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课一、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ppt

《第二课一、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ppt

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中,你能想到什么?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永恒的、无条
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 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绝对的运动与相对的静 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整的运动观。整个 物质世界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静又动 的辩证变化过程。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 拉克利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
B 河流——克拉底鲁”这两种观点( )
A、前者是唯物主义观点 B、前者承认物质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 认了相对静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C、两者都正确说明了物质和意识关系 D、两者都割裂了物质和运动关系
(二)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火车上的男孩相对 于行驶的火车,他 的位置有没有动?
组成他人体的各细 胞、各器官有没有 运动?
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又如:惠施、僧肇
古希腊数学家芝诺:飞矢不动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
2、静止的含义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 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2)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 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 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 回 乡偶 书 ❖ 贺知章 ❖ 少小离家老大回,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 ❖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个代表”重要思想
人的认识也是不停运动
结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 ⑵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 到底什么在运动呢?
物质
主 根存
本在

属方 性式
运动
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呢?
宏观物体—— 机械运动的载体 原子、离子——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命有机体—— 生物运动的载体 生产方式—— 社会运动的载体 人脑—— 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小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物质
主体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动中有静
运动
静止
静中有动
普遍性
规律
客观性
遵循规律,利用规律
机 械 运 动
化 学 运 动
生命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⑶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⑷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刘德华还是刘德华,不是梁朝伟, 也不是周杰伦,为什么?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辩证发 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从猿到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劳动奠定了意识的物质器官; 其次:劳动使得语言得以产生; 再次:劳动使得意识的内容得以丰富。
第三、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是不可违抗的。
(2)规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和 变化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具有可知性
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 和把握规律
注:规律可以被发现、认识和利用, 但不能被改造。
3、按客观规律办事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 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 统一
D 1、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是( )
A. 物质是运动主体 B. 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 C. 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
2、毕而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
A 概念中运动,这观点属于( )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的观点 D. 神创论观点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 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 动的首要前提。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 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 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 会生活。

社会性质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人们对规律的认识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 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第二、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 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 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 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2.物质、运动、规律三者间的联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 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
《拔苗助长》 想想为什么拔苗助长的做法不能取得成功?
(2)规律的特点
太阳系模式图
人类 社会
大雁南飞北返
的发
展是 有规
人类社会发展道路
律的
遗忘规律
自然界事 物的运动 是有规律

思维领域 事物的运 动是有规
律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 第一、规律的客观性就是指规律的存在和 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本节内容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
❖ 电子饶着原子核运动 ❖ 铁生锈,事物腐烂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自然界是不停运动的
❖ 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无改鬓毛衰
❖ 小时四条腿,长大两条腿,老了三条腿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
义社会……
人类社会也是不停运动
❖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


社会结构

社会面貌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2)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 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特 有的精神活动过 程及结果。从其 起源和基础上看, 意识是物质的最 高产物。意识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
(二)行动成就人生运动
❖ 1、行动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 2、行动展示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⑴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⑵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人们可 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三、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⑴、规律的含义 注意:
1.(09江苏卷)《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 1、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2、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3、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社会存在: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
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