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钟贤巍(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收稿日期:2009-10-20作者简介:钟贤巍,女,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
摘要: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文化性中图分类号:F 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09)12-0047-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以其新颖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广大旅游者的青睐。
据国家旅游局对美、日、英、法、德五国访华动机的综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第三位是游览自然风光和品尝佳肴,只占40%。
实际上,没有一种旅游能脱离民俗旅游而单独存在,这就注定了民俗旅游将是未来旅游的主流。
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外来文化加速了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变异,盲目仿造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神秘性等问题。
因此,对民俗旅游合理有效的开发和保护迫在眉睫。
一、民俗旅游的特点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不同,各地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
目前国内外对民俗旅游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西敬亭、叶涛认为,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和国忠认为,民俗旅游指在有传统旅游资源(自然风光、古迹、国家公园等)的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融入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与旅游者衣、食、住、行的旅游体系。
陆景川认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其欣赏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建筑风格、民间歌舞等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
从上述定义可得出,民俗旅游作为旅游文化中的一个范畴,有其特定内涵和文化逻辑。
对这一范畴,我们可做如下概括:民俗旅游是旅游者以异地风俗文化为凭借,通过对异质文化的观察和参与,达到审美享受的文化旅游活动。
它不是历史材料的简单搬用,更不是随意的点缀,它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不仅具有一般文化旅游的共性,而且还具有自身独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地域性任何一种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较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
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生产活动或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异,结果导致不同—47—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姻民俗及人生礼仪民俗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
(二)文化性民俗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运行机制,它沿着历史所提供的特定条件与环境发展和演变,因而它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民俗文化就成了旅游的灵魂。
失去了民俗文化,优美的风景和秀丽的风光也将成为没有血肉的骨架,旅游业也将成为风光一时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民俗文化则不是虚无缥缈的,它体现在建筑、服装、饮食、节日、礼仪、宗教信仰等多方面。
(三)参与性民俗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要有独特的民俗风情,还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人力资源来为游客提供服务,而当地居民是主要的服务提供者。
游客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而是探求参与程度更高的体验式旅游,民俗旅游带给游客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能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其中的魅力。
让游客参与其中的旅游活动项目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推崇。
(四)多样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民俗风情各不相同,民俗的多样性决定了民俗旅游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了民俗旅游活动,给游客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五)神秘性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主要吸引力就是神秘、未知,同时,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探险猎奇,这种神秘性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而且使民俗旅游更具吸引力。
二、我国民俗旅游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民俗旅游以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原始气息、厚重的历史氛围、显著的地域差异、欢愉的生活情调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大批海外游客。
陈南江等人调查发现,美国来华旅游者中,以欣赏名胜古迹为目标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56.7%。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民俗文化不再被贬损为“落后”、“迷信”、“愚昧”、“原始”,而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
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旅游界努力向国际市场学习,了解市场行情,开始学会用国际惯例推销旅游产品。
从1992年开始,中国国家旅游局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了多届主题旅游年活动,各地旅行社也纷纷推出独具魅力的专题旅游。
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民俗风情游”,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提出,正式打出民俗的旗号,这意味着旅游界对民俗旅游的开发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2003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烹饪王国游”,2004年的旅游主题是“中国百姓生活游”,虽然这些旅游主题没有明确指出是民俗旅游,但民间艺术、烹饪、百姓生活明显属于民俗旅游的范畴,这说明中国民俗旅游的开发正走向深入与成熟。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旅游业就不会产生负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看,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丝毫不亚于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研究发现,民俗旅游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严重,主要体现在:民俗旅游规划滞后,缺乏人才;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缺乏政府有效地指导和支持;外来文化的冲击破坏了民俗地民俗文化的和谐等。
这造成了旅游地社会的不和谐。
三、民俗与旅游的关系民俗是在一定地域形成的特定的文化,游客游览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脱离不了当地的文化背景,民俗与文化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民俗丰富了旅游资源,充实了旅游的内容,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旅游兴趣和好奇心,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发展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它秀丽的风景,更在于它深厚的历史积淀形成的独特文化。
我国各民族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日习俗、饮食、服饰习俗、居住交通习俗、民间娱乐习俗、礼仪交往习俗、工匠商贸习俗、医疗保健习俗、民间信仰习俗及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都是极有价值的民俗旅游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俗越来越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这种冲动、兴趣和愿望成为激发民众产生外出旅行念头的重要内在驱动—48—力,这对人们外出旅行活动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促进了民俗的传播和推广1.旅游为民俗资料的收集、传承作出了贡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国文人学者的优良传统。
古代徐霞客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到全国各地游历,了解各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神话传说,增广见识,结交学友,写成了《徐霞客游记》,其中就有大量的风俗资料。
2.现代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得到美的享受,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研究表明,学习性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
现代旅游者多以体验异地文化为目的,接待地为满足旅游者需要,多方位展示本地区民俗文化精华。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旅游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播。
民俗文化可借助旅游和旅游者传遍世界各地。
3.旅游可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拓展旅游领域。
随着民俗旅游的火热,各地民俗游竞争也日益激烈,民俗旅游目的地需要深度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旅游对民俗的消极影响1.由于旅游业是一种经济产业,其获利性可能会驱使民俗开发者、经营者只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
如,他们可能会利用民间信仰中那些落后的、迷信成分较多的因素来吸引热衷猎奇的游客,这些因素一旦渗透到旅游产品开发、服务、设施建设、宣传、导游讲解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民俗庸俗化等不良影响。
2.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正在逐渐侵蚀当地的民俗。
如,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宁蒗永宁地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虽然还保留着“阿注”走婚制和母系家庭的残余,但随着时代不断向前推进,如今大多数摩梭人已是一夫一妻,“阿注”婚姻已减少,母系家庭也逐步解体,走婚习俗将成为历史。
四、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一些地方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民俗旅游资源实行掠夺式开发,结果造成许多民族文化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性质与作用时就已消失、解体;一些民间习俗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在强大的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消失;一些民族文化遗址和民族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害,有的造成永久性破坏;一些民间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由于过度市场化而失去了当地特有的传统艺术设计,质量和材料降级,变成大规模的机器制作、批量生产的简单工艺品,丧失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度的旅游开发是以牺牲民族文化来换取部分人的经济利益。
(二)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在民俗旅游开发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传统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的现象时有出现。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本应尊重民俗、弘扬民族文化,而个别旅游项目与个别地区却以低格调的民俗包装进行简单的文化场景模仿,人为地再造民俗节目,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艺术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庸俗化,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
这使一些民俗旅游脱离当地的社会生活,缺乏自然朴素的真情,淳朴的民俗被歪曲,甚至一些不健康的陈规陋习也被错误地当成民俗特色大加渲染。
(三)外来文化加速了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侵蚀旅游活动实际上是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地民俗文化受到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和现代观念的冲击,服装配饰、饮食、建筑、节日风俗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这是对旅游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侵蚀,长此以往,旅游地的民俗将被同化,神秘性的特点逐渐减弱,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随之下降。
(四)盲目仿照使民俗旅游资源失去独特性民俗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使民俗各具特色,不能照搬照抄别处的民俗资源,盲目开发,这就失去了民俗的特点。
五、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的原则(一)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必须因地制宜:一是要就地取材。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依靠当地固有的资源,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当地所特有的优—49—势。
二是从当地客观实际出发。
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条件,不能不顾客观实际的“妄为”。
三是重发掘,轻仿制。
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游客来说,民俗的旅游价值有高有低,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发掘,善于平中见奇,不能跟风模仿、造假欺世,这势必会使游客大倒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