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粉虱的防治技术

白粉虱的防治技术


三、粉虱的种类介绍 1、茶叶黑刺粉虱
学名Aleurocanthusspiniferus(Quaintance)同翅目,粉 虱科。别名桔刺粉虱、刺粉虱、黑蛹有刺粉虱。分布江苏 、安徽、河南以南至台湾、广东、广西、云南。成虫体长0 .96—1.3mm,橙黄色,薄敷白粉。复眼肾形红色。前 翅紫褐色,上有7个白斑;后翅小,淡紫褐色。

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成虫 有趋嫩性,总是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追逐 顶部嫩叶产卵。白粉虱卵以其卵柄从气孔 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保持水分平衡, 不易脱落。
四、粉虱的生活习性
粉虱
亚热带年生10—12个重叠世代,几乎月月出现一次种群高峰 ,每代15—40天,夏季卵期3天,冬季33天。若虫3龄,9— 84天,伪蛹2—8天。成虫产卵期2—18天。每雌产卵120粒左 右。卵多产在植株中部嫩叶上。成虫喜欢无风温暖天气,有趋 黄性,气温低于12℃停止发育,14.5℃开始产卵,气温2l一 33℃,随气温升高,产卵量增加,高于40℃成虫死亡。相对 湿度低于60%成虫停止产卵或死去。暴风雨能抑制其大发生 ,非灌溉区或浇水次数少的作物受害重。
中文学名: 粉虱 界: 动物界 亚门: 有颚亚门(Mandibulata) 亚纲: 有翅亚纲 Pterygota 亚目: 粉虱亚目
英文名: Aleyrodidae;whiteflies; whitefly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同翅目 科: 粉虱科
种: 茶树黑刺粉虱、棉粉虱 、烟粉虱、 分布: 在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非 银叶粉虱 洲、北美等国。
粉虱Aleyrodidae;whiteflies;whitefly
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吸汁昆虫的统 称。若虫像介壳虫,扁卵圆形,常被有棉花状物质。成虫 长2∼3公釐(0.08∼0.12吋),被有白粉,像小蛾。翅在体内 发育,最后一次脱皮时翻出。多分布于温暖地区。柑橘粉 虱(Dialeurodescitri)是大害虫,吸橘、枣树汁液,分泌蜜 露,使烟黴菌生长,从而毁坏果实。橘黑刺粉虱 (Aleurocanthuswoglumi)生於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蜜 露上生长烟黴菌,使橘树的光合能力减退。
烟粉虱
学名:Bemisiatabaci(Gennadius)属同翅目,粉虱科。 异名:B.gossypiperdaMisra、B.10ngispinaPreisneretHosny. 分布:在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非洲、北美等国。 寄主:棉花、烟草、番茄、番薯、木薯、十字花科、葫芦科、豆科、茄 科、锦葵科等。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植物汁液,受害叶褪绿萎蔫或枯死。
三、粉虱的形态特征

粉虱成虫体长1mm,白色,翅透明 具白色细小粉状物。蛹长0.55一 0.77mm,宽0.36一0.53mm。背刚 毛较少,4对,背蜡孔少。头部边缘 圆形,且较深弯。胸部气门褶不明显, 背中央具疣突2—5个。侧背腹部具 乳头状突起8个。侧背区微皱不宽, 尾脊变化明显,瓶形孔大小0.05— 0.09×0.03—0.04(mm),唇舌末端 大小0.02—0.05×0.02—0.03(mm)。 盖瓣近圆形。尾沟0.03—0.06mm。
白粉虱雌虫体长约1.1mm,雄虫约 1.0mm,两翅合拢时,平覆在腹部上, 通常腹部被遮盖。喜聚集于叶背,兼营 两性及孤雌生殖,孤雌生殖后代均是雄 虫。
刚羽化的成虫翅在背面折叠,约10分钟后 展开,半透明,5小时后全身布满蜡粉。蜡 由腹部3对蜡板分泌,由后足胫节端部的一 排刚毛刮擦蜡板再抹在体表及翅上。
温室粉虱(Trialeurodesvaporariorum)是本科 中数量最大、危害最烈的一种,它使植物活 力减退,引起萎缩、变黄和枯萎。
粉虱
昆虫纲,同翅目,粉虱科的通称。全世界有1156种。小型, 体长约1~3毫米。翅展约3毫米,雌、雄成虫皆有翅。渐变态 。卵具柄,柄插在植物的组织里,使卵附着在植物上,并能给 卵输送水分。若虫期4龄。蛹在其4龄脱皮壳内发育,体型扁平 且逐渐加厚,体表构造清晰,外翅芽出现。羽化时,成虫从蛹 壳背部裂开处直立钻出,这时翅尚未完全发育,不能飞翔,只 能敏捷地爬行取食。需经一定时间后,方得正常飞行。但也有 某些种类只经3龄就完成发育。中国记载有樟粉虱,主要为害 樟科林木和黑剌粉虱、柑桔粉虱、烟粉虱等。

若虫共3龄,1龄若虫长约0.27mm,浅黄绿, 胸足和触角发达,能爬行,尾部一对毛明 显。孵出后常围绕卵壳活动2~3天,当它们 成功地在植物韧皮部组织上插入口针后, 就不再移动,经2、3、4龄、拟蛹(4龄后期) 直至成虫羽化。

若粉虱虫体缘有腊丝,2、3龄若虫各长约 0.38和0.55mm,足和触角萎缩,营固着生 活。粉虱拟蛹期虫体渐伸长并加厚,外观 为立体(边缘垂直)椭圆形,似蛋糕状, 颜色为白色至淡绿色,半透明,拟蛹边缘 有腊丝,背上通常有发达直立长刺毛5~8对, 是由原乳突内蜡腺分泌的,光滑的叶片上 也有不具长刺毛的拟蛹。拟蛹晚期椭圆形, 长可达0.76mm。白粉虱拟蛹壳上有圆形孔 的均为该拟蛹寄生蜂的羽化孔,被寄生的 拟蛹为黑紫色。
五、粉虱的防治技术

食性杂天敌少会迁徙且身上有蜡质,对农 药易产生抗性等因素造成防治困难。防治 要在发现平方10只成虫就要防治,对周边 杂草寄主处理。

农药可选择对作物安全高效低毒有粘性或 渗透性强有内吸药剂如:1;阿克泰3000
倍或70%吡虫啉2000倍+有机硅.2; 50%杀虫环1200倍喷。3;(螺虫 乙酯)亩旺特3000倍。4;倍内威 4000倍轮换使用。
3、银叶粉虱
银叶粉虱
银叶粉虱(BemisiaargentifoliiBellows&Perring) 属同翅目Homoptera粉虱科Aleyrodidae。自 1989年侵袭台湾本岛,危害之作物种类愈来愈多 ,危害程度也越来越严重,经济重要性遽增,盘 踞14年,已蜕变成超级害虫。
其食性杂,园艺作物如蔬菜或花卉等均受其 害,危害作物超过700多种,本虫体型小, 世代短,一年可发生十几代,繁殖快,且抗 药性也强。依作物之不同,其危害状及栖息 习性各有特色,目前危害之潜力与对象不断 超越记录,除了取食作物养液外,更为多种 病毒病之重要病媒昆虫。尤其春秋二作,台 湾为园艺作物蔬菜、花卉与杂粮之盛产期, 食物丰富,气象条件适合,常因银叶粉虱之 猖獗而废耕。

卵新月形,长0.25mm,基部钝圆,具1小柄, 直立附着在叶上,初乳白后变淡黄,孵化前灰黑 色;若虫体长0.7mm,黑色,体背上具刺毛14 对,体周缘泌有明显的白蜡圈;共3龄,初龄椭圆 形淡黄色,体背生6根浅色刺毛,体渐变为灰至黑 色,有光泽,体周缘分泌1圈白蜡质物;2龄黄黑 色,体背具9对刺毛,体周缘白蜡圈明显。蛹椭圆 形,初乳黄渐变黑色。蛹壳椭圆形,长0.7— 1.1mm,漆黑有光泽,壳边锯齿状,周缘有较 宽的白蜡边,背面显著隆起,胸部具9对长刺,腹 部有10对长刺,两侧边缘雌有长刺11对,雄10对。

粉虱在北方温室内1年可发生10余代,冬季 在室外不能存活。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 继续为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 平均每雌产143粒。

粉虱卵多散产,偶或数卵成月牙形排列。 卵为长椭圆形,顶部尖,端部卵柄插入叶 片中,以获得水分避免干死。初产卵白到 浅黄绿色,孵化前渐成深褐,变色均由顶 部开始逐渐扩展到基部,卵上覆盖成虫产 的蜡粉较明显。
2、棉粉虱
棉粉虱又叫烟粉虱、甘薯粉虱,俗称 “小白蛾子”,近年来,随着抗虫棉 大面积推广种植,棉田用药量大幅度 减少,棉粉虱呈逐年加重为害趋势。
棉粉虱一年可发生11~15代,以卵、若虫、 成虫在保护地内越冬,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上 旬在棉田内出现为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 达到为害高峰期。以成虫或若虫聚集在棉叶 背面,刺吸棉株汁液,虫口密度大时,棉叶 正面出现成片黄斑,严重时引起蕾铃大量脱 落;同时,成虫或若虫还大量分泌蜜露,使 棉花叶、铃污染变黑,纤维品质下降。
白粉虱的防治技术
一、粉虱简介

粉虱,昆虫纲,同翅目,粉虱亚目,科名 出自希腊文,意思为面粉状的。粉虱的一 龄若虫足发达,可动。触角4节。第二龄起, 足及触角退化,营固定生活,体变硬,分 类上叫“蛹壳”,是一个重要的分类阶段。 但具有其他成虫特征。如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vaporari短距离游走,当 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能力, 开始营固着生活。粉虱繁殖适温为18~ 21℃,在温室中约1个月完成1代。
寄主:茶、油茶、柑桔、枇杷、苹果、梨、 葡萄、柿、栗、龙眼、香蕉、橄榄等。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叶、果实和嫩枝的 汁液,被害叶出现失绿黄白斑点,随为害的 加重斑点扩展成片,进而全叶苍白早落;被 害果实风味品质降低,幼果受害严重时常脱 落。排泄蜜露可诱致煤污病发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