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情感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资料分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科书、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可让学生回顾已有的对细胞的认识(注意引导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成分等)引出课题。

然后问学生是否有拆卸机械东西、并装回去的经历,学生会七嘴八舌的说有或没有等。

当人们对细胞有一定认识后,有人也尝试过想组装细胞,你们推测一下能否成功?细胞的结构比机械的东西可要复杂得多,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尝试成功。

结论: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

每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那么细胞是否也有边界呢?引入课题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利用书中的问题探讨,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讨论,后提问学生,引导回答。

1.提示:气泡是光亮的,里面只有空气。

细胞是一个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复杂结构,而且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焦距可以观察到细胞的不同层面。

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细胞膜,但是能够观察到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界限的。

2.提示:在电子显微镜诞生之前,科学家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

依据的实验事实主要有:进入活细胞的物质要通过一道选择性的屏障,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入细胞;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以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讨论:生答师提示提示:细胞破裂后细胞内物质流出,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其他结构质量不一样,可以采用不同转速离心的方法将细胞膜与其他物质分开,得到较纯的细胞膜。

1.发现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过细胞膜;2.如果用脂质溶剂处理细胞,发现细胞膜被溶解;3.如果用蛋白酶来处理细胞,发现也能破坏膜结构。

研究结果: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

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通过这则资料,其实也告诉大家了一种研究物质组成成分的方法:酶解法。

我们在各种膜的研究中还发现,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这也和我们前面了解的蛋白质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中也少不了蛋白质的一份!我们也将在后面章节的学习中,越来越多地了解细胞膜的各种成分在其功能中的具体作用。

细胞膜的功能给两分钟时间学生看书,后提问总结。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但不绝对,如病原体侵入就不能完全控制。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激素、神经递质、精子与卵识别、抗体、胞间连丝问:细胞膜是否只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功能呢?我们初中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玉米的种子是否还具有萌发的活性(也就是说玉米种子是否还是活的),也就是利用细胞膜的这点特性。

下面给大家如下材料,请你设计实验来检验这些玉米种子是否还能萌发。

材料:玉米种子,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方法步骤:1、将玉米种子放在20-25℃的温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经泡涨的种子,将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m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浸泡(以没过种子为宜)。

2m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洗去浮色)。

4、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

结果预期:未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未被染成红色;煮过的籽粒的胚细胞被染成红色。

(胚细胞被染红说明了胚细胞的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也就说明胚细胞死亡,不再具有萌发活性)植物细胞在细胞膜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纤维素和果胶。

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书P43页一、二题。

练习册的相应章节练习。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力目标: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教学重点: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备临时装片,观察线粒体。

教学用具:ppt,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课前准备:要预先准备动物的血液稀释液体。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资料:1、线粒体:①除个别(如人的红细胞)外,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

原核细胞中没有线粒体。

②功能: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必需的能量(约95%来自于线粒体)。

主要场所而非全部场所,因为有氧呼吸的开始部分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线粒体因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是生物体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氧气浓度最低的场所。

③形态:一般呈椭球形。

④结构:双层膜结构。

A、外膜:使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基质分开,是各种分子和离子进入线粒体内部的屏障。

外膜使线粒体相对独立于细胞质基质。

通过外膜,线粒体内部与细胞质基质进行物质交换,保护线粒体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内膜:某些部位向线粒体的内腔折叠形成嵴,嵴的周围充满了液态的基质。

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增加了酶分子附着的表面积。

⑤分布:一般来说是均匀分布的。

但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常集中于需能量较多的地方(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

线粒体中含有核糖体和少量的DNA、RNA,因而本身能合成少数种类(13种)多肽,其余多数的蛋白质由DNA在游离核体上合成。

因此,线粒体既受细胞核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能自我复制,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种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线粒体能产生ATP和水。

2、叶绿体:植物细胞中最重要的一种质体(真核植物细胞所特有)质体:真核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分为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

其中,白色体存在于植物体不见光部位,不含色素,起储存淀粉和油滴的作用;有色体存在于果实、花瓣中,含类胡萝卜素,使果实、花瓣呈现颜色;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幼茎的皮层细胞中也有),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①功能:绿色植物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②形态: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绿色。

③结构:双层膜结构。

a、内部含有几个到几十个(绿色)基粒,均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增加了叶绿体内的膜面积。

b、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了基质。

c、囊状结构的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这些色素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d、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酶分布于叶绿体的基粒上和基质中。

基质中含有少量的DNA、RNA (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核糖体(能合成少数种类的多肽物质)。

叶绿体能产生ATP和水。

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相同点:①双膜;②含少量DNA、RNA,能自我复制,具相对独立性;③含核糖体,能合成少数多肽物质;④都是能量转换站。

区别:①分布方面: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外);叶绿体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②功能方面: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③结构方面: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增加了内膜面积;叶绿体内膜不向内折叠,但内腔中含有几个到几十个基粒,也增加了内部的膜面积。

3、内质网:真核细胞中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

①结构:由膜结构连成的网状物,由单层膜构成,其上附着有许多酶;②分布:绝大多数动、植物细胞内部都有内质网;广泛分布于细胞质基质内;③类型:粗面型内质网:表面有核糖体附着;滑面型内质网:表面光滑,无核糖体附着。

④功能:有机物合成的“车间”。

a、对细胞质起支持和分隔作用——在细胞中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b、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加之其上有多种酶,有利于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进行;c、粗面型内质网和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有关;d、滑面型内质网与糖元、脂质的合成有关,并具有分泌功能。

合成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内质网比较发达。

4、核糖体:①无膜结构;椭球形的粒状小体;由核糖体的核糖核酸(rRNA)和蛋白质构成(1 :1)。

②存在于所有类型的活细胞中(包括原核细胞),也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以及核膜的外膜上。

与核糖体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的结构是核仁。

③类型:附着核糖体:附着于内质网表面;游离核糖体: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

④功能: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的“装配机器”。

a、附着核糖体:合成某些专供输送到细胞外面的蛋白质,如抗体、酶原、蛋白质类激素等。

酶原:酶的前体,必须经过激活才能表现出催化能力。

b、游离核糖体:合成某些专供细胞本身生长所需要的蛋白质(包括酶),这些蛋白质多半分布于细胞质基质中。

此外,也合成某些特殊蛋白质(如血红蛋白)。

5、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由意大利的神经解剖学家高尔基发现的,而并非是俄国的那个文学家高尔基。

①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单层膜结构。

②一般呈网状。

在电镜下,高尔基体是一些紧密地重叠在一起的囊状结构,膜结构折叠成片层状的扁平囊,有些扁平囊的末端扩大成大小不等的囊泡。

在电镜照片上,可看见这些膜是与内质网相连通的。

⏹在粗面型内质网上合成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后,由成熟的大泡送到细胞表面向外排出。

③功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蛋白质的“加工厂”。

a、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加工和转运蛋白质、合成和运输脂质。

b、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参与蛋白质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及细胞结构:核糖体(合成)、内质网(运输)、高尔基体(加工)、线粒体(供能)、细胞膜(外排)高尔基体是细胞分泌物最后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所以,在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中比较发达。

⏹用放射线示踪法发现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经过内质网运输至高尔基体形成各类分泌物而排出细胞外,这是考试的热点之一。

6、中心体:①无膜结构。

②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通常位于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在一般的绘图中,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是因为一般绘的都有是高等植物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