研究理论也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升华而得以完善。
1952年,我国财政委员会颁发了34 孙 红: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理论综述《基本建设工作暂行管理办法》,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的管理文件。
该文件规定,基本建设程序划分为计划任务书、初步设计、组织施工、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当时的技术经济分析都是决策后期的工作,设计任务书作为工程项目的决策依据。
此后的20多年,我国主要沿用苏联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法来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比如,我国对“一五”期间的156个重点项目建设采用了较为简单的静态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用来选择最可行的项目,这对当时的项目投资决策和前期工作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获得了高质量、低风险的项目投资效果。
进入80年代后,我国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得到了更多的认同和重视,许多专业和领域对可行性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80年代至今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这一阶段是我国可行性分析正式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编制的主流模式主要参照1978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 DO)的《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
在国家计委于1981正式下文并明确规定“把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前期工作中一个重要技术论证阶段,纳入基本建设程序”之后,中国投资银行编写了《工业贷款项目评估手册》,并于1984年正式开始实施。
随后,国家计委(1983)编写了《国家计委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规定大中型工业交通项目,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利用外资项目,技术和设备引进的项目,都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
并对可行性研究的原则,编制程序,编制内容,审查办法等做了详细规定。
这些规定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可行性研究研究、编制和写作的标准和模板。
在此之后,国家科委、国务院技术经济中心(1985)又编写了配套的《工业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评价方法-企业经济评价》,国家计委(1987)颁布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试行)》,这些理论方法和应用指南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初步进入了工程项目投资科学决策化的阶段。
与此同时,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农业可行性研究》一书,该书的出版为可行性研究理论体系拓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至今。
在这一阶段,可行性研究理论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 实,同时,由主要在工业项目领域应用向其他专业和领域渗透。
比如可行性研究的应用扩展到了交通项目,其代表是《铁路项目可行性编制纲要》(刘彦元和潘荫燔,1995);应用扩展到了生态环境项目,比如《广西石山地区生态重建工程可行性论证》;扩展到了水利建设项目中,如1994年《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概论—三峡工程论证与建设管理研究》(广西科学院石山课题组,1994),7年的建设和使用历史验证了三峡可行性分析论证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