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论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论小学数学趣味性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董建行绪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1]《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要尊重和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等来巧妙的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对数学的兴趣,唤起对数学的亲切感。

当下广大教师把情境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组织方式,尤其是数学教师。

教师们在每一个数学课题的引入中,都要千方百计去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用以达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但是,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过分追求形式化的情境创设,忽视情境创设有效性的趋势。

趣味性原则作为教学情境创设原则之一,没有得到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出现“趣”过度或者“趣”不够的现象。

影响课堂的实际效果。

因此,笔者想通过对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趣味性原则运用的研究,对教学实践起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真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一、趣味性情境有效创设的研究现状本次课题是在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因此,首先对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研究作以介绍。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研究介绍[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理论方面的探讨多集中在教学情境的含义、类别、特点及意义上。

论证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某些科目(语文、英语、历史、数学等)的情境创设做过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

比如有的则从实践入手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具有代表性是我国李吉林老师,“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是她辉煌成果概括总结[1]。

目前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也在国内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许多一线的教师已从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它的巨大作用,并对自己的体会进行了总结归纳,这都促进教学情境的发展。

下面是对两个著名学者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研究作以扼要介绍:张新玲的五原则:a.真实性原则b.实践性原则c.合作性原则d.接近性原则e.一体性原则[2]。

乔翠兰的五原则:a.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b.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c.情境创设要有整体性d.情境创设要有多样性 e.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3]。

二位学者的情境教学创设原则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真实性原则。

张新玲的一体性原则与乔翠兰整体性原则也是一致的。

张新玲的接近性原则与她的真实性原则实质上一样,都强调情境越真越好,只是由于条件限制,不可能所有情境都是真实的。

乔翠兰的吸引力原则与她所说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原则应有相同之处,只有符合认知结构的知识才可能吸引学生兴趣。

杨岚提出三大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情境创设的情感理论,这从心理学角度对情境创设做了理论支撑,也为笔者本次研究提供了依据。

在教学情境创设研究的基础上对趣味性教学情境有效创设的研究作现状分析。

(二)趣味性情境创设的研究现状[1]李吉林.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系列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0)[2]张新玲.中学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3]乔翠兰.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从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国内对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关注度较低。

对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践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但对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则较少。

目前已有的一些对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涉及到其作用、策略等方面,但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而且可操作性不强,给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但是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下面做一总结。

1、趣味性情境创设研究的成果(1)关于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作用的研究李玉莲在《趣味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四方面的作用:a.刺激学生求知欲望b.调动学生学习兴趣c.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d.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1]。

该文明确提出了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指出了趣味性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设的必要性。

笔者非常认同该文提出的观点,在本论文中关于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探讨中,重点参考并运用了作者此观点。

(2)对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操作的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对操作模式的论述很多,在语文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吉林的操作模式,她经过探索与筛选形成了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教学情境操作模式。

该操作模式在数学学科中也可借鉴。

创设趣味性数学教学情境也是离不开美、情、思和练的,这为笔者提出创设趣味性数学教学情境的策略提供了思考方向。

夏小刚在《情境创设≠情境的生活化、趣味化》中指出,由于大多数教师对情境的趣味性与数学特征之间关系的把握失衡,导致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趣味化。

然而,“趣味化”与“趣味性”的一字之差,却折射出情境创设在对“情境”本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

情境的趣味化意味着对情境所具有的趣味性过于关。

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有“去”数学的行为倾向。

他对情境创设中“趣”的度做了说明,这在对趣味性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的有关趣味性情境有效创设的实际问题(1)情境创设中的“趣味”不足[1]李玉莲.趣味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青海教育,2003(6).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因此我们的情境创设应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

笔者现在合水县太莪乡中心小学教学,现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师。

该校是一所农区小学,距市区较远。

但该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齐全,教师学习研究能力较强。

教师们经常查阅教育资料并外出参加学习。

因此对新课改下的新理念很熟悉。

尤其是该校的数学教师。

他们很热衷于情境教学法。

笔者作为教师,经常去听其他数学教师的课。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创设情境教学并未很好的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归其原因,笔者认为,重点在于情境创设中“趣味”不够。

具体表现在,选材不当或材料本身缺乏趣味;一些教师把一些从报纸、教学杂志期刊上的例子直接搬入课堂,而这些例子与大多数农区学生生活实际不符。

比如,二年级学习“大数的认识”一节课中,为了给学生形成大数(百、千、万)的印象,一位教师创设了参观奥运体育馆的情境,结果学生们在整节课上的表现很消沉,从最后回答问题的反馈中发现学生对大数的理解并不好。

还有一些教师选的材料,过于呆板或成人化。

在情境创设中模板的套用也是无趣的一个表现。

一些教师虽然喜欢选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创设,例如节日,植树节,儿童节等,但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他们都设法创设与节日有关的情境,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经常性的或单一的创设一种或相似的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激不起兴趣。

现在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娱乐方式多,教师应该从多角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且个性的情境。

关于情境创设中的趣味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两大原因造成。

一是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存在问题。

一些教师在情境创设中,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的材料过于成人化,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情境创设中,材料来源非常关键。

在后面的策略中笔者会进一步谈到。

情境创设在选取了合适的材料,还需要教师对材料有很好的组织能力。

在创设教学情境活动中,教师就是一个“导演”。

如何安排材料与教学内容,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这都是对教师组织能力的考验。

(2)情境创设中的“趣味”过了头在一些教学中,情境的趣味性主要表现在视觉上的强大刺激、活动的游戏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情境的滥用方面。

如,在笔者教学期间的一次科研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在讲授“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展示了这样一个情境:三只小动物拉着三辆车。

三辆车的车轮分别是圆的、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哪一辆车行驶得最快?”以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与圆的基本特征有关的数学问题。

无疑,该情境以车轮形状给人的视觉反差,加深了学生对“圆”的感性认识。

但是刻意将“车轮”设计成三角形的和正方形的,这既有悖于生活常识,也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一步观察和认识“圆心”、“半径”等特征的问题探究点,至多说明圆形车轮的车能较快行驶的原因在于其他车根本不能行驶。

这就是一种看似“很趣”的情境实则是一个无真实性的情境。

(3)情境创设的趣味性中教育性不够情境创设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但是不能脱离教育性的本质,在重视知识的学习时,也应该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这方面经常被忽略。

这里的“教育”是指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些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往往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为重点,在创设的情境中重视知识的建构和学生的情感,对德育教育不加考虑。

表现在,在情境中出现一些不文明礼貌,或伤害他人利益,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以及会出现的一些浪费现象等问题时,教师不给予及时的批评指正,只关心教学内容的完成。

在教学中,应该创设情境有教育意义的趣味性情境,教师针对情境中出现的问题,适当进行教育指正。

(4)情境创设体现的不是学生的“趣”,而是教师的“趣”在创设教学情境活动中,教师是一个“导演”者,组织者,引导者。

因此更多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

在笔者教学过程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中,以自己的爱好兴趣或自己熟悉但小学生陌生的场景为出发点去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情境教学的作用,也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位二年级教师家开了衣服店,在创设情境时,她总喜欢创设买卖类的情境,且多半是成人类的讨价还价交易。

虽然小学生已经学习到一些货币和购买知识,但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成人之间一些复杂的买卖还是无法合理理解,于是造成学生产生无聊和厌倦的情感。

二、趣味性情境的有效创设的内涵情境教学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提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感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

它强调知识的建构性,而不是客观性。

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就应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

创设情境是实现情境教学的基本途径。

“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