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
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家和报业巨匠约瑟夫-普利策(1847--1911)的这句响彻新闻界的名言一语中的作为一名记者应尽的责任和本该有的荣誉。
记者,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群人。
说他们熟悉,是因为21世纪的我们的生活里,处处可见记者的身影,报纸上、广播里、电视上、网络里,记者无处不在。
不管你是通过镜头看到的或者逛街正好遇上的,记者现场采访的形象已经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摄像机,麦克风,记者在奔波采访中……而说他们陌生,是因为在人们的眼里,记者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尽管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记者,但真的不是谁都可以成为真正的记者,于是我们感到陌生又无法想象的是记者每时每刻为新闻而战的能力和坚持。
人们一定很好奇,难道记者是神吗,要不然他们怎么能够只要一拿起麦克风只要一遇到人群就有说不完的话就有问不完的问题呢,难道他们有什么法术让所有的采访对象说出他们需要的东西吗,他们写消息写评论写通讯,短则几十字长要几十万字,难道他们真的是魔法师吗,手指一挥新闻作品就出炉了?既然问题这么多而且都问到这里了,那么就不需要着急了,因为接下来本文就会从专业的角度娓娓地道来一一地解决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有一个核心的词在里面,那就是记者的采访技巧。
正文一、主体:记者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
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
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
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
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记者属于职业的一种。
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娱乐等功能。
由于记者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也被冠以“无冕王”的雅称。
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我国新闻工作者先贤们也都给记者的能力或应有的担当下了权威性的言论。
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其“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他就是黄远生(1885--1915),他的著名的“四能”说道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应有的的基本功,即,“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能想,能走,能听,能写,这就是记者的“四能”。
邹韬奋(1895--1944),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对新闻工作者的期待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客体: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采访对象,记者为获取新闻事实或掌握社会舆论动向而访问的人物,或主动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士。
前者包括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以及与新闻事实有这样那样关系的人;后者主要是有关部门的新闻发布人员,有时还有与新闻事实有特殊关系的人。
对于后一类采访对象提供的情况,需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引用他们提供的事实要适当交代来源。
采访对象可以包括报道对象,但其涵盖范围远远超过报道对象。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既要根据新闻线索或报道意图慎重选择采访对象,也要尽可能预先了解采访对象的情况,包括他们与新闻事实的关系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采访方式和方法。
这是顺利进行采访活动、确保事实真实、可靠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于是,记者怎样处理好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来让采访对象开口便成了记者首先要学会的功课。
而新闻采访中,最难的是对问题性事件的采访。
利害关系决定了当事人常常想尽办法、设置种种障碍阻挠采访。
在这样的当事人面前,记者并非无所作为,关键是看记者用怎样的方法进行采访。
有经验的记者总结出了这样一条思路来让采访对象开口:首先通过公共资源寻找问题;接着寻找敲门砖;再接着把握当事人的心理活动适时敲击;然后通过为当事人出主意打开缺口;最后步步推进引导当事人主动和盘托出。
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要赢得采访的成功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自己怯场,而要大胆适应;第二不要消极等待,而要主动“出击”;第三不要格格不入当外人,而要寻找媒介当亲人;第四不要知难而退,而要迎难而上;第五不要千篇一律,而要见机行事。
而性质不同的新闻事件也要求记者运用不同的采访技巧来更顺利地进行采访,如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就需要记者灵活的调整采访技巧。
突发性新闻事件:把那些不可预料到的属于不可抗力下毫无预兆和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不为人所能控制的新闻事件称为突发性新闻事件。
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突出表现是:偶然突发并带有很强的破坏性,它是客观事物急剧质变的状态,呈现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形相反的态势,并且这种偶发的质变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遇到突发性新闻事件,就是很好的考验记者的灵活采访技巧的时候了。
三、采访新闻采访,即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
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隐性采访。
所谓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
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
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隐性采访是隐藏记者的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
只适用于某种特殊场合、特殊题材或特殊采访对象。
运用这种方式,目的在于减少采访障碍和干扰,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务必十分慎重,一般应控制在法律和新闻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或已经得到有关部门的授权,切勿滥用。
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比较,有自己较为显著的特征:记者主动出击。
隐性采访是记者主动出击进行采访的行为,记者采访时一定始终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否则隐性采访就无法完整地进行。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记者也有可能出现在突发新闻的现场进行采访。
有的时候,记者还有可能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例如记者乘坐的汽车发生车祸等,但这种不期而遇的目击新闻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隐性采访,因为记者是被动地介入了新闻事件。
隐性采访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从采访计划的设定,到采访设备安排,都应精心计划,可谓有备而来,不容有所闪失。
四、采访技巧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采访最能体现新闻记者职业活动特点,是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功。
而采访技巧就是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新奇巧妙而又灵活多变的访问方法,它是采集真实材料、打开真相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许许多多新闻记者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汇集起来,加以概括、提炼的结果。
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的文章。
下面本文将就采访前的准备、策划工作,采访中的提问、语言、如何与采访对象谈话、可能遇到的问题等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采访前的准备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流程中的第一环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又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磨刀不误砍柴工,采访前的充分准备会给采访一个很好的开始,所以要详细地考虑这件事情。
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1)必须准备相关的资料采访前,一定要吃透对你所要采访对象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政策方针,了解国家相关部门对某项工作、某事件的具体规定,从而考虑采访什么、报道什么、怎样报道。
这都是采访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把握住了方向之后,对采访什么人、在何处采访、记者的介入方式、采用的报道形式和节目的结构安排,也应事先有所考虑,以便使采访有的放矢。
(2)围绕报道内容准备相关资料从宏观上讲,就是要站在全局角度,掌握上级精神,党的政策,全局范围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等等。
记者如果对宏观情况不甚了解,胸无全局、视野短浅,那么采访时自然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写出的报道就容易就事论事,缺乏内涵。
从微观上来说,就是我们了解被采访者的历史和现状。
比如,我们要采访一个人,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性格习惯、特长等等。
(3)必要的知识准备记者的采访活动往往要涉及各个领域,这就要求记者努力成为一名“杂家”。
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法律、文史、科技,哪方面都要能讲出子丑寅卯,这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闻工作者应重视平时积累。
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使得这种积累又是无止境的。
所以,新闻记者一定要经常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
(二)采访策划采访策划也是一次成功的采访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一,策划预案要充分。
记者身处采访的第一现场,事件往往瞬息万变,所以记者在采访之前应该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一旦第一选择不能顺利实施马上就拿出备份,而且采访准备方案最好是一正一反,不要雷同。
第二,策划不能一锤定音,要全程跟进,即时调整。
策划的依据和思路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央精神和主管部门的指示、部门工作的部署、社会环境的反馈。
策划是在某一阶段、针对某一情况制定的带有导向性质的报道计划,是报道的开始或准备,策划的实现靠记者现场采访,因为受实践的约束和限制,所以不能闭门造车任意杜撰。
这就存在着策划与实践是否能够吻合的问题。
现实是变动的,所以策划应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样才能适应多变的现实。
第三,策划不宜过细,既要重点框定,也要激发记者开阔采访思路。
策划的作用在于确定主旨、规定范围、规划采访行动,属于宏观调控。
但是策划不能过细,不能把记者手脚捆得太死,不能扼杀记者的主观能动性。
策划在确定重点的同时要提出多种思路和方案,打开记者的思维之门,使其以积极的探索思维面对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现实,采写出精品佳作。
(三)提问的角度记者的采访技巧,也即记者的提问技巧,一般来说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提问的角度来提问:正面提,侧面探,反面激。
(1)开门见山正面提从正面提问,又叫正问法,记者向采访对象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问题提得明快、直接,不拐弯抹角。
一般来说,这种提问方式进入话题快,采访效率高。
它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较为熟悉的采访对象,有话直说不客套更能显示彼此交往的随和;二是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他们见多识广,容易接受记者的采访,过多的绕弯子反而造成尴尬别扭,令对方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