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诗律)
(一)句数 四句:绝句 八句:律诗 八句以上:长律(排律)。 ●排律:一般为十二句。是律诗的重复扩 展,只能看作时律诗的变体。 句数的固定,使得近体诗的字数也固定。 五绝:20字 五律:40字 七绝:28字 七律:56字 但,句数的固定并非就是近体诗。 ●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
二、 近体诗的格律
(五)对仗
对仗是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基本格式是颔联 (3-4句)和颈联(5-6句)两联需要相对。这种对仗必 须是词性或词组相对,最好的称作“工对”。 ●工对:出句和对句相同位置上的字,其词性、结构相 同。如果是名词,其意类相同(如人名对人名,地名 对地名,植物名对植物名,器物名对器物名等)。 ●宽对:一联中的词性、结构不大工整的对仗。如李白 《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流水对:出句和对句字面上对仗,意思前后相承,不 能颠倒,势如流水。如杜甫诗:“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到洛阳。”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
(五)对仗
●首联和尾联的对仗
首联对仗例: 国破山河在,(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名+动]) 城春草木深。(主谓词组+主谓词组[名+形]) 尾联对仗例: 即从巴峡穿巫峡,(副词+地名+动词+地名) 便下襄阳向洛阳。(副词+地名+动词+地名)
古今声律读本选
●《声律启蒙》选读(作者车万育,湖南邵阳人,康熙进士)
二、 近体诗的格律
●唐诗“同用”举例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其中的“原”和“昏”不仅与现代的韵部相 差很远,其主要元音在唐代也是不同的。“原” 在《广韵》中属元韵,“昏”属魂韵。唐代规 定,魂、痕二韵可以与元韵同用。而在平水韵 中,魂、痕则一起被归并为元韵。
2.近体诗(格律诗)
指严格按照律诗的要求写作的诗。换句话 说,凡对平仄、对仗、用韵、句数等方面要求 严格的诗,叫“近体诗”或格律诗。 ●近体诗的四大要求:句数固定;押韵严格; 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诗律:全称叫诗的格律,指诗的句数、句的字 数、诗的用韵、诗的平仄、诗的对仗等格式和 规律
二、 近体诗的格律
(四)近体诗的变格
凡是未按平仄格式要求的近体诗(唐代为主),称为 “变格”。 ●变格出现的原因:
一是诗人有时会想出佳句却不合平仄,但又不忍割爱; 二是因专用词和固定词组之类本身不合声律,诗人灵活变通而写 出一些“拗句”。 ●拗救
拗,指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救,指对“拗”句采取 的 补救办法。因此,所谓“拗救”,就是一个句子中该用 平 声的地方用了仄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 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
(此为第五字“最”拗,第六字“萧”救)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正格: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变格: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此为第三字“在”拗,第四字“歧”救)
●拗救的两种情况 (二)对句相救
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正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 ○
1类 A: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 ○ ○ a: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 ○ ○ 2类 B: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 ○ ○ b: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 ○ ○
上述句式中加○的,表示处在这个位置上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 仄声(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但五律B类句式的第一字、七律B 类的第三字却不能通用 。(为什么?)
一、诗歌形式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一)诗歌形式的发展 ●汉魏六朝的诗歌,一般都叫古诗,它包 括三方面: 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民歌;文人 诗 唐代开始,诗歌形式的发展进入新时 期。初唐,由于沈佺期、宋之问等人的 努力,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律诗 形式(含五律、七律、排律等)最终完 成。
一、 诗歌形式的发展及相关问题 (二)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黏”“对”举例(七言A类,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出句)↘ 对 首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对句)↗ 黏↗ ↘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联(出句)↘ 对 颔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联(对句)↗ 黏↗ ↘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出句)↘ 对 颈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下联(对句)↗ 黏↗ ↘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上联(出句)↘ 对 尾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下联(对句)↗
2. 平仄格式
(1) 五律的平仄格式(共四种)
(详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4-1525页)
●王维《山居秋暝》(五言b类,平起仄收式,首句不入韵) 空山新雨后,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仄仄仄平平
○
明月松间照,仄仄平平仄
○
清泉石上流。平平仄仄平
莲动下渔舟。仄仄仄平平
○
竹喧归浣女,平平平仄仄
(四)近体诗的变格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是关于初学写作律诗者的一个口诀。意思是 说:在七律中,每句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 以不拘,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 如果是五律,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孤平”和“三平调” 上述口诀对初学者有帮助,但只适合仄收的 句子(a型和b型);而对于平收的句子(A型 和B型),就需要防止出现“孤平”和“三平 调”。
(此联出句的第三字“孟”拗,对句的第三字“天”救 )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正格: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变格: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 ○
(此联出句第四字“不”拗,对句的第三字“吹”救)
(二)对句相救
苏轼《新城道中》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 △ ○
二、 近体诗的格律
(三)平仄
1. 平仄与四声
平仄是诗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近体诗 的最主要特色。 平仄在诗歌和韵文中的作用:构成一种节奏,使句 子显得抑扬错落,形成音律和谐美。 ●四声中哪些是平声,哪些是仄声? ●关于入声字的辨析 古代入声后来转成现代上声或去声的,均可看作仄 声;但转为阴平或阳平的,则需要仔细辨析,其辨析方 法之一是可以用方言(如赣、客家、闽、湘、粤、吴等) 考察。
区分其中的“古”和“近”两个特定概念。 时代界限:以初唐以后为上限。
1.古体诗
凡初唐以后再按古诗的形式写作,只要求 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五言或七言),就叫古 体诗。 换句话说,“古体诗”指对平仄、对仗、 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无要求的诗(唐以前的诗 及初唐以来的仿古诗或“古风”)。
。
(二)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
(二)押韵
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之外,偶数句一定要押韵, 且须一韵到底。 ●近体诗押韵的两条规定: 其一,一般押平声韵,极少数押仄声韵(限于五绝)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灭”、“雪”二字均为入声屑韵)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入声字,可参照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附录二】“诗韵常 用字表”中的“入声”,第1682-1684页)
(三)平仄
2. 平仄格式
●五言诗的平仄格式
1类 A: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 ○ a: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 ○ 2类 B: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 ○ b: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 ○
(三)平仄 2. 平仄格式 ●七言诗的平仄格式( 在五言诗平仄格式的基础上变换)
三平调:指在A型句(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中,五律的第三字和七律的第五字必须用仄声,否则, 最后三字就会变成“平平平”,即所谓的“三平调”。 不过,“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形式。
(参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32-1533页)
(四)近体诗的变格
●拗救的两种情况 1.本句相救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随意春芳歇,仄仄平平仄
○
王孙自可留!平平仄仄平
●一首律诗,截取任何相邻的两联,即成绝句格式。
2. 平仄格式
(2) 七律的平仄格式(共四种)
(详见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四册,第1526-1527页)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七言A类,平起平收式,首句入韵) 孤山寺北贾亭西,平平仄仄仄平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仄仄平平仄仄平
○ 几处早莺争暖树, 仄仄平平平仄仄 ○ 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乱花渐欲迷人眼,平平仄仄平平仄 ○ 浅草才能没马蹄。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爱湖东行不足,仄仄平平平仄仄 绿杨阴里白沙堤。平平仄仄仄平平
○ ○
(三)平仄
3.关于近体诗的“黏”“对” 在一首近体诗里,每两句分别为一联。即首联(1-2 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 句)。每一联又分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 ●“黏”“对”是近体诗平仄格式的组合规则。如果不 符合“黏”“对”,则叫做“失黏”“失对”,此为 作律诗之大忌。 所谓“黏”,是指上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和下联 出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所谓“对”,是指同一联内出句第二字与对句第 二字的平仄相反。
(此联出句的第五字“竹”和对句的第三字“自”拗, 对句的第五字“沙”既救本句孤平,又救出句的拗)
(二)对句相救
陆游《夜泊水村》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变格:平平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 △ ○ (此联出句的第五字“有”和第六字“万”,以及对句 第三字“向”拗,对句的第五字“无”既救本句孤平, 又救出句之拗) ●拗救辨析原则: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 面则在适当位置补偿一个平声。
(“事”属去声寘韵,“未”属去声未韵)
●近体诗押韵的两条规定 其二,韵脚只能取同一韵部的字,且中间不 能换韵,要一韵到底。但第一句的韵脚字有时可 以与相邻的韵通押。
苏轼《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