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结题报告陇县职业教育中心王小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目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的运作、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评价体系的运用都采用传统的普通高中的模式进行。

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使用的教材和他们的生活实际相差很远,在学习中很难让学生和文章的内容产生共鸣,学生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小。

教材与专业和职业的结合更是微乎其微,这样很难让教师联系实际来教学,也就根本无法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

一、课题的提出⒈中职语文教学目标模糊我们在教学中是重视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是培养基本素质?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且科学的结论,课程目标的模糊,极大地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的发展。

⒉中职语文教学被弱化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目前面临着比较尴尬的局面,有些职业中学开设了语文课程,而有些职业中学不设语文课程,有的也只开设应用文之类的课程。

至于学生,除一部分对文学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外,大部分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认为读职业院校就是为了学门技术,将来可以就业。

似乎在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是可以被弱化甚至可以取消的。

⒊语文课堂教学低效职业中学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自普教,往往沿袭普教的方法组织教学,没能对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学给予新的定位和认识。

常态教学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状,在职中语文课堂中依然普遍存在着。

语文教学如何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课题。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一)概念的界定所谓"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时间内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与优化提高达到的程度。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

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本课题是研究语文学科课堂教与学有效性策略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效、高效、长效)的具有明显优化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途径。

也就是为了达成教与学的目的,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在对教与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与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二)理论基础1、《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性理论。

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以“纲要”“标准”为理论依据,把握课堂实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方向和力度。

2、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3、有效教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4、系统论、控制论原理整体性是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核心和基础。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统整体性的集中体现,也是系统思想的一个基本定律,这个原则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就是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坚持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

5、儿童心理学研究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是儿童心理内部矛盾,即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学生能否掌握知识技能,既依赖于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依赖于学生能否产生生动的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授予”或“移植”,而应是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其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和形成个性。

(三)本课题在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1.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有效教学研究在中学比较受关注,估计受中考、高考的影响。

中职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虽然有所涉及,但是直指中职语文课堂学习有效性,针对不同年段研究其优化策略的,并不多见,而这正是本课题所关注的。

受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影响,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在小学研究较多,但直指中职语文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及其优化,虽有所提及,但真正研究较少。

“有效教学”的研究历来就有,但直指教师、学生实际的课堂状况进行专门的研究,鲜有所闻,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着力突破与拓展之处。

2.有效教学的特点和发展态势从目前研究的情况看,我们觉得有关有效教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和态势:(1)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有效教学所关注的是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效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上教师要能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教的风格或特点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策略和步骤。

教师要能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具体学情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行为更有效。

三、课题有关文献的综述1、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非常详尽阐述了有效备课的三个要素: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以及有效指导的三个要素: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

2、肖川教授的《有效教学的策略》论述了“有效教学的策略”:(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2)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

(3)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4)鼓励学生学业求助的行为……等16种策略3、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具体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

崔教授“有效教学”树立“切为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和“关注可测性或量化”以及“教师的反思意识”等方面给予了理论阐述。

4、高慎英,刘良华的《有效教学论》非常详尽阐述了有效备课的三个要素: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以及有效指导的三个要素: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

5、(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促成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有五种:(1)清晰授课。

(2)多样化教学。

(3)任务导向。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

上述文献侧重在有效教学内涵的诠释和有效教学的各种策略上,研究大都在理论上突显出来,而在教学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研究比较少。

针对职业中学这一特殊教教育环境下的课堂实效性的探略更为少,更少有经验性的理论阐述和实践验证。

但是,从以上所搜集研究的文献资料中,我们已领略了专家们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职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有效,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富有实效、高效与长效。

分析当前影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针对前期对我校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有效程度的调查了解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组织课题将展开专门的分析与研讨,具体分析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低效、无效)的主要因素,寻找、确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研究、实施与总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各项策略。

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研、剖析所认识的问题确定一个突破口,具体研究确定各年级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展开意在提高各年段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最终通过实践验证而形成能够显著优化本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语言积累的策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丰富语言积累,为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交际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抓住了语言积累就是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

怎样来实施注重语言积累的策略呢?l、强化积累意识每堂课都要有积累语言的训练,每篇课文都要有积累语言的实践,每天都有积累语言的任务。

2.重视朗读、背诵老师要作积累语言的表率。

据新的规定,教师每学期要读150万字的书,记诵3万字的语言材料。

要把朗读、抄读、背诵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有机地安排进语文教学过程。

3.少做题目,扩大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

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

(二)、注重学习指导策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身的活动。

老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读书,老师作方法的指导,对学生困惑处予以精要的讲解。

怎样指导学生自读呢?l.努力培养自读课文的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以下习惯:通读全文,熟悉基本内容;理清思路,把握文章脉落;理解主旨,把握作者写作目的;学会批注,写出自己阅读感受;提出疑问,学习质疑和探究;找出重要字、词和句子,仔细辨析玩味。

2.注重点拨和引导。

学生读书是在老师指导下读的。

教师要在点拨和引导艺术上下功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