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文体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例谈)罗小维

不同文体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例谈)罗小维

不同文体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例谈)罗小维整理:张慧六区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是说主人高兴呢,还是说远道而来的朋友“乐乎”呢?此时此刻,我感觉自己好像就是远道而来的那位“友朋”,心里热乎乎的。

六区里,志芬是云南,慧姐是广西,韶玲是河北,黎辕是甘肃.....哟喂,如果你们愿意来四川,来到成都,我和华平老师还真的会“不亦乐乎”四川火锅,以前有个“雅名儿”,大家知道吗?麻辣烫——俗名儿,小名儿。

看来大家还真不知道——“热盆景”,给大家打几张四川火锅图片——“画饼充饥”,艾玛,这个舌尖上的火辣辣,垂涎三尺——请自己坦白,真的是美不胜收,令人垂涎。

四川火锅的麻辣鲜香,味道简直不摆了。

下面,我想请各位说一说,四川火锅或者说一切“火锅”,有什么不好呢?各位,请大家思考,回答,想到什么就说。

说得有道理,下次来成都,理直气壮的“勒索”小维老师请吃火锅。

不管是荤的,还是素的;不管是山上跑的,还是水里游的.......——不管食材的材质如何,都是一锅煮。

各种食材,各有其味道特质。

各种食材,善烹者,往往都会“因材施教”,选择不同的烹调方法。

而火锅这种烹制方法,就是忽略食材的特质,简单化的“一锅煮”,这样虽然偶尔也可以大快朵颐,但总的说来还是显得粗犷粗放也粗糙。

这让我们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各种文章篇目,文体有别——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古代诗词曲赋杂剧传奇.....如果不能分门别类,不能在教学中根据其文体特质,来选择确定和安排教学内容,就像是“烫火锅”一样,不管三七二十一.....结果呢?估计较短时间学生还可以勉强接受,久而久之,再麻辣鲜香,学生也会“味觉疲劳”,甚至没有半点儿胃口。

对气味敏感者,还会性肖晓红老师一样,嫌弃吃一顿火锅就觉得身上一阵讨厌的“火锅气味”。

久而久之,就像一些火锅店会开垮一样,不得不“关门大吉”“荣欣园”“刘一手”“大凤炊”“小龙坎”"吴铭火锅”......这些以前曾经红极一时的火锅店,如今已经渐行渐远,杳无踪迹。

还有一些在苦苦挣扎,过几年换一家门店,换一个牌子,重新吆喝,重新开张。

当然,火锅店的兴盛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有经营不善、经济大气候、竞争冲击等原因。

但我们语文老师由此得到的感悟是,语文教学中的不同文体的阅读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文体特质,体现阅读教学内容的差异和选择,而不能简单的像火锅一样,“一烫了之”。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语文教学,也需要“不忘初心”。

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能够体现语文教学本质的东西。

阅读教学,我们究竟该教什么?李海林老师对于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几条批评意见,值得大家重视——1. 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

2.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教的东西没有用。

3. 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危险: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这几条批评,有若干年了;但时至今日,并没有根本性的好转。

李海林老师针对的就是语文的教学内容问题——该教的、教的东西、种了别人的田,通俗易懂,直至要害。

那么,我们请一起思考一下——语文教学内容真的出了问题吗?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如何去解决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又如何去构建一个可用的教学内容体系?语文教学,首先依托于语文教材——教本,文本,教材一度被我们称之为“本”。

这不单是说书以“本”作为量词,而是因为其在教学中有着根本的作用——体现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一篇篇课文的载体。

编选入教材的一篇篇文章,它们是既具有教学价值,但也还保持着它们的原生价值。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是指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待语文教材的不同态度,也是不同的理念我们这里首先要做的,是甄别教材文本——每一篇课文的作用和价值原生价值:语文教材的文本最初写出来发表问世的时候,能满足特定读者阅读需要的价值。

比如:新闻作为新闻的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述评等,最初就是让人们及时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然,也隐含着新闻写作者、播报者对这些事件的态度)当一段时间之后,优秀的新闻报道,其中可能具有记录历史、表达选择与认可、具有语言文字艺术的学习和研究等更丰富的价值大家都能理解这个,我就不展开文本的教学价值:是指作为课文在用来教学的时候,能形成学生某种阅读能力的价值。

也就是具有提供给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尤其是那些“具有语言的典范和语法规范”的经典作品这种经典,除了作为语言范本,更重要的是语言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民族文化,甚至超越民族而成为世界的、成为全人类认同的共有的文化——《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即是这样的作品。

“具有语言的典范和语法规范”,正确的表述,应该为“语言的典范”这其中的“教学内容选择”——要点有二:积累语言,积淀文化。

语文的教学内容,不简单是文本所叙写或说明阐发的内容——文本内容,还包括它所承载的所有阅读思维与方法。

这是语文老师应该明确的。

或者概括一下:课文的教学内容=文本内容+文本所承载的阅读思维与方法。

《北冥有鱼》,是节选,其中所表达瑰丽雄奇的想象,表达这样想象的诗意语言,以及所形成的雄奇意境,汪洋恣肆,非常人所能想象。

节选之外的文段文章,其所表达的庄子的思想,需要我们去极力思索和探究。

请进一步思考,语文教学的特点——汉语作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之一(这里肯定有我们的偏心和自赏)语文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值得大家汲取,不能简单的用考试来“检验”1. 重视自我的体验。

国学大师钱穆能背《三国演义》,随你指哪一段,钱穆父亲深谙教子之道,可谓一种绝佳的体验式教育。

2. 重视语言的训练。

“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

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叶圣陶3. 重视情感的熏陶。

4. 重视拓展延伸。

红学家冯其庸因战乱无学可上,反复读《三国演义》,能背许多段落,人物对答的精彩语言,一部《三国演义》培养了他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北京大学教授钱里群师从王瑶,最大的收获不在课堂上,而是在王先生的家里听他“闲扯”,他管这叫“亲聆音旨”,对于学习人文学科的学生而言,这也许是一条通往成功的“秘诀”我们还应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

(1)知识传授(语文知识、非语文知识)(2)能力培养(听、说、读、写)(3)智力开发(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4)思想教育(德育、情育、心育、法育)(非智力开发)(5)审美教育①审美内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结构美、情感美、哲理美、科学美)②审美能力(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表达美)姑且选一个大家熟悉的老教材——七年级上•语言与童话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学习“曲折地表现生活”的想象性作品,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计选有童话一篇(《皇帝的新装》)、诗歌一首(《天上的街市》)、寓言三则(伊索《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蚊子和狮子》、严文井《浓烟和烟囱》)、神话一篇(《盘古开天地》)。

寓言三则的编排如下:一、自读提示。

(1)简要说明寓言的特点和阅读寓言的要求——要透过简短的故事情节发展发现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简要说明所选的三则寓言的内容大概和艺术特色——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具有强烈的想象色彩。

(3)要求学生从寓言有几个角色、他们同社会上哪些人的特性有相似之处两方面,“体会寓言的上述特点”。

二、课文,及词语注释。

三、练习(1)讲一个与《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相似的小故事。

用一个成语概括《蚊子和狮子》的思想内容。

在《浓烟和烟囱》的结尾加一段话,点明中心思想。

(2)“发挥想象力”,给《蚊子和狮子》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

就“蚊子撞到蜘蛛网之后”想象一段话,跟某位同学下边所写的比一比,看谁安排得更好。

(例文略)(3)要求学生参看以前学过的《转败为胜》课文,以“兔赢了龟,龟不甘心。

他们又赛了第二次,还不行,又赛第三次”为内容,“展开想象,写一则寓言”。

四、用笔勾画出严文井关于寓言的四条“警句”,如“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

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这个单元,文体丰富,有寓言、童话、神话和诗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其单元教学的核心但除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共性要求,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文本的语言学习,则是基于不同文体特质和篇目文本内容的学习任务。

我们需要树立一种理念——根据文体特点,结合具体文本的内容及其语言,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

比如,肖培东老师的《皇帝的新装》教课例——肖老师紧扣童话的文体特点——夸张。

让学生先读文中有关注释,明确童话往往用“夸张”的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培东老师追问“你觉得这篇通话中哪些地方是夸张的语言?”当学生七嘴八舌的指出后,在追问:“请你读一读,读出它怎样在夸张”。

包括童话在内,文章都是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童话也不例外。

肖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童话是否只是给儿童读的作品?则由童话的个性上升到了文章的共性肖培东老师在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篇课文时,特别注意文章的体裁问题。

当然,这篇文章的写人叙事的语言,包括字词,都是肖老师教学中注重的。

当完成语言疏通、情节梳理、人物性格等教学任务之后,肖老师着重给学生讲了报社去采访这位牧羊人的经历。

一方面,是课文中大量的生动、具体、细致、具有强烈真实感的故事和细节;另一方面,记者现实中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位可敬的牧羊人。

而作为小说的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虚构”尽管故事可能有原型,甚至还有“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但通过作者的布局谋篇、精心编织,尤其是创造性的描绘细节——虚构,就构成了小说最大的特点肖培东老师的课例中,总是能够准确而精心的确定和选择体现文体特点的教学内容。

再如,肖老师教学《琵琶行》——一篇描述音乐而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诗歌,如何体现对音乐的传神描述?如何体现出诗歌体裁特点的教学内容?肖老师采取的是指导诵读,主问题提示,启发学生相互评价,融入诗歌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做警句感悟。

这些教学过程中,都是紧扣文体特点的来确定教学内容,也因此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法。

至于2019年3月在西安的全国诗歌教学研讨会上执教《雨巷》,对于这样一首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尤其是在学生基本上没有教材的情况下。

肖老师则是通过涵泳诵读、让学生闭目倾听、体验雨巷情境、描述与再现自己的发现和感悟。

诗歌,就是要读,朗读,默读,听读,品读、悟读.....诗歌是最为精粹的语言艺术,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充满艺术体验的读,来理解和欣赏。

大家研读肖培东老师的课例,不妨侧重于理解,肖老师是如何凸显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品读语言。

华平教授的众多课例,于文体教学这一点从不含糊。

比如,教学《背影》《背影》作为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如何体现这一文体特征?有的老师会让学生去挖掘和概括“父亲形象”,华平教授则会非常明确的引导学生: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散文则是以回忆人物来表达情感和人生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