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6.1牛顿第一定律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概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教学准备斜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滑块、刻度尺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导提问: 1.用多媒体显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现象,如:“推箱子”“敲铁钉”“踢球”“火车进站”,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2.提出伽利略的观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但又各具一定道理的观点活动二:猜想: 1.针对问题学生充分思考,小组讨论,并说明各组的猜想及理由2.教师统计分类活动三:设计实验: 1.针对猜想,根据新提供的实验器材,个人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2.小组讨论后写出简单的步骤活动四:进行实验: 1.根据设计进行实验,要求每组学生确定其工作要求,力求各负其责;教师强调注意事项2.观察并如实记录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及时记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活动五:分析论证: 1.思考、讨论、回答: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2.各组分析概括实验新得的结论是什么?最后师生一起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活动六:评估与交流: 1.回顾、分析你的探究过程,哪些问题还不清楚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2.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收获活动七:巩固加深:1.完成实验报告2.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作业巩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布置通过实验、然后合理外推、验证牛顿第一定律课堂总结课题 6.2力的合成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学重点难点1、合力的理解。
2、二力平衡的条件。
3、同一直线上二个力的合力的计算。
教学准备钩码、细绳、小车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二)进行新课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合力: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和)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和)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教师实验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的情况(学生观察)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作业布置巩固加强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课堂总结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法则;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二力平衡的理解。
课题 6.2力的平衡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分析一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二力平衡条件的得出。
教学准备配套实验仪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二、引入新课讲述: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三、力的平衡讲述: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讲述: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讲述: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讲述: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叙述)四、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述: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讲述演示课本图9—6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讲述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 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作业布置复习本节课知识点,预习下节课知识点课堂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课题7.1质量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⑵.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以及天平的使用。
2、能力目标⑴.培养观察能力观察天平的构造,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察游码的初始位置,观察游码在标尺上任一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⑵.培养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学会调节天平,学会使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知道使用天平时应注意的问题。
⑶.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概括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以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⑷.培养思维能力利用实物的对比,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3、情感目标我国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有了测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说明:①.质量单位是物理学的基本单位之一.它是学习密度等其它单位的基础。
②.天平的使用是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学生在这里第一次学习,要重点讲授。
2、难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认识。
对质量的国际常用单位有具体认识。
说明:①.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个基本属性比较抽象,学生接受有困难。
②.学生对1千克、1克没有具体认识.对常见物体的质量也没有具体认识。
教学准备天平及砝码、挂图、杆秤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木桌与木椅相比,哪个含的木材多?铝勺与铝锅,谁含的铝多?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引出“物体”与“物质”,知道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一般学生平时没有注意区分“物体”与“物质”,通过以上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木桌与木椅是物体,木材是物质;铝勺与铝锅是物体,铝是物质。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去体会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从而认识到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讲述质量(1)分析上述引入:木桌比木椅含有的木材多;铝锅比铝勺含有的铝多。
由此得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2)讨论几个问题:把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它的质量变不变?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把月球上的一块石头带回地球,这块石头的质量变不变?一块冰化成水,它的质量变不变?学生在讨论、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教师归纳: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的属性,与物体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3)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数学课中学过的千克、克等单位,指出千克、克就是质量单位。
介绍巴黎国际计量局内的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课本P114图7-4。
介绍国际单位:千克和其它单位:吨、克、毫克。
介绍各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再举例进行单位换算。
质量的单位①国际单位:千克(kg)②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换算: 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出示1升水的质量为1千克。
举出学生熟悉的一些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对1千克、1克形成具体观念。
让学生阅读课本P115图7-6物体质量尺度的数量级表。
出示几道质量的单位换算题,让学生练习有关质量换算的规则。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⑴.介绍天平的作用。
说明当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与砝码的质量相等。
⑵.出示演示用的托盘天平,介绍天平的构造,再对照挂图认识天平各部分的名称。
关于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教师可通过边演示、边讲解。
每一步操作都由教师先讲解,然后操作示范。
⑶.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天平。
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构造: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刀口;指针;分度标尺;称量标尺;游码;底座。
天平的使用A.托盘天平的调节: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标尺的中央的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