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命题作文审题方法指导
小试牛刀
3、领会题目的隐含意义。 审题训练1:《在阳光下成长》的“阳光”的深层含义: 指像阳光一样使人感受到温暖的人或事 审题训练2:《我的梦》的“梦”的深层含义: 梦想
中考佳作
为了自己的梦(片段)
我是一只蚌,一只其貌不扬,但又让人充满期待的河蚌。因为经过漫长 的磨砺与坚持,我将孕育出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珍珠。
以问引领法
模拟演练
例2:
题目 关键字
特点 寓意
中心
送他人一道阳光
阳光
温暖、明亮、积极、健康、美化环境
美好的精神品质:善解人意、无私奉献、理解信任、热心帮助 ……
通过写一次人们到医院给患者进行无偿献血的情景,表现人间 的大爱。 通过写一次陌生人给一个受伤的人进行的无偿救助的情景,表 现他的善良。 通过写一次自己给一个自大的朋友一次善意的批评的情景,表 现友人之间深厚友谊。
方法归纳
(一)以问引领法 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
针对题目提“是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 答。
例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关键字:握 提问:(1)握谁的手:父母的手、老师的手、朋友的手、陌生人的手…… (2)为什么要握(感悟或感情):愧疚、感谢、共享、快乐、思念……
习作试改
梦之门,谁都在寻找着。…… 梦之门,一直都在身边。…… 梦之门,伴随青春季节。……
修改: 每一种色彩都应该盛开,每一个梦都值得浇灌。为了自己的梦,就算
100次的摔倒,101次也应该站起来,向着的你的梦奔跑!…… 每一种信念都值得尊重,每一个梦都值得坚持。为了自己的梦,就该
坚守自己的信念,纵使遭受波折,也应该毫无动摇地继续勇往直前。…… 每一种坚持都值得纪念,每一个梦都值得奋斗。为了自己的梦,就该
方法归纳
(三)添枝加叶法
有时作文题只给我们一个词或是词组、短句,可以在理解命题作文题 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 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如:《为了自己的梦》 关键字:梦 为了 拓展:( 谁 )为了自己( 什么)的梦( 做了什么 ) 中心:(昙花)为了自己(多年一现)的梦(甘愿承受往日无人理睬的痛 苦) (屠呦呦)为了自己(研制有效抑制疟原虫的药物)的梦(努力研究,最终 研制出青蒿素惠及众生)。 (我)为了自己(考上理想的高中)的梦(奋力拼搏)。
分数
10-9 8-7
6 5-4 3-1
激趣导入
踏花归去马蹄香
因为只有这位画家审题很准,抓住了“香”这个题眼。没有 选中的那些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 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立即联想到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而引 来蝴蝶将其误作花,如此画境自然成功得获得第一名。
我们的作文也和绘画一样。审题是决定作文 成败的第一步。在考试时,审题定位准确,是 文章(获36人得)青睐的重要保障。通常作文是确定“(37人) 写什么”远比确定“怎么写”要重要的多。“ 写什么”一指题目要求写什么。二指根据题目 要求,“我”可以写什么。
中心:通过写想握住爸爸粗糙的手,表达对他的思念 通过写想握住朋友的友谊之手,表达与他们一同成长的快乐
通过写想握住陌生人伸出援助之的手,表达对他的感谢
中考佳作
为了自己的梦(片段)
在花丛中,有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在百花盛开时,唯独它没有开放。夏秋 时节,它在万众瞩目中撩开迷人芳姿。紫色花柄托起很大一朵昙花,洁白的花瓣 整齐地一层包着一层,沉甸甸压枝欲断的花,颤悠悠的抖动,花瓣缓缓的打开, 舒展。昙花的生命很短,但它为了实现自己的梦,坚定信念,最终实现了。
教学目标
3、领会题目的隐含意义。 我们对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还应认真体会其
深层的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内在含义。标题的含义一般是多方 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
小试牛刀
1、 审清题目的限制。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趣事》 限制了写作对象: 事 限制了写作数量: 一件 限制了取材范围: 发生在我身边 限制了文章体裁: 记叙文 2、审清题目的重点:捕捉、推敲题眼。 审题训练1:《他(她)真美》的题眼是____美___ 审题训练2:《战胜自卑》的题眼是________战__胜_ 审题训练3:《不寻常的考试》的题眼是____不__寻_ 常 审题训练4:《他也是我的老师》的题眼是_也___
审题要求
2、审清题目的重点:捕捉、推敲题眼。
一般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题目有“题眼”。文题的重点 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 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
(1)文题是句子的,句中的动词往往是“题眼”。如《爸爸的花儿落 了》的题眼是“落”。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爱花天性的爸 爸离开人世。
我身子里面藏着一颗坚硬的颗粒,刺得我很痛。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并 将痛苦渐渐包裹。那粗糙的东西对于我的肉体来说,犹如无比尖锐的利器,一 下下划着我的身体。
我找到妈妈,对她说出了放弃的想法。妈妈抚摸着我的额头亲切的说: “孩子,记住,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凝结成一颗引人注目的珍珠,就得有一 份毅力去坚持、等待。”
病文诊断
梦之门,谁都在寻找着。…… 梦之门,一直都在身边。…… 梦之门,伴随青春季节。……
诊断:上文的问题在哪里?
明确:没有审准题目,只关注了“梦”这个关键词,忽略了另一 个关键词“为了”。“为了”它表示一种目的。这种目的带有强烈 的指向性,是行动的出发点,是经受磨炼时的意志力的来源。根据 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作文的重点要放在为了实现梦所付诸的 行动和经受的磨炼上,最终的精彩则是对行动与磨难的馈赠。
审题要求
1、 审清题目的限制。
要仔细阅读题目以及相关的话题、材料、写作要求、提示语 等,作文的限制就在这些“部件”中有所体现。一般包括:字数( 500字以上)、文体、话题、保密性(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人称、数量、时间、空间、中心等。
如:说说牛汉《我的第一本书》这个作文题目有哪些限制? 限制了写作对象:书 限制了写作数量:一本 限制了取材范围:我的 限制了文章体裁:记叙文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我们要有昙花坚定的信念。
是谁在失聪悲惨的命运中苦练钢琴,是谁紧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他是贝 多芬。贝多芬为了实现自己的音乐梦,努力拼搏。即使在面临失聪的情况下,也 不放弃自己的梦。在失聪的世界里,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他牵手音乐, 在琴键上舞动,谱写一支支美妙的乐曲,辉煌地写于历史之顶。
添枝加叶法
师生评价
为他人送一道阳光(范文) 粥店在我上学的公交车站旁,粥店老板是一位四十开外的中年汉子。短发 ,瘦脸,身上系着一块青蓝色长围裙。店面虽小,却收拾得井然有序,三张方桌 擦得锃锃亮,每张方桌上都放着一罐红糖。 小店的粥还真有几分物质,纯正的香糯小米熬得黏你的嘴唇。如果喜欢,还 可以放上一大勺红糖,再用筷子慢慢地搅动,闻着粥香,看着那粥由乳白色慢慢 变成酱紫色。俯下头,撮起嘴,沿着碗边吸一口,然后抬起头,细细下咽。那个 香啊!可足足品味三分钟。粥也便宜,一元钱一碗,钱就放入他身边的那个铝饭 盒中。每天早晨上学或傍晚回家,我都要在这儿喝上一碗香糯小米解解馋。 汉子的生意很好,早晨上班的时候他的店里总是挤满了人,汉子一边舀粥一 边招呼着顾客:“再等一下,马上就好。”当汉子把盛好的粥递到顾客手上时, 心里的幸福感就会如潮水般四溢开来。
提问
中心
写法
送他人一道阳光
送 送谁:爸爸妈妈、老师、朋友、同学、环卫工人、陌生人…… 为什么要送(感悟或感情):善解人意、无私奉献、理解信任、热 心帮助、思念、美好、鼓励安慰…… 通过写一次自己给心情低落的妹妹一句关切的问候,表现亲人之间 的关爱。 通过写一次别人给一个跌倒的人进行搀扶,表现人们的互助互爱 通过写一次自己给碰撞到你的人一个宽容的微笑,表现你的宽容
审题要求
(3)文题是一个词的,这个词本身就是“题眼”。如朱自清 《背影》、莫怀戚《散步》。
(4)不能忽略虚词。 “最”“也”“还”“更”“再”“其实”“依然”等副词出 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 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所以虚词不“虚”,副词不“ 副”,必须重视。如海伦.凯勒《再塑生命》中的“再”就是应 精心琢磨的方面。
方法归纳
(二)探究寓意法
我们对题意的理解不能仅限于表层含义,还应认真体会其深层懂得比喻义 、引申义或语境义。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 内在含义。
(1)先写出关键字词的本意,以及特点(特别是带有寓意的词语) (2)再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集中而深刻。 如:《最美风景线》 关键字:风景线 本义:供人们观赏和游览的风景(山水、花草、建筑)优美的地带。 寓意:比喻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某种景观、景象或值得关心的态度与行为。 中心:通过写环卫工人清洁街道的情景,表达对他默默奉献的赞美。 通过写儿子和盲眼父亲互夹牛肉丸给对方的情景,表达对父子之爱的赞美。 通过写朋友鼓励输掉演讲比赛的自己,表达对真诚友谊的赞美。
不停地奋斗,终有一天,梦的种子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模拟演练
请以“为他人送一道阳光”为题。写篇不少于500字 的记叙文。
要求:①贴近生活,关注体验,言之有物;②认真 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 名、姓名;④要求审清题目要求,找准作文题眼,确立文 章中心。
模拟演练
例1:
题目 关键字
告别困兽时代
——中考命题作文审题
教学目标
1、审清题目要求,找准作文题眼。(重点)
2、掌握审题技巧,确立文章中心。(难点)
3、尽可能地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
能,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充分写出自己的风格
(36人)
,张扬学生青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