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管理学概述一、管理的过程(四个)1、计划工作(目标、方案)定义: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权衡客观的需求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组织所面临的3C环境:环境在迅速变化(change),竞争(competition)日益加剧,在市场上顾客(customer)居于主导地位,或者说是买方市场。
计划工作的任务和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做什么(What to do it)?为什么做(Why to do it)?何时做(When to do it)?何地做(Where to do it)?谁去做(Who to do it)?怎么做(How to do it)?简称5W1H。
计划工作的要求:1、计划的科学性和先进性2、计划的民主性和群众性3、计划的权威性计划工作的特征/性质:1、目的性2、首位性3、普遍性4、效率性5、创新性计划工作的积极意义:1、弥补不确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于组织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组织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计划的类型:1、按计划时间跨度的长短可以把计划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
2、按职能空间分类。
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与人力资源计划。
3、按涉及范围的大小可以将计划分为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4、按计划内容的明确性程度,计划可分为指导性计划与具体计划。
5、按是否是例行活动,计划可分为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6、按计划对象的综合程度,计划可分为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
7、把计划的内容按不同表现形式,分为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预算等几种类型。
计划工作的原理:1、木桶原理(限定因素原理)2、许诺原理3、灵活性原理4、改变航道原理计划工作/编制的程序: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4、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备选方案6、选择方案7、拟定派生计划8、编制预算计划工作编制的原则1、计划的目的必须明确。
计划不会无缘无故地制定,对所要实现的恶目标必须清楚地确认。
2、计划必须根据明确的数据和信息制定。
3、企业不同部门制定的计划必须要互相协调,避免冲突和混乱。
必须了解与处理好一个部门的计划对其他部门计划产生的影响,企业的各分支计划、行动计划要互相协调,还应与企业总计划协调一致。
4、设定计划所要到达的标准,并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
没有标准或标准不足,则很难对计划执行得情况加以全面的检查、分析、调整。
5、制定的计划要有一定的弹性,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
6、计划的制定要有成员的广泛参与。
7、计划必须是可以实现的。
计划工作/编制的方法:1、滚动计划法2、网络计划法3、计划—规划—预算方法4、运筹学方法2、组织工作(分工、协调、部门)组织工作的概念:1、通过组织构建确保组织内容的完成2、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配备去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组织工作的特点:1、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2、组织工作是动态的组织工作的内容:一、组织设计1、任务分工2、部门化3、层次化4、确定权责关系二、人员配备三、加强组织协调,推进组织的有效运行四、组织的变革与创新组织工作步骤:1、职能分析2、设计组织的横向和纵向结构3、联系方式的设计4、人员配备5、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关系协调6、反馈和修正组织工作的原则:1、目标统一性原则2、分工协作原则3、权责一致性原则4、信息畅通原则5、统一指挥的原则6、动态稳定的原则3、领导工作(指导、奖惩、指挥)定义:领导工作就是领导者以职位和个人的影响力对组织内每个成员以及全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协调和控制,引导、影响组织的有效运行,以期达到组织内全体成员都能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奉献出自己最大的能力的目的。
领导工作的本质:领导的本质就是影响力。
影响力的两个来源:一是所谓的正式权力或职位的权利;二是个人的权利多非职位的权利。
职位的权利又分为奖赏的权力、强制的权力和法定的权力。
个人的权力可以分为专家的权力和参考的权力。
领导与管理辨识:两者的联系:1、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2、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区别:1、约翰·科特的观点1管理强调微观方面,领导着重宏观方面。
2具有管理行为的企业组织其人员配备趋向于注重专业化,而联合群众的领导行为则注重于整体性。
3管理行为的控制和解决问题常常侧重于抑制、控制和预见性,而领导的激励和鼓舞侧重于授权、扩展,并不时创造出惊喜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
4两者根本的区别体现为它们不同的功用,领导能带来有用的变革,而管理则是为了维持秩序。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1、领导的战略性2、领导的较高层次性3、领导的超脱性领导工作的作用:1、有效、协调地实现组织的目标2、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领导工作的基本原理:1、指明目标原理2、协调目标原理3、统一指挥原理4、直接管理原理5、沟通原理6、激励原理做好领导工作的要求:1、不断鼓舞成员的士气2、了解成员的期望,合理引导与满足3、关注组织内外部环境,尽量避免对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4、综合运用各种奖惩手段,提高凝聚力与工作效率4、控制工作(标准、检查或考核、纠偏)在管理工作中,作为管理职能之一的控制工作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测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或者,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正或制定新的计划,并调整整个管理工作过程。
管理控制工作与一般控制的比较相同:1、两者的基本活动过程相同,都包括三个基本步骤:1确立标准2衡量成效3纠正偏差2、管理控制系统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揭示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促进系统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改革,以逐渐趋于稳定、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
3、管理控制系统和控制论中的控制系统一样,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它根据系统内外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而使系统保持在某种稳定状态。
区别:1、“控制论”中的控制,实质上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就可付诸实施的。
管理工作中的控制活动就远比上述的更为复杂和实际。
2、简单反馈中的“信息”,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词汇,即简单的信息包括能量的机械传递、电子脉冲、神经冲动、化学反应、文字或口头的信息,以及能够借以传递“消息”的任何其他手段。
它所反馈的信息往往是比较单纯的。
对于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信息”来说,它是根据管理过程和管理技术而组织起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并且经过了分析整理后的信息流或信息集,它们所包含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
我们要求它有如下功能:1处理信息及时、准确2控制计划和经营管理,使之处于最佳状态3便于进行方案比较和折优4有助于进行预测工作3、按照“控制论”的观点,生物或机械等各种系统的控制活动的目的,是设法使系统运行中所产生的偏差,不致超出允许的范围,而维持在某一平衡点上。
对管理来说,控制工作的目的不仅是要使一个组织按照原定计划,维持正常活动,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活动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
管理控制包括以下三个基本要素:1、绩效标准2、工作偏差3、矫正措施管理控制的内容:斯蒂芬·罗宾斯明确指出:“许多控制的努力总是使用下面五个方面中的一个,即人员、财务、作业、信息和组织的总体绩效。
”管理控制的分类:1、根据控制活动在计划执行中实施的时间不同划分1事前控制/预先控制/前馈控制2事中控制/现场控制3事后控制/反馈控制2、根据控制的手段不同划分1直接控制2间接控制有效控制的原则:1、重点控制原则2、及时控制原则3、经济控制原则4、适度控制原则5、客观控制原则6、灵活控制原则控制与计划的关系:1、计划是控制的目标方向,控制是计划目标实现的保障2、计划本身工作也必须有一定的控制,控制的设计必须反映计划的要求3、计划和控制的效果相互依赖4、控制和计划具有周期循环性控制工作三个基本过程:1、制定控制标准(1确定控制对象2选择控制关键点3制定控制标准a控制标准的类型—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b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1统计分析法2经验估计法3工程方法)2、衡量实际绩效1收集偏差信息a亲自观察b统计报告c口头汇报d书面报告2收集信息的要求a及时性b客观性c适用性3绩效衡量的方法a定量衡量和定性衡量b连续衡量和间断衡量c执行中衡量与执行后衡量4比较绩效与标准3、矫正工作偏差1被管理者工作不力2设计的组织目标不科学3组织运行内外环境变化现代管理控制中监督的作用:1、防范规避偏差2、堵塞控制工作漏洞3、规范管理者的行为,保证组织总体目标方向4、推进管理创新现代管理控制中监督的分类:1、按照监督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对事监督和对人监督2、按照监督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3、按照监督阶段的不同,监督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现代管理控制中监督的工作方式常见的有日常监督、专项监督二、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从本质上说,管理者需要为别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作业者只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
(此答案为老师口述内容,详情参阅各自课堂笔记!)三、管理者技能1、概念化技能(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管理者所具有的宏观视野、整体考虑、系统思考和大局把握的能力。
2、人际关系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最重要)管理的本质是协作性的人际活动,其核心在于人际互动。
3、技术性技能主要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所需要的技术与方法。
四、管理者的分类或管理者角色(the role of the manager)(三大类十种)1、管理一个组织(managing a business)2、管理管理者(managing manager)3、管理工人和工作(managing workers&work)美国管理学者亨利·明茨伯格则将管理者的工作描述为10种角色:首脑、领导者、联络人、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角色、创业者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1、人际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者、纠纷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组织通常都可以分为三个管理层次:决策层、中间层(或执行层)、操作层。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