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健康社区指导标准细则

北京市健康社区指导标准细则

北京市健康社区指导标准细则
(试行)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卫生局
北京市体育局
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日
北京市健康社区指导标准细则
(试行)
一、社区居民健康理念科学
1、社区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设置宣传健康行为规范的公益广告或标牌,加强卫生知识、保健常识、健康行为和健康理念的宣传,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2、结合社区特色和人群特点,依托社会力量,邀请专家学者并积极挖掘社区资源,每年开展6次以上的健康知识讲座,为广大群众讲授健康饮食、科学健身知识,做到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受益面广。

3、定期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开展心理卫生健康服务、心理保健咨询和辅导,引导居民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应对工作、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忧虑、困惑、压抑等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

4、加强精神卫生科普宣传,让居民了解预防精神疾病常识,引导居民做到不歧视,不排斥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鼓励居民尊重、理解和帮助身边的精神疾病患者。

5、由社区定期组织开展家庭保健员培训工作,鼓励建立以家庭保健员为主的健康志愿者队伍。

二、社区居民健康生活习惯良好
6、倡导社区居民养成有规律的健康生活习惯,拥有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坚持1项以上体育健身活动,且达到体质测定良好标准,养成健康文明的体育锻炼习惯。

7、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保持心理平衡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生活有追求,对工作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参加社会活动,有热情,有活力。

8、社区居民了解各项生理健康指标,并通过转变生活行为方式实现基本生理健康目标。

三、社区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要求,按照设置标准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服务。

10、遵循居民自愿的原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为社区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11、加强对重点人群的个体化健康指导与服务,指导居民对自身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和管理,降低人群健康危险因素的流行率。

1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切实做好“双向转诊”工作,社区转诊预约成功率达到80%以上。

13、社区启动了“居民健康管理工程”,对超重肥胖、血压偏高、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和吸烟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指导。

14、做好传染病监控,重点做好艾滋病、结核病、鼠疫、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可疑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率>90%,对登记肺结核病人访视率>90%,对肺结核病人及家属健康教育覆盖率>80%。

城市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5%,农村居民达到75%,流动人口达到80%。

15、做好免疫接种,儿童免疫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

16、积极开展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妇女定期获得筛查服务。

17、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为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群免费提供流感疫苗接种,为本市60岁以上无保障老年人和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

四、社区体育设施多元化
18、完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加快新建居住区社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有社区公园与广场等空间资源,重点建设中小型、适用性强的社区健身设施和全民健身工程。

19、辖区内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应向社区居民开放,全年开放时间达150天以上。

20、加强全民健身场地与设施的日常维护、器械保养和设备更新工作,室内外健身活动场所设备完好,使用安全方便,利用率高。

21、社区将小型多样、居民喜爱的体育健身器材以健身大礼包的形式,进楼门、进庭院、进家庭。

五、社区体育活动多样化
22、在楼宇、庭院、胡同、家庭之间开展就近就便、小型多样的各种趣味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使日常性体育活动达到多样化、经常化和普遍化。

23、晨、晚练辅导站和民间社团组织、文体团队、健身俱乐部每周开展2次以上健身活动。

24、组织开展社区体育节、趣味运动会、民俗运动会、棋赛、秧歌、太极拳、健身球、全民健身路径比赛等传统性体育比赛活动。

25、社区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达到中等以上锻炼强度的人数比例占50%
六、社区体育组织社会化
26、社区成立“社区全民健身协会”,由社区自治组织、驻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各类健身俱乐部共同组成,负责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

27、“社区全民健身协会”主要组织者有3名以上二级组织管理型社会体育指导员1,有4支以上晨晚练辅导站和团队组织、俱乐部。

1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28、社区体育家庭2应占社区总户数的50%以上,并逐年增长。

七、社区健身服务科学化
29、建立社区体育宣传阵地,定期宣传体育法律、法规,文明观赛礼仪,科学健身方法和健身知识;展示社区居民健身风采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活动,营造社区体育文化环境。

30、开展成年人体质测定工作,为居民建立体质健康档案。

社区居民国民体质测试率不低于30%(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除外),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5%,优秀率达25%。

31、社区每年参加2次以上体育骨干技能培训,每次培训在20人以上。

32、社区所属晨、晚练辅导站和团队、俱乐部要配备技能传授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低于社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5‰。

八、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制度健全规范
33、建立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作为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计划生育工作制度。

34、社区公开计生事务,各种办证、审批等程序制板上墙。

2社区体育家庭指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体育健身器材,家庭内三分之二的人口常年坚持一项体育健身活动,每个家庭每季度进行两次以上的户外体育活动,每个家庭有一份或一册以上体育健身报刊、图书。

35、建立社区居委会下属的人口计生委员会,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驻区单位、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组成。

建立计划生育例会制度,分析工作动态,解决有关问题,落实访视制度,居民小组长按要求定期走访各类重点人员。

36、为社区内育龄居民建立计划生育信息档案,及时掌握育龄群众婚、孕、育、节育、生殖保健等动态情况,实行微机化管理,及时准确为社区居民办证出具婚育情况证明。

37、积极推进计生工作居民自治,制定计生居民自治章程和自治公约,并报街办备案。

九、社区计生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优质便捷
38、协助区县人口计生部门组织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和“婚育健康服务包”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咨询指导服务。

39、建立和完善避孕药具发放和管理制度,向辖区内育龄群众免费提供避孕节育药具。

40、社区设置有计划生育宣传栏、阅报栏和免费宣传资料取阅箱,计划生育普及性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41、依托社区市民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社区自主组织的宣传培训活动每年不少于两次,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