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 完整版本ppt课件

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汉语“课程”出现于唐代,孔颖达在 《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的“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 时用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治。”,这是我国“课程” 一词的最早出处。宋代朱熹应用课程一词较多,例如“宽着期限,紧着 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但很难说是专用术语,只能大致说 包括了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安排。 近代,我国就把各级学校的教学科目及其教学顺序、教学时数等的规定, 叫做某级学校的课程,如小学课程。教育学中所说的“课程”,严格地 说是“学校课程”。释义
容。
本课程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王本陆 男,1967年生,湖南人,教育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电子邮箱:
学术领域
1.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认识论,现代教学理论,全资源课程理论 2. 教育伦理学:教育伦理哲学,教学伦理学 3. 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哲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研究 主讲课程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
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
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
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
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
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
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
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
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课程
(一)从词源上追述课程的内涵 1.词源学的 我国古籍中有关于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记载,例如《礼记·内则》篇就
课程论和教学论所研究的课程和教学问题也就是在课程与教学领域 存在的需要讨论和解决的矛盾 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教学要点: 1.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 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 3.教学论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4.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5.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
(二)教学论学科形成( 17-19世纪)
诞生标志:夸美纽斯1632年 发表的《大教学论》
泛智教学论:教育把一切事物 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普及初等教育,并首次论证了班级 授课制的优越性。
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 人的艺术”,该书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第 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和集体教学的优势;
科研项目(主持) 1. 教学伦理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012—2014. 2. 信息技术条件下“全资源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高校基
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0—2012. 3.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创新研究,国家“985工程”三期北京师范大
社,2009. 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不一一列举。
本课件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七章 教学目的与教学功能
第八章 教学模式 第九章 教学方法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与媒体 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现象、问题、规律 关于研究对象,国内三种观点:
1)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2)课程论研究 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3)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规律, 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规律。
关于课程和教学现象 → 课程和教学问题→课程和教学规律 2.事实问题(是什么)、价值问题(为什麽)、技术问题(怎么样)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 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概念: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与“教育学原理、 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并列,是对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类问题进行阐述和研究的专业学科。课程论研究的内容有: 课程的内涵、课程目标、课程方案和计划、课程内容等等;教学论研究的内容有:教学目标、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设计等等。
【教学难点】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课程的表现 形态和分类。
【学时数】4学时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掌握以下概念和原理:课
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分科课程、 知识、经验、活动、计划与方案、课程的表现形式、 学校课程、古代和近代地课程形态、现代课程的形成、 当代课程的形态、综合课程、显性和隐蔽课程、影响 课程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2、课程论的独立与蓬勃发展
时间:20世纪初期 1918年,博比特(F.Bobbitt)的《课程》
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现代 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世纪中叶以后,课程理论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一些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 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社 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和以 学生经验及兴趣为主的学生中心课程理 论。
走向融合
(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在中国,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 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都是显学,儒 学对后世影响最深远;孔子“六艺”、“子以 四教(文、行、忠、信)”,以及启发式、温故知新等; 《学记》教学相长、“善喻善教”;汉朝以后 儒家独尊等。都是有关教育(课程与教学)内 容与方法的见解。
该书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务交 给一切人类,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较系 统地阐述教学原则问题、强调教学必须尊崇万物的严谨秩序,力 求教的彻底、迅速和愉快,并由此提出了一些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主张采取集体教学 的新形式;还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问题。
(二)学者的分析
1、香港学者:课程的定义分为五大类:以课程为学科、 学程和学科内容;以课程为计划;以课程为目标;以 课程为经验;其他的课程定义。
学“世界一流教育学科与中国教育创新”基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团队项 目,2009—2013. 4.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哲学的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十五规划课 题,2004—2006. 5. 教育伦理哲学:关于教育伦理基础的系统考察,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 年教师基金项目,2002—2005.
代表作品 1.王本陆.教育崇善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本陆.现代教学理论:探索与争鸣.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3.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王本陆主编.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成熟的标志:
1806年,德国教育家
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
育学》一书,是继《大教
学论》之后教学论学科形
成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
1、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 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
2、依据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 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既新旧观念产生 联系和统整的过程;
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 兴趣理论和学生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 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 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教学类型和方法;
3、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 势:走向融合
从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出版, 到1918年博比特《课程》问世,再到 80年代韦迪(RWeade)“课程教学” 理论的提出,前后近400年,课程与教 学理论走过了一条“形成——分化—— 融合”的发展之路。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 发展
学者下的“课程”定义
课程一词对应“curriculum”,词根是拉丁文 “ currere” , 意 思 是 “ 跑 道 ( racecourse ) ” , 因 而 西 方 最 为 常 见 的 “课程”指学习的进程。
但仍然有“教程”和“学程”的侧重。
概括来看,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 程的安排”
杂志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沈阳师范大学 教师专业发展学院
孔繁成
【教学目标】掌握课程概念,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认 识 ,课程发展的历史状况,课程论涉及的基本问题和 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教学内 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分科课程、知识、经验、 活动、计划与方案、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古 代和近代地课程形态、现代课程的形成、当代课程的 形态、综合课程、显性和隐蔽课程、影响课程的外部 和内部因素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孔繁成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是初等教育专业基础
理论课程,必修。本课程任务:向学生
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
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
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
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
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也是西方课程与 教学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古希腊教育有雅典的 “七艺”和谐教育和斯巴达军体教育两种类型。
古希腊课程与教学思想有如下特点:培养目标 上强调理性;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强调教学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主张要启发式教学。
智者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古 罗马昆体良撰写第一本教育学专注《雄辩术原 理》,较全面总结了培养演说家的教学原则和 方法,成为西方教育学的源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