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失根的兰花》课件(2)

【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7课《失根的兰花》课件(2)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品味语言,内容拓展
(3)作者在第9段中,饱含深 情地列出许多很“中国化”的 东西,它们深深地打上了“中 华民族”这一印记,你能把它 们一一指出来吗?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清平乐•村居》
可爱的故土,深厚的文化—— 读文章第八九自然段,发挥联 想,运用积累知识充实祖国文 化内容。
●在预习中你的问题还有没有解决 的吗?
●古人说,人生如萍; ●作者说,“人生如絮”, ●关于人生的比喻还有哪些?
拓展延伸:
你知道花中“四君子”吗?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咬立 定根 青原 山在 不破 放岩 松中 ,。
余光中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 刻体会作者抒发的思乡爱 国之情。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 义,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 语。 3.体会对比对突出文章主 题的作用。
想一想
故土
作者
题目中,“根”指什么,“兰花”指什么?
“失根的兰花”又是什么意思?
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以及其悲哀的处境
解析题目 感悟失根的兰花
文章 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目,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之情
(1) 找出文中写作者 “失根” 状态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2)品味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 你的心,有感情地读一读,并 说说这些语句的特点和你的感 悟。
陈之藩,1925年生,河北人。 国立北洋大学机电系学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 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 著有电机工程论文百余篇; 散文有《旅美小简》、 《在春风里》、《剑桥倒影》、 《一星如月》、《时空之海》。
写作背景
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 泊奔波于异域他乡。本文写于20世纪 三四十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作者 当时在美国留学,“洋装虽然穿在身, 心依然是中国心”的他对当时的中国
●(1)作者和朋友到费城郊区一个小 的大学里看花,看到的是牡丹、 雪球和丁香,并没有兰花,可是 文章却以“失根的兰花”为题, 这是为什么?





陈 之

郑思肖画兰的故事
郑思肖是 (1241~1318) 宋末 诗人、画家。宋亡后,隐居苏州。他 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 有人当面指出缺陷:“怎么所有兰花 都不画根?”郑思肖顿时脸像霜冻, 沉沉地回道:“国土已失,何处有兰 花长根的所在?” 来人深为他的高尚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堕北风中。
词 汇
蕙质兰心:比喻女子善良贤淑 兰芳石坚:比喻高风亮节
芝兰玉树:比喻才貌出众,资质纯美
诗 句
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孔子 为草当作兰,幽兰香飘远。——李白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张学良
作业
●摘抄并背诵《乡愁》 ●仿照第九段写写对家乡的印记。 ●用上下列句式: ●在——,有——,有——,才显 得 ●——————————。
● 晨xī(曦 )
群 山 万 h è( 壑 )
● 花圃( pǔ ) 拙(zhuō )重
● 籍(jí )狼藉
(jiè )慰藉
坍( tān )塌
点缀(zhuì ) 来今
í
●2.小组交流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 疑惑 。
●3、将有价值的问题归结板书在小 纸上。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少年时代离家和到美国后的 感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不同,请围绕文中的 一个字来概括。
检查预习
● 一幢( ) 褪( )色 园
坍( )塌
● 晨xī( )
群 山 万 h è( )
● 花圃()慰藉
点 缀 ( ) 来 今 雨 xu ā n ( ) xi é( ) 趣
í
检查预习
● 一 幢 ( z h u àn g ) 褪 ( t u ì ) 色 雨 x u ā n ( 轩 ) x i é( 谐 ) 趣 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