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部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环境污染和破坏,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

我国人均占有的淡水资源不丰富。

而且因时空分布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水资源十分缺乏。

随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持续增长,水的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

同时,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减少了可利用的水资源,进一步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

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已成为制约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发展、破坏环境生态、影响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全国性缺水状况和水环境污染势必更为严重中国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

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

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水污染防治的手段1.法律和行政手段:由于经济和法制的滞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以健全法制和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

1996年,全国人大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集中体现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为主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转变。

国务院也规定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要做到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实行三同时制度,这为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监督管理和强化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最终实现水体变清,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转变观念,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觉得用水掏钱是理所当然,但对排污也要掏钱则觉得难以接受。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城市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这不利于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也是造成我国水体普遍受到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一般完善的排水工程,每立方米污染投资大概在1500-2000元,经常性费用一般在元/立方米污水。

2002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大约为400亿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将增加到640亿立方米。

从保护城市水源水质并逐渐步完善水环境的角度考虑,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至少要达到50%(目前不足15%)。

要达到上述处理程度,年投资至少需要800亿元人民币,污水处理的成本太高。

而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转变观念,走市场化的路子,即谁污染谁治理,在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水污染治理费,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运营,国家只负责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

3技术手段:为了消除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从根本上说有两个途径:一是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和清洁产品,将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消除它们对水环境的污染,从而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由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二是采用适当的技术,消除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

由于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们还不可能要求所有的领域都应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清洁产品,所以,采取合适手段,将污染物去除或将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是消除环境污染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污水处理理应包括污水收集和输送,只建污水处理厂而没有相应的管理网收集系统,不是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

有的地方厂建好了,却由于管渠建设不善,只能半负荷运行,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由于未经处理的污水任意排放,造成了受纳水体的严重污染。

所以建立完善的污水收集与输送系统是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

②确定合理的规模对污水处理厂究竟建多大规模要有长远考虑和统筹安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现在和将来的污水处理量,以此指导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

③选择适当的处理工艺不同的地方,由于水量、水质不同,排放标准也不一定一样,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处理工艺。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大多采用一级处理及一级加强处理工艺,其基建费用一般在500-700元/立方米,经常性费用在元/立方米范围内,比较适合于污水排放量不大或环境容量较大,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相反,二级处理及二级加强处理工艺比较理想,这类污水处理工艺通常以活性污泥法居多。

氧化沟因其处理效果好、性能稳定,便于管理,在二级处理中被广为采用。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一、按流域、区域综合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二、1.水污染综合防治是流域、区域总体开发规划的组成部分。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按照“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的原则,对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化统筹考虑,合理分配和长期有效地利用水资源。

2.制订流域、区域的水质管理规划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制定水质管理规划时,对水量和水质必须统筹考虑,应根据流域、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工业布局、人口增长、水体级别、污染物排放量、污染源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水体自净能力等因素,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确定出优化方案。

3.重点保护饮用水源,严防污染。

对作为城市饮用水水源的地下水及输水河道,应分级划定水源保护区。

4.厉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方针。

加强农业灌溉用水的管理,完善工程配套,采用渠道防渗或管道输水等科学的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

重视发展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业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和废水回收再用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5.流域、区域水污染的综合防治,应逐步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对流域内的城市或地区,应根据污染源构成特点,结合水体功能和水质等级,确定污染物的允许负荷和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目标,并将需要削减的污染物总量分配到各个城市和地区,进行控制。

6.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合理使用化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研究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发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以防止和减少农药(包括农田径流)对水体的污染。

二、减少耗水量当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资源利用紧张,另一方面浪费油很严重。

必须把减少耗水量最为水污染防治的一项重要政策执行。

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利用先进的工艺,制定各行业的用水定额,压缩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工业废水要实行清污分流、一水多用、串级使用、污水回用等多种措施,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三、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必须单独治理或预处理四、调整工业布局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有限,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自净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水污染的作用。

在缺水较严重的地区,不再兴建耗水量大的工业企业。

对于用水量,污染严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应采用关、停、并、转的措施。

五、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业和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

规划前必须切实查清水资源总量及水质状况,如果需要水量超过水资源总量时,应采取相应的给水和污染水处理措施,并采取蓄水、保水、再生、回用等措施,以保证弥补供水不足。

总之,水环境保护必须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防治污染三者并行的方针。

(1)减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

(2)第一,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废水排放量;第二,尽量采用重复用水及循环用水系统;第三,控制废水中污染物浓度,回收有用产品;第四,处理好城市垃圾与工业废渣。

(3)(2)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

(4)第一,在制定各种规划时,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要采取预防措施;第二,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第三,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规定排放标准;第四,将同行业废水集中处理,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便于管理;第五,有计划地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5)(3)加强监测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

(6)第二,设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保护水源;第二,颁布有关法规,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污染的具体条例。

我国水环境的现状当前,我国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水污染。

尽管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在水污染防治出台了一系列水质标准和法律法规,但水污染的发展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2 002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表明,地表水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污水和很多工业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的工业废水还含有有毒有害的人工合成有机物,如合成农药和染料等,使我国大多数城市河流都存在严重的有机污染,导致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后果非常严重。

二、水污染防治的手段1.法律和行政手段由于经济和法制的滞后,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直以健全法制和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

1996年,全国人大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集中体现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为主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由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转变。

国务院也规定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要做到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实行三同时制度,这为进一步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监督管理和强化执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最终实现水体变清,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转变观念,实现污水处理市场化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觉得用水掏钱是理所当然,但对排污也要掏钱则觉得难以接受。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城市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都是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为主,这不利于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也是造成我国水体普遍受到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