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冲压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冲压模具毕业设计论文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毕业论文作者:学号: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专业:模具设计及制造题目:仪表盘固定支架A冲压模具设计指导者:讲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评阅者:(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2014年06月10日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冲压的概念及其优点 (1)1.1.1冲压的概念 (1)1.1.2冲压的优点 (1)1.2冷冲压模具国内外现状 (2)1.2.1模具CAD/CAM技术状况 (2)1.2.2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状况 (2)1.3我国冲压模具发展趋势 (3)第二章冲压工艺及模具结构设计 (4)2.1 制件的工艺性分析及工艺计算 (4)2.1.1 工艺分析 (4)2.1.2冲裁模的工艺方案的确定 (4)2.1.3计算毛坯尺寸 (5)2.1.4排样及工艺计算 (5)2.2 冲压力及压力中心的计算 (7)2.2.1冲压力计算 (7)2.2.2计算压力中心 (8)2.3 凸模凹模凸凹模刃口及结构尺寸计算 (8)2.3.1 计算模具刃口尺寸 (8)2.3.2 落料凹模结构尺寸计算 (9)2.3.3冲孔凸模结构尺寸确定 (10)2.3.4凸凹模结构尺寸确定 (10)2.4其它非标准件的设计 (11)2.4.1橡胶垫 (11)2.4.2推件块 (12)2.4.3卸料板 (12)2.4.4凸凹模固定板 (13)2.4.5凸模固定板 (13)2.4.6垫板 (13)2.5标准件的选择 (13)2.5.1送料定位机构设计 (13)2.5.2卸料螺钉 (14)2.5.3推杆 (14)2.5.4推板 (14)2.5.5模架的选择 (14)2.5.6紧固螺钉 (14)2.5.7圆柱销钉 (15)2.5.8模柄 (15)2.6压力机与模具总体结构 (15)2.6.1压力机的确定 (15)2.6.2模具总体结构 (16)第三章弯曲工艺及模具结构设计 (16)3.1 制件的工艺性分析及工艺计算 (17)3.1.1制件的工艺性分析 (17)3.1.2弯曲力计算 (17)3.2弯曲模工作部分尺寸的计算及结构的确定 (17)3.2.1弯曲模的圆角半径 (17)3.2.2弯曲凸模和凹模之间的间隙 (17)3.2.3弯曲凸模和凹模宽度的计算 (18)3.3凸模、凹模和凸凹模结构设计 (19)3.3.1凸模结构 (19)3.3.2弯曲凸凹模结构 (19)3.3.3弯曲凹模结构 (20)3.4其它非标准零部件的设计 (20)3.4.1定位板 (20)3.4.2垫板 (21)3.4.3卸料板 (21)3.5其它标准零部件的选择 (22)3.5.1弹簧 (22)3.5.2顶杆 (22)3.5.3打料杆 (22)3.5.4定位螺钉 (22)3.5.5卸料螺钉 (23)3.5.6紧固螺钉 (23)3.5.7模架 (23)3.5.8模柄.........................................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3.6压力机与模具总体结构.. (23)3.6.1压力机的确定 (23)3.6.2模具总体结构 (24)结论 (25)参考文献 (26)致谢 (27)第一章前言1.1冲压的概念及其优点1.1.1冲压的概念冷冲压是在常温下利用冲模在压力机上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加工方法。

它是一种压力加工方法,是机械制造中的先进加工方法之一。

冲压模具是一个特殊的,一次性的一类精密工具,通过切割与塑形的方式使金属成为一个理想的形状或外形[1]。

1.1.2冲压的优点冷冲压和线切割相比较,具有生产效率高、加工成本低、材料利用率高、产品尺寸精度稳定、操作简单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等一系列有点,特别适合于大批量生产。

冲压模具成形作为现代工业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加工方法,用以生产各种板料零件,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其成形件具有自重轻、刚度大、强度高、互换性好、成本低、生产过程便于实现机械自动化及生产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其它加工方法所不能相比和不可替代的先进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能源、机械、信息、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和日常生活的生产之中[2]。

现代冲压模具生产是一种大规模继续作业的制造方式,由于高新技术的参与和介入,冲压生产方式由初期的手工操作逐步进化为集成制造。

生产过程逐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并且正在向智能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

实现自动化冲压作业,体现安全、高效、节材等优点,已经是冲压模具生产的发展方向。

[2]近几十年来,冲压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它不仅表现在许多新工艺与新技术在生产的广泛应用上,如:旋压成形、软模具成形、高能率成形等,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冲压技术的认识与掌握的程度有了质的飞跃。

1.2冷冲压模具国内外现状近年来,我国冲压模具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大型冲压模具已能生产单套重量达50多吨的模具。

为中档轿车配套的覆盖件模具国内也能生产了。

精度达到1~2μm,寿命2亿次左右的多工位级进模国内已有多家企业能够生产。

表面粗糙度达到Ra≦1.5μm的精冲模,大尺寸(Φ≧300mm)精冲模及中厚板精冲模国内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3]。

1.2.1模具CAD/CAM技术状况我国模具CAD/CAM技术的发展已有20多年历史。

由原华中工学院和武汉733厂于1984年共同完成的精冲模CAD/CAM系统是我国第一个自行开发的模具CAD/CAM系统[4]。

21世纪开始CAD/CAM技术逐渐普及,现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冲压模具企业基本都有了CAD/CAM技术。

其中部分骨干重点企业还具备各CAE能力。

模具CAD/CAM技术能显著缩短模具设计与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八五”、“九五”期间,已有一大批模具企业推广普及了计算机绘图技术,数控加工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并陆续引进了相当数量的CAD/CAM 系统。

国内汽车覆盖件模具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了CAD/CAM技术。

DL图的设计和模具结构图的设计均已实现二维CAD,多数企业已经向三维过渡,总图生产逐步代替零件图生产。

且模具的参数化设计也开始走向少数模具厂家技术开发的领域[4]。

1.2.2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状况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正确引导下,经过几十年努力,现在我国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包括信息工程和虚拟技术等许多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已在很多模具企业得到应用。

虽然如此,我国的冲压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与市场需要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这些主要表现在高档轿车和大中型汽车覆盖件模具及高精度冲模方面,无论在设计还是加工工艺和能力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轿车覆盖件模具,具有设计和制造难度大,质量和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可代表覆盖件模具的水平。

虽然在设计制造方法和手段方面已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模具结构功能方面也接近国际水平,在轿车模具国产化进程中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制造质量、精度、制造周期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6]。

标志冲模技术先进水平的多工位级进模和多功能模具,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精密模具品种。

有代表性的是集机电一体化的铁芯精密自动阀片多功能模具,已基本达到国际水平[5]。

但总体上和国外多工位级进模相比,在制造精度、使用寿命、模具结构和功能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1.2.3专业化程度及分布状况我国模具行业专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模具自产自配比例过高。

国外模具自产自配比例一般为30%,我国冲压模具自产自配比例为60%。

这就对专业化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

现在,技术要求高、投入大的模具,其专业化程度较高,例如覆盖件模具、多工位级进模和精冲模等。

而一般冲模专业化程度就较低[7]。

由于自配比例高,所以冲压模具生产能力的分布基本上跟随冲压件生产能力的分布。

但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汽车覆盖件模具和多工位、多功能精密冲模的专业生产企业的分布有不少并不跟随冲压件能力分布而分布,而往往取决于主要投资者的决策[8]。

1.3我国冲压模具发展趋势我国冲压模具行业自形成以来,发展迅猛,占模具进出口总额的百分比分别为40.33%和25.12%,已经成为国际冲压模具领域重要的出口国之一[9]。

目前,我国精密冲压模具正在积极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

目前,国内五金冲压模具行业发展特征明显,大型、精密、复杂产品成为行业主流,技术含量将不断提高,制造周期不断缩短,冲压件加工模具生产将继续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高速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行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10]。

业内相关专家表示,价廉物美的中国冲压模具在国际市场颇受欢迎,国产冲压模具在我国的模具进出口总额中占据第二的重要位置[11]。

国内冲压模具行业正在不断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不少国产精密冲压模具在主要性能上已经能够和进口产品媲美,行业总体水平显著提高,不仅实现进口替代,还有相当一部分产出口到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12]。

虽然和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按照目前国内行业的发展提示,今后几年,国内冲压模具行业必将实现赶超,成为推动国内模具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模具行业进一步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将大幅提升国内企业把握市场的能力,从而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之内实现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双重质变。

第二章冲压工艺及模具结构设计2.1 制件的工艺性分析及工艺计算2.1.1 工艺分析图2-1工件二维图如图为工件图,工件材料为Q235,厚度为1mm,工件尺寸精度要求为IT12级,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如下:表2-1 工件材料的力学性能牌号抗剪强度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Q235 304-313Mpa 432-461Mpa 235Mpa 23%2.1.2冲裁模的工艺方案的确定根据制件工艺性分析,其基本工序有落料、冲孔和弯曲三种。

按其先后顺序组合,可得如下方案:方案一:冲孔—落料—弯曲复合模完成冲孔落料,单工序模完成弯曲;方案二:落料—冲孔—弯曲单工序模分别完成落料,冲孔,弯曲;方案三:冲孔—落料—弯曲用级进模顺序依次是冲孔,落料,最后是弯曲。

下面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方案二属于单工序冲压。

由于此制件生产批量较大,尺寸较小,这种方案生产率低,操作不安全,故不宜采用。

方案三,如果选择用级进模,与方案一比较成本太大,故不宜使用。

方案一冲裁件内外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为IT12。

将以上精度与零件简图中所标注的尺寸公差相比较,可认为该零件的精度要求能够在冲裁加工中得到保证。

其它尺寸标注、生产批量等情况,也均符合冲裁的工艺要求,故决定采用利用导料销或导柱导套进行定位、弹性卸料装置、自然漏料方式的落料冲孔复合模进行加工。

2.1.3计算毛坯尺寸制件的尺寸如图2-1所示。

厚度为1mm,弯曲角度均大于0.5倍的板料厚度,所以这种弯曲称为有圆角半径的弯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