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植物介绍批碱草又名碱草、达乌里bing草、青穗大麦草,大箭草。
分布遍及全省,从高中山到平川均有,抗旱、耐寒、耐碱、抗风沙的能力都很强。
此草用以刈割最为适宜,一年可割两茬,再生力极强,产草量高。
干草适口性好,家畜爱吃,穗前青草可放牧大家畜。
披碱草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一、特征特性披碱草为禾本科披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有发达的须根系,多集中在15~20厘米的土层中,茎直立,疏丛型,株高80~150厘米,具3~6节,基部节略膝曲。
叶片线形。
穗状花序直立,较紧密,长14~20厘米,通常每穗节有2枚小穗,而接近先端各节仅具1枚小穗,每小穗有3~4朵小花。
颖披针形,具短芒。
颖果长椭圆形。
深褐色,千粒重2.78~4克。
披碱草是中生或旱中生植物,具一定的耐寒、耐碱、抗风沙的能力。
但幼苗期抗旱能力较差。
披碱草苗期发育缓慢,播种当年一般只能抽穗开花,结实成熟的很少;第二年才能发育完全。
适宜条件下,播后8~9天就可出苗,当出现三片真叶时开始分蘖和产生次生根,从而进入快速生长期。
拔碱草分蘖能力强,一般可有30~40个,最高可达100个。
在宁夏南部山区,4月下旬播种, 8月上旬抽穗,8月下旬开花,翌年4月下旬返青、7月下旬开花,8月中旬种子成熟,整个生育期120天左右。
披碱草为短期多年生牧草,一般利用4~5年,其中第2~3年产量最高。
二、经济价值披碱草分蘖多,叶量大,营养较为丰富,除放牧利用外,主要供青饲和调制干草。
也是山地草甸,草甸草原或河漫滩等天然草地适宜条件下补播的主要草种.三、适栽地区和栽培技术披碱草用作天然草地补播草种,一般与豆科和其他禾本科草种混播。
近年来,在南部山区退耕地种植,实践征明,披碱草是适宜在森林草原带建立刈用或刈牧兼用人工草地的好草种。
利用荒地或退耕地种植披碱草,要深耕18~22厘米,及时耙耱、镇压。
播前土壤施基肥,播时用硫酸铵作种肥。
四、收获与利用披碱草种子的芒较长,播前要用脱芒器脱芒,或经碾压断芒后播种。
若墒情好,春播为宜,夏、秋趁墒抢种,利于出苗。
每亩播量1~2公斤,行距30厘米,播深3~4厘米。
披碱草播种当年生长缓慢,可与麦、豆类一年生作物混种,以增加收益。
在分蘖前及时灌溉、中耕松土,并追施速效氮肥,披碱草易发生杆锈病,可用敌锈钠、代森锌、石硫合剂或萎锈灵进行化学保护。
披碱草在气候校干旱、土壤瘠薄的情况下,一年刈割一次,水分条件好时,可刈割两次。
人工栽培的披碱草,除刈割鲜喂外,还供调制干草。
调制好的干草,颜色鲜绿,气味芳香,适口性好,除喂马、牛、羊外,还可制成草粉喂猪。
青刈可直接饲喂牲畜或调制青贮饲料。
与豆科或其它禾本科草进行混播的可用于放牧;割草地割一次者,割后可配合放牧,利用再生草。
碱茅碱茅为多年生植物,密丛型,须根致密。
一般生长在湿润的盐碱土上,呈丛状散生,春季返青早,生长迅速,秋季凋萎迟。
耐盐碱能力非常强,土壤pH值达9-10时仍能生长。
在我国北方的盐碱土壤上种植时,最佳的播种时期为秋季,因为北方春季多风,地表水分蒸发量大,表土积盐较多,不宜播种,只有当表层土壤在雨季淋溶盐碱,土壤含盐量大幅度下降以后,才最适宜于播种和保苗,从而保证草地的成功建植。
碱茅千粒重为0.134克,单播时的播种量为2-3公斤/亩,行距为40-60厘米。
冰草抗旱、耐寒、抗风沙。
在年降雨量200——300毫米的地区均可种植。
适应性广,生命力强,耐瘠薄,但不耐夏季高温。
适于在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区种植和补播。
产量较冰草低,再生性差,营养价值中等,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黄晚,是优良的放牧型牧草。
胡枝子胡枝子属(Lespedeza Mich).在全世界约有140种,大多数为灌木或半灌木,少数为草本。
原产地为亚洲东部和美国东部。
亚洲产125种,其中我国约有30种以上。
国产胡枝子中用作饲草和绿肥较为重要的种有二色胡枝子、铁扫帚、达乌早胡枝子、朝鲜胡枝子、细枝胡枝子、多花胡枝子、白花胡枝子、美丽胡枝子、细叶胡枝子等。
一、二色胡枝子:学名(Lespedza bicolor Turcz)。
二色胡枝子原产于中国、日本及朝鲜。
在我国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以及长江流域各地。
二色胡枝子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粗纤维含量低。
二色胡枝子的鲜叶干物质含量为21.57%,其营养成分占干物质的百分比是:粗蛋白4.1%,粗脂肪0.790%粗纤维7.6%,无氮浸出物8.15%,粗灰分1.02%。
二色胡枝子为豆科胡枝子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
根系发达,侧根密集在表土层。
茎直立,高2—3m,分枝多,下部木质化。
叶为三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倒卵或卵圆形,中央小叶长3—5cm,叶面疏生平伏短毛,叶背面毛较密。
总状花序腋生,比叶长。
花有紫、白两色。
荚果倒卵形,长约lcm,宽约0.5,疏生柔毛,荚不开裂。
每荚含种子1粒,种子千粒重8g左右。
二色胡枝子多生长在海拔400~-2000m的山坡。
耐干旱,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最适于壤土和腐殖土。
耐寒牲很强。
其再生性强,每年可刈割2一3三次。
二色胡枝子春播、夏播均可;可以直播,也可以育苗移栽。
条播时,行距70—100cm, 播深2—3cm,每亩播量约0.5kg;撒播播量可增至1.5kg/亩。
育苗移栽时,用一年生苗,刈去上部茎秆,移栽下部,深度应比原覆土深度深3—5cm,一般鲜草600一1000kg/亩,种子15—60kg/亩。
二色胡枝子.主要用于放牧,亦可用来调制干草,也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二、铁扫帚学名Lespedeza cuneata (Dum,) G,Don。
别名丝胡枝子、娟毛胡枝子铁扫帚原产中国、日本、朝鲜、印度。
在我国分布很广,东北、河北、陕西、内蒙、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和台湾都有分布。
美国在上一世纪末开始试种栽培。
我国在30年代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实验站开始试种栽培。
近些年来,引种栽培日渐增多,但还未大面积推广种植。
铁扫帚的营养价值很高,粗蛋白质含量为16.7%,·粗脂肪为1.6%;粗纤维为31.2%,无氮浸出物为44.5%,灰分为6.0%,一公斤干物质含总能3.86MJ,夕消化能1.30MJ ,代谢能1.22MJ,可消化蛋白质8l.0g。
铁扫帚的适口性取决于植株单宁含量的高低扩。
据萧运峰等报道,在单宁含量低的营养阶段,家畜喜食其幼嫩枝叶,其后适口性逐渐下降,但结荚时家畜却喜食其荚果。
用干草或青草进行饲喂试验表明,牛、羊均比较贪食,未发现不良反应。
铁扫帚除用作饲草外,还是很好的水±保持植物,可用作固坡和防止掏壑冲刷。
铁扫帚也是很好的绿肥作物,江西、湖南等地常用作稻田绿肥。
铁扫帚是直立或斜生的半灌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丛生,高60-100cm,分枝多而密;中部分出细枝;斜出,枝上着白色短柔毛。
羽状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较两侧小叶大,矩圆形,小叶上面光滑,下面密生白色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有小花2—7朵。
花冠白色至淡红色。
荚果小,椭圆形,黄褐色,具网状纹,内含种子1粒,成熟后不开裂。
铁扫帚是一种抗旱、抗寒和耐瘠薄的牧草,一般生长在坡地路旁,散生,很少能形成群落。
铁扫帚耐热性强,在我国云南、四川等地35℃的高温条件下能茂盛生长。
在年降水量600mm以上的地区生长良好,但也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其抗旱能力不及紫花苜蓿和红三叶。
试验表明,它对土壤水分亏缺的忍受能力比紫花苜蓿、沙打旺还强。
抗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具有发达的根系。
铁扫帚也是耐瘠性很强的牧草,在有机质含量不到1%的瘠薄山坡地上栽种时,其表观要比其他豆科牧草好。
在天然群体中,它在偏酸性土壤中比较常见,愈趋中性则数量愈少。
耐短时间水淹,但不耐积水。
铁扫帚种植比较容易,播种或移栽均可。
种子硬实率高,可达70—80%,故播前应擦破种皮,提高发芽率。
种子不耐贮藏,贮存三年的种子会丧失种材价值,因而最好不要用太陈的种子播种。
新种铁扫帚的地块,播前宜进行根瘤菌接种,如强酸性土壤,播前应施石灰,调至pH值6.0—6.5时为宜。
铁扫帚对磷、钾的需要量低于紫花苜蓿和三叶草,但施复合肥料增产效果明显。
播种时间宜在3—4月份。
每亩撤播播量为0.6—1.25kg;条播播量为0.4—0.5kg,收种用者,可适当减少。
用于水土保持目的时,可用移栽法。
播种深度以1—2cm 为宜。
铁扫帚除单播外,还能与鸭茅、高牛尾草等牧草进行混播,施氮量应控制,以保持它与禾草之间的平衡。
铁扫帚用作青刈或干草均可,最适宜的刈割时期为开花前,株高25—45cm,该种再生性较差,因而XU割次数不宜太多,年可收获2—3次,刈割不能过低,因其再生部位主要在留茬株的叶腋处。
—般留茬高度不能低于15—20cm,在放牧利用混播草地时,铁扫帚主要提供夏季饲草。
如果放牧过晚,就会增加植株单宁含量,降低适口性。
所以说,早牧或早刈效果都很好。
放牧的适宜株高应控制在25cm以内,植株过高则会降低适口性和家畜的采食量。
如果进行轮牧,间隔时间以5周为宜。
三、达乌里胡枝子学名(Lespedeza dahurica Schind)乌里胡枝子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区、在东北,内蒙古、陕西、甘肃、山东、山西西、河北、四川、云南等省区的丘陵和低山阳坡地上常散生或呈小群落。
达乌里胡枝子的幼嫩枝条各类家畜都喜食。
其化学成分见表3—9—5。
达乌里胡枝子是小型亚灌木草本。
茎由基部分散,枝条斜生,高20—80CID.,有棱纹,被软毛。
小叶3枚,长圆形,顶生者较大,顶端钝圆或凹陷,有小尖头,两面都被柔毛或表面无毛。
总状花序,腋生,较叶为短。
花冠黄绿色或黄白色。
荚果扁平,倒卵形,被短毛,含种子1粒,种子扁平,卵形,光滑,绿黄色或具暗褐色斑点。
达乌里胡枝子喜欢生长在丘陵地的阳坡上,性耐干旱和寒冷,也耐瘠薄。
能生长于瘠,薄砾质及华北不长树的向阳山坡。
滨藜是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曲型植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 Nut)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等单位经过25年的努力,迁育出的一个改良品种,被广泛用于特邀场改良、水土保持和盐碱地改造等。
从1990年开始先后在我国的青海、新疆、宁夏等地进行了区哉性栽培试验,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四翅滨藜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1.生物学特性四翅滨藜为旱生或中生植物,喜光,不耐遮荫、不耐湿,根系发达,一年生露地苗根深可达3.4米,二年生根深4.6米,是植株高度的5倍左右。
四翅滨藜属于自由授粉植物,其子代分化十分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类型。
干型有直立型、匍匐型;叶有常绿、准常绿,型和小叶型;枝条有干梢、不干梢型。
2四翅滨藜为准常绿灌木,高有1-2米,枝密集,干灰黄色,嫩枝灰绿色。
叶互生,条中披针型,全缘,长1.5-6.8cm叶正面绿色,稍有白色粉粒,叶背面灰绿色,粉粒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