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语

闽南语

闽南语关于通行于泉州、漳州、厦门和台湾的闽南语,详见“泉漳片”。

闽南语(IPA: [ban˨˨lam˨˨gu˨˨]),或称闽南话(闽拼方案:Bbánlám wê;白话字:Bân-lâm-oē;台罗拼音:Bân-lâm-uē),是指中国闽南(福建南部)多个城市以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使用的方言。

此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例如东南亚称福建话(在中国大陆一般是泛指福建方言、闽语方言),台湾也称台湾话、台语、台湾闽南语、河洛话。

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有影响力的闽语。

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

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系集合或闽南本地所有通行语言,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学术上的闽南语是以厦门、台湾腔为凖的闽南语。

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南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广东西部的雷州半岛、湛江、电白、海南岛、闽西龙岩市区与漳平一带、闽东宁德市的福鼎一带、浙江南部苍南、平阳、洞头、玉环、温岭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渊源、名称及历史关于闽南语之渊源,有:闽越土著语、上古汉语、中古吴语、唐朝官话;关于闽南语之名称,有:福建话、闽南话、台湾话、福佬(福狫)话、河洛话及貉獠(鹤佬)话等等,众说纷纭,不一而足[1]。

名称∙河洛话:“河洛”一词多属八、九十岁以上年届古稀的长辈所用,如连横的用法。

[2]∙台湾话、台语:这是日本时代日本政府由台湾最多人使用的语言定义的台湾话,而“早期台湾语”指未接受西洋、东洋(日本)和南洋等影响以前的台湾语,兼指漳、泉、潮等闽南话。

[3]不过,实际上日本语出版物是以“台湾语”表记,非“台湾话”。

∙福建话:东南亚地区常用,且专指泉漳片;潮汕片就直接称潮州话。

∙河洛话:海陆丰常用。

∙福佬话:粤闽客家人常用。

∙鹤佬话:广府人用。

历史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北方人开始进入福建,造成福建地区除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以外,另外也带来了一部分的北方语言。

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上古音—3世纪时中原的语言,“泉州腔”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来源请求]唐高宗仪凤年间(约677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闽南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中原的中古音;唐僖宗中和年间(885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

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腔”的基础。

[来源请求]明末、清朝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如清晋江黄谦著有《汇音妙悟》,清东苑谢秀岚归纳出汇集雅俗通十五音等。

分布地区现今主要分布在台湾和闽南,同时在东南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江苏省:宜兴市南部山区∙浙江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o温岭市之石塘一带o玉环县之坎门、陈屿o洞头县之本岛、半屏岛、元角、倪屿o瑞安市之北麂岛、大南乡o平阳县之水头镇、腾胶镇、南麂岛、东部沿海之西湾乡、墨城乡o泰顺县之东南角o文成县之东南角o苍南县之灵溪、矾山、桥墩、马站、渔寮、藻溪、赤溪、观美、南宋、霞关、大渔、望里、莒溪、浦亭、...等城镇o长兴县、临安县、舟山群岛等地∙江西省:东北部接近浙江的地区∙广东省:东部沿海(海陆丰地区)、(潮汕地区)、西部的湛江和电白及雷州半岛、珠三角及梅州部分乡镇(如惠州仍图、汝湖等地)∙海南省:以琼山话、文昌话为代表,分布遍及全岛∙广西壮族自治区:具零星分布带∙东南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缅甸等地谱系归类从语言系统来讲,闽南语被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认为是一种汉语方言。

然而西方学者大多不认同此说法。

理由如下:第一,关于现今中国境内的不同汉语,其到底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一直在学界有争议。

由于使用不同汉语的人之间,彼此基本上并无法用口语进行沟通,因此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这些不同的汉语,基本上是“语言和语言”的关系,而不是“方言和方言”的关系[4](参见方言)。

第二,若以闽南语为讨论主轴,其与其他汉语差异甚大[5]。

以上述研究为基础,部分学者企图将闽南语的结构和基本词汇,与南岛语系和侗台语系联结,而论证其他非汉语语言对闽南语的强大影响[6]。

其指出,闽南语可视为汉藏语系的一种语言,而不是方言,而厦门话、台湾话、泉州话、漳州话等等,是闽南语的方言。

多数中国的语言学家仍习惯地将闽南语视为汉语的一种方言,而有别于西方学者视闽语、粤语、吴语等为独立的语言。

但反面见解认为口语差异很大之方言非仅存在于汉语,比如德语各地区方言,其差异程度也不小,但仍被视为德语的方言。

而荷兰语和德荷边境的低地德语的口语又很接近,并能基本通话,但被视为两种不同的语言。

所以不能把口语差异的大小作为方言和语言的评判标准。

中国语言学家以整体国家的概念来作区别,因此绝对主张闽南话属于汉语,是汉语的方言,以作为语言位阶上的主从的关系。

如下所示:汉藏语系汉语闽语闽南语[7]而新进见解归属于齐语支:汉藏语系汉白语族齐语支(汉白语族有白楚、齐秦二大支:齐秦分齐、秦二支,齐语支即传统分类之闽语。

)次方言及其亲近性闽南语支系皆源于泉州、漳州音系,但依分化时间的早晚、地理隔阂、漳泉音演变等因素,出现了不等的差异和变化。

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闽台片主条目:泉漳片泉漳片,又称闽台片,即本土闽南语,狭义闽南语。

通行于福建、台湾、东南亚、广东的海陆丰、惠州。

内部高度一致,沟通大致无碍。

不论何种口音,源头皆为泉州话、漳州话。

二者音韵系统有别,但严格对应;语法及用词基本一致。

并以不等比例,光谱式混合、渐变,出现在内部个别口语当中,称“漳泉滥”。

明、清以来出现的厦门话和台湾话(两者相似,前者较后者高亢)即属之。

∙泉州话,主要包括安溪话、南安话、晋江话、石狮话、惠安话、永春话、德化话、同安话[8]等等。

∙漳州话,主要分为“龙岩”、“漳平”、“东山”及“漳州”四小片。

通行于广东海陆丰、惠州一带的学佬话和漳州腔闽南话类似能够通话。

∙台湾话,又称台语、台湾闽南语(台独人士多不接受台湾闽南语之称):可称“海山滥”、“海内滥”。

分为“海口腔”(泉州腔)、‘北部偏海’及‘南部偏内’之“通行腔”,“内埔腔”(漳州腔)四个代表[9]。

主要特色在于大量的平埔族语、英语、荷语、日语等外来语,及中华民国政府推行之“国语”,吴语、外省方言的影响。

[10]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带、北部沿海地区及兰阳平原,故被称为内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区、台北盆地,被称为海口腔,南部则为泉漳混合区。

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滨,漳州人居住在内陆平原[11]”的说法,仅在台湾中部地区符合此一分布[12]。

∙厦门话:厦门处泉漳交界地,深受二者影响。

∙东南亚福建话:通行于东南亚之福建话,以闽台片为主,混合部分潮汕片调值。

并依所在地与当地语言相互影响。

[13]o文莱:华人人口45,800人,大部分为闽南人。

首都斯里巴加湾市通行同安县金门音的闽南语。

o缅甸:华人大约900,000人,闽南人占约40%,海南人3%。

通行漳州音闽南语。

o印尼:华人人口600万人,闽南人逾半,海南人与潮州人略少。

通行漳州音闽南语,语音接近大马的北马闽南话。

o老挝(老挝):华人大约5000余人,接近90%为潮州人。

通行\潮州音闽南语。

o马来西亚:华人接近600万人,闽南人有200万人,潮州与海南人之人口,在各方言群中排列第4及5位。

北马盛行漳州音(主要通行城镇是槟城和太平)及潮州音闽南语,中、南马通行泉州、永春及潮州音闽南语,海南音闽南语盛行于南马及东海岸部分地区,东马通行漳州音闽南语。

o菲律宾:华人人口约有百万人,90%为闽南人,大部分祖籍泉州晋江。

通行泉州音闽南语。

o新加坡:华人人口300余万人,闽南人(漳州、厦门、泉州)约100万,潮州人有47万,广东人(广府人)有45万, 客家人有9万, 海南人有15万,操闽南语系者,占了华人总人口的81%。

通行泉州及潮州音的闽南语,少部分人至今还使用漳州话。

o泰国:华人人口接近600万人,潮州人逾40%,海南人18%,闽南人16%。

通行潮州音闽南语。

唯普吉岛及泰南部分地区通行漳州音闽南语。

o越南:华人人口近百万人,潮州人占34%,闽南人6%,海南人2%,共计42%。

通行潮州音闽南语。

浙南片主条目:浙南闽语∙明末清初,有大量的闽南人(主要是龙溪、海澄、漳浦、安溪、惠安、同安等地)迁徙到浙南的苍南、平阳、玉环、洞头一带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鼎、霞浦一带。

闽南话传入浙南、闽东地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浙南是南部吴语,闽东语是福州话类别)的影响,与闽台片形成一定差别。

与闽台片比较,主要是入声韵、鼻化韵的退化消失以及用词方面的差别,但仍保留了其它特点。

相对来说,比潮汕话更接近闽台片。

潮汕片主条目:潮州话∙潮州话:也称潮汕话。

其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

纵然如此,彼此虽然各讲各的可是还算能沟通无碍,基本上潮闽双方都可很快速的融入对方的语系里。

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诏安、新加坡等。

潮汕话除了分布于潮汕地区以外,还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众多潮人聚居地,如泰国曼谷和其他城市的唐人街、柬埔寨的大部分华人和越南的一部分华人社区。

著名戏曲荔镜记(陈三、五娘跨越阶级性的爱情故事),来自潮州地区,亦广传于闽南、台湾等地,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

一直以潮州市区至澄海一带口音为标准。

中山片主条目:中山闽语∙北宋时期,大量福建移民迁徙到广东省的隆都、南蓢、三乡、张家边一带。

闽南语传入中山市区后,由于自身的演变和受周围方言的影响,与闽台片形成一定差别。

大田片分布于福建省大田县及周边。

琼文片主条目:雷州话和琼语∙雷州话,又称黎话(不是黎族的黎语)、海话,主要流行于电白、湛江,北宋之前大致居住在河南(洛阳周边),两宋年间北方战乱,先迁居到福建莆田一带,再沿着海边迁居至闽南、潮汕、海陆丰、电白、湛江、海南。

雷州话与潮汕话有一定互通性,但这种互通性过去因两种方言的地域上的隔离使得两地人互通甚少而不易察觉。

∙海南话,又称琼语。

是说闽南话的人(有说是莆田)迁移过去之后与当地语言混合后形成的一种语言。

海南话以文昌话为代表,与其他片区差别最大,基本上不能沟通。

诸多语音特点和差异,如具备子音 f 等,使其归属于闽南语支系有些许争议。

保留古汉语成份发音子音闽南语的子音(声母)直接继承上古中原语的声母系统。

在这一方面,闽南语因为早在晋末五胡乱华便远离了故土,而并没有受到中古汉语系语音演变的影响,一路南迁至福建等地,留住上古中原语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