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协议”,是耶,非耶
作者:安徽孟晓东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1年第11期
安徽孟晓东
【辩论话题】
报载,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纸“父子协议”,主要内容是:儿子自筹全部高等教育学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问题;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
这一纸协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个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也有人说,传统的双向依赖型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孙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子关系来代替。那么,对于这纸“父子协议”,你如何看待呢?“父子协议”,是耶,非耶?
【正方观点】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应与时俱进,新型父子关系的出现自然在情理之中。
首先,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培养子女的独立精神,对其进行挫折教育,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父亲与儿子签订“父子协议”,看似荒唐,不近人情,其实,这份协议所蕴含的是对孩子更为深沉的爱,等到孩子立足社会时就能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也许有人会说,父母怎能拒绝履行抚养子女的义务呢?其实从协议内容看,父亲所要求的是儿子“自筹全部高等教育学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而现今很多在校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取不菲的报酬,因此,此协议无可厚非。
其次,传统的双向依赖型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孙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养儿防老”是当时社会的常态,无儿无女的人晚年难免陷入困境。正如李密在《陈情表》中所言:“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所说的“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自然也可以理解了。而如今的现实情况是,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种社保制度,每个人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办理社会医疗、养老等保险,以解除后顾之忧。
再次,老龄化社会日渐成型,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未来一对夫妻往往要面对4至8位老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发挥社会作用,仅靠儿女养老显然是不现实的,大部分子女都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到时让子女力不从心,不如早想他法。
最后,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下,轻装上阵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一心牵挂着父母的养老问题,势必影响事业的发展。因此,采取某种手段,让双方的依赖关系变得不那么紧密,也算是帮助子女解除后顾之忧的良策。
【反方观点】
“父子协议”显然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必将为中华民族所不容。
首先,“百善孝为先”,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什么时候都不能抛弃。据权威机构
调查显示,目前,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养老机构,但居家养老依然是老年人的首选。即便
国家有了健全的社保制度,法律所规定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应履行的各项义务也是不能逃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 1条就明确规定了“遗弃罪”的适用对象,即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刑法》还就
此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即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其次,父母与子女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宜简单了断。孩子尚未出生,父母就已经
开始给予无私的关爱,同样,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也给含辛茹苦的父母带来无尽的喜悦与幸福。任何一方以“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或“全部自筹高等教育学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问题”为条件,而让对方放弃法律规定其所享有
的权利,都是不合适的。羔羊尚知跪乳,乌鸦尚能反哺,孩子怎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情呢?孟
子早就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别人家的老人都要关爱,更何况自己的老人呢?因此,即便父母写下了如此协议,作为子女的也断然难以接受。
再次,如今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也并非要人们斩断亲情,让父母与孩子“一刀两断”,
签订协议的那位父亲,可能还不知道,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衣食无忧,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晚年生活同样需要亲情。与儿女共享天伦之乐,与隔代人追求时尚的新理念产生共振,美出夕
阳红,照出儿女情,那将是人间最感人的画面。
【评审团观点】
双方围绕话题,各抒己见,让我们见识了超强的论辩水平。对于这一辩题,评审团在听取
双方的论辩后,达成如下共识:随着社会发展,有些观念还真得改改了,从锻炼孩子的角度出发,这份看似残酷、备受争议的“父子协议”的确有其合理的一面。当然,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观念如何更新,传统美德都不应抛弃。孝道在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永远都不会落伍,
就连“北大”招生,都制定了“拒绝录取不孝子”的政策。某报一篇名为《儿女领着爸妈美容》的文章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儿女在自己追求时尚的同时,并未忘记父母,他们的孝心也与时俱进,领着父母做美容,让父母也年轻一把,焕发生命的活力与光彩。由此看来,“孝心”永
远不会落伍,只能越来越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