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产业布局与集群

第十一章 产业布局与集群

第十一章产业布局与集群本章首先讨论了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阐述了产业布局基本理论,分析了影响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论述了产业集群的成长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产业布局的集群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第一节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在长期的产业布局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探索并形成了不少有关产业布局的理论,本节重点讨论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环境学、生态学理论。

一、产业布局的基本内涵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

它是一种全面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经济布局。

从产业布局的研究对象看,产业布局就是将资源在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之间配置的过程。

从产业布局的目标来看,就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最优配置。

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即与人类的无限需求相比,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及社会财富,都是有限的。

因此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选择,成为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对象。

从纵向方面考察,产业布局是同一产业在各地区的配置与关联;从横向方面考察,是集聚于同一地域空间的各产业的关联与组合。

从静态地考察,产业布局是指产业生产力在一定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从动态地考察,是产业生产力诸要素在空间上的安排部署和调整,是政府对产业在空间上的规划、部署、协调和组织。

①产业布局是关系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从经济资源出发考虑产业布局,忽视从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结果必然造成三大系统的运行失调。

其重要理论原因是江曼琪:《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对产业布局优化内涵理解的片面性,认为产业布局优化的根本评价标准就是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便是实现产业布局的最优。

作为产业布局对象的资源,不仅包括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还包括自然环境资源。

自然环境与人类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一方面提供给人类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容纳、贮存和净化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

环境也是一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

因此,可以将产业布局所配置的资源统称为环境经济社会总资源。

只有把资源配置真正理解为对环境经济社会总资源的配置,才能使产业布局的结果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完全意义上的产业布局优化应该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二、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①产业布局的内涵决定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既要遵循经济学规律,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又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以环境学、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空间分布、组合与优化的规律,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根据发展时期与理论内涵的差异,产业布局区位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地区间经济联系的不断扩大,需要从理论上深入分析和重新解释产业空间布局、经济分布及地区间经济差异问题,为经济活动提供指导。

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孤立国圈层理论)其中心思想是农业经营方式并不完全取决于自然料件,还必须把运输因素考虑进去。

杜能的理论假定主要有:所分析的对象为一个简单的孤立国;惟一城市位于中央;农业土地经营方式与农业部门地域分布,随距离城市市场远近而变化,其变化取决于运费的大小;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者工资、资本利息在孤立国中是均等的;交通费用与市场远近呈比例。

“杜能圈”:杜能分析“孤立国”内,如何分布农业才能从一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他认为,利润π是农产品价格(P)、农业生产成本(C)和农产品运往市场(T)的函数,即π=P(C+T)。

他用此公式计算出各种农作物组合的①刘家顺、杨洁、孙玉娟:《产业经济学》,245-26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合理分界线,并将孤立国划分成6个围绕城市中心呈向心环带的农业圈层,每一圈都有特定的农作制度,这即是“杜能圈”解(见图11-1)。

图11-1 杜能圈模式图农业圈层是:(1)自由农作圈(提供鲜菜、牛奶等);(2)林业圈(提供薪炭);(3)轮作农业圈(主要提供谷物,谷物与饲料作物轮作);(4)谷草轮作圈(提供谷物为主、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

是圈层中面积最大的一个);(5)三圃式轮作圈(提供畜产品为主,1/3土地种燕麦,1/3种稞麦,1/3土地休闲);(6)畜牧圈(大量土地牧放或种植牧草)。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

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

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

运输区位法则: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的地点,首先是运费最少(以吨公里计)的地点。

为了寻求最小费用点,该法则将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图形。

当多个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地不重合时,区位图形为一多边形。

据此多边形,可推求最小运费点P(x , y)(见图11-2)。

图11-2 区位多边形假设原料、燃料和市场有M 1,M 2,…,M n 个,运量分别为m 1,m 2…,m n ,距最小运费点P 的距离分别为r l ,r 2,…,r n ,总吨公里为S ,则总运费的计算方程为:11n ni i i i S m r m ====∑∑欲使S 达到最小值,只需S 对X 和Y 分别求导并令其等于0,通过求解方程组,求得最小运费点P 。

劳动力区位法则:当原材料和成本的追加运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时,可使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离开或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转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集聚法则:如果企业因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以上两个法则的运用均可用等费线方法进行分析。

等费线是指单位原料或产品相等运费点的联线,决定等费线就是运费增加额与劳动力(集聚)节约额等同的相切线。

在决定等费线内是工业最佳区位。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共同构成了古典区位理论,其共同点在于以最低成本或最节省运输费用来实现产业利润最大化,他们均不考虑市场销售因素和消费因素等问题,所以古典学派又被称为西方产业区位理论的最低成本学派。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20世纪30-60年代是西方产业布局理论的发展时期。

在这一时期,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第二、三产业先后取代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使得市场成为决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于是工业区位就由立足于单一的产业中心转变为立足于城市或地区、由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因子分析转变为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和市场因子分析。

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产业布局理论,统称为近代区位理论。

包括市场区位学派和地理区位学派。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最优,这种发展为产业区位理论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贸易边界区位理论费特创立的贸易边界区位理论使得区位理论进入了发展的第二阶段——近代区位理论。

费特认为,任何工业企业或贸易中心,其竞争力都取决于销售量,取决于消费者数量与市场区域的大小。

但最根本的是,运输费用和生产费用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这两种费用的高低与市场区域大小呈反比。

费特假定有A、B两个生产地,利用等费线方法,可以得出两产地贸易范围(见图11-3)。

图11-3 费特的贸易区边界Z线:A、B两地各自所需的生产费用和运费以及其他条件均相同时的贸易0区边界。

2.一般区位理论俄林的一般区位理论认为,地区是分工和贸易的基本地域单位。

从一国范围来看,国内各地区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既导致区际贸易的开展,又决定国内工业区位的形成;从国际范围看,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既导致国际贸易的开展,又决定国际范围内工业区位的形成。

在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区际范围内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工业区位取决于产品运输的难易程度及其原料产地与市场之间距离的远近。

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可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工业区位取决于各地人口、工资水平、储蓄率和各地区价格比率变动等。

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各地区价格比率的变化会导致有差异的地区生产要素配置状况发生变化,引起工业区位的改变。

工业区位的移动既与已经形成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历史格局有关,也是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重新配置和均衡关系变动的结果。

3.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近代区位论的核心部分。

该学说主要假定地域是一个均质平原,避开了自然地形和人工障碍影响,经济活动的移动可以长年在任何一个方向进行,居民及其购买力是连续的均匀分布,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

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

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

规模大、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

中心地模式:理论模式是指在—个平原地区,各处自然条件、资源都—样,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均无差别,购物以最近为原则,则这个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每个中心地的理想服务是圆形服务面(见图11-4)。

图11-4 中心地理论模式变化模式:①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分布要以最有利于物资销售为原则,即形成合理的市场区。

一个高级中心地的服务能力可辐射到相邻6个次一级中心地,因而一个高级中心地所拥有的市场范围就是1+6×1/3,即相当于3个次一级中心地。

假定上一级中心地所支配的下一级中心地市场范围的总个数为K,则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就构成了K=3系统中心地等级序列的空间模式。

②在交通作用明显的地区(如交通枢纽区),中心地区分布应以便于交通为原则,即各级中心地均应分布在上一级中心地六边形市场区边界的中点处。

一个高级中心地相当于4(1+6×1/2)个次一级中心地。

因此,就构成了K=4系统中心地等级序列的空间模式。

4.市场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是利用克氏的理论框架,把商业服务业的市场区位理论发展为产业的市场区位理论。

他首先做了与克氏相似的假定。

该理论认为,由于产品价格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产地价格加运费),造成需求量的递减,因而单个企业的市场区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